基于机器视觉的白掌组培苗在线分级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机器视觉的白掌组培苗在线分级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自动化 测量 装置 组培苗 机器视觉 在线分级
【摘要】:白掌在观叶类花卉中占有很大比例,其育苗多采用组织栽培法,且组培苗生产具有规模化。为提高成苗出苗品质,需要在组培苗炼苗前对其分级,而目前常用分级法不能有效解决自然状态下水平放置的白掌组培苗存在的叶片扭曲和重叠问题,因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实现白掌组培苗在线分级的方法,通过对自然状态下水平放置的白掌组培苗的叶片面积、苗高、地径以及投影面积的分析,得到其投影面积与叶片面积呈线性关系,相关度为0.9344;投影面积与地径呈多项式函数关系,相关性为0.9067,故确定组培苗投影面积和苗高为实际生产中的分级指标。该文采用基于颜色模板匹配算法测量组培苗投影面积,得到的叶片面积和地径与实际叶片面积和地径的变异系数相对误差分别为0.35%和7.95%;利用最小外接矩形法(MBR,minimum bounding rectangle)测量苗高,得到的苗高和实际苗高变异系数相对误差为1.44%。通过整机分级试验发现在输送间距为0.25 m,输送速度为0.5 m/s,分级级别为3级的条件下,该分级装置的分级成功率可达96%,对应生产率为7 200株/h。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广州实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三水阳特园艺有限公司;
【关键词】: 自动化 测量 装置 组培苗 机器视觉 在线分级
【基金】: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3AA10240603)
【分类号】:TP391.41;S682.19
【正文快照】: 杨意,初麒,杨艳丽,张祥接,徐祥朋,辜松.基于机器视觉的白掌组培苗在线分级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8):33-40.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08.005 http://www.tcsae.orgYang Yi,Chu Qi,Yang Yanli,Zhang Xiangjie,Xu Xiangpeng,Gu Song.Online grading method fo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恭勤;;林木组培苗工厂化育苗的研究[J];广西林业;1990年S1期
2 马神;郑玉梅;刘青林;;组培苗的成本核算与控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S2期
3 陈本辉 ,孙艳双;魔芋组培苗大棚栽培试验[J];云南农业;2004年10期
4 张燕;;组培苗污染原因分析[J];中国花卉园艺;2007年02期
5 罗日祥,李光友,王玉英;电解海水制氯消毒处理对虾培苗海水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7年03期
6 王玉珍;孙志华;;污染组培苗的消毒方办[J];河北农业科技;1987年08期
7 高金润;;毛白杨组培苗的田间表现[J];山西林业科技;1988年03期
8 徐琴芳;欧志强;;春季压条培苗[J];江苏蚕业;1989年02期
9 曲能治;张健如;熊野林;;组培苗检疫程序探讨[J];植物检疫;1991年06期
10 张健如;熊野林;张代华;;组培苗的检疫[J];植物检疫;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闭志强;蔡炳华;苏宾;陈丽娟;陈少珍;周嘉运;;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管理[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伟;;草莓组培苗和自留苗生产性状比较[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宁强;赵锦;刘孟军;;盐对带枣疯病组培苗生长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林成辉;许文耀;兀旭辉;张绍升;;香蕉无(枯萎)病组培苗培育技术规范[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邓海群;吴永富;梁秀莉;玉首杰;;桉树组培苗轻型基质培育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崔瑾;徐志刚;李式军;丁为民;丁永前;;环境调控对叶用甘薯组培苗光合自养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倩华;王任翔;;甘蔗腋芽组培苗退化现象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8 蒋或;何俊蓉;卓碧萍;刘菲;;中国兰继代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9 杨雅婷;杨其长;;LED红蓝光照度对甘薯组培苗的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田国忠;李永;梁文星;朱水芳;朴春根;黄钦才;黄文胜;;机械损伤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侵染对泡桐组培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闽星;桉树组培苗扦插育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2 曾陆三;漳州桉树组培苗销售势头旺[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3 黄忠族 陈劲松 吕国荣;“无菌”种苗健康输澳[N];中国国门时报;2011年
4 陕西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 郭韩玲;苹果组培苗的过渡移栽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4年
5 韩益;组培苗[N];中国花卉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林红生 田婉莹;橡胶组培苗成功研发的背后[N];海南日报;2011年
7 铜川果树研究中心 高彦 白海霞 张拴拴;苹果无毒苗与组培苗的异同[N];陕西科技报;2003年
8 翁祖桐;杂交鲟苗种培育技术(一)[N];福建科技报;2006年
9 柏斌;行家提醒:昆明兰市精品组培苗不可信[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10 刘毅;四川组培苗首次走出国门[N];四川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管道平;丛枝菌根与无糖培养对海棠组培苗生理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大鹏;组培苗热封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许文祥;诸葛菜组培苗生长的动态监测及激素的影响[D];江苏大学;2008年
3 吴琼;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组培苗生长建模[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4 范秀平;黑木相思优良无性系组培苗生根技术及其生根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邢立国;芦荟组培苗气培生根法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6 谢科;莲藕组培苗高效扩繁技术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宰文珊;莲藕组培苗生理变化及膨大藕体生化物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韩珊珊;防风组培苗的增殖及最佳移栽条件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9 张有铎;菜用大黄组培苗生根驯化及田间生长特性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0年
10 刘学安;丹参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及组培苗生产试验[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30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53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