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混凝土框架楼梯设置滑动支座的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9 06:38

  本文关键词:混凝土框架楼梯设置滑动支座的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混凝土框架 楼梯 滑动支座 振动台试验 抗震性能


【摘要】: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标准设计图集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提出了增设滑动支座的构造措施,为检验其有效性,以设置聚四氟乙烯板构成的滑动支座的混凝土框架楼梯间结构单元为对象,对缩尺比例为1∶3的模型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地震波,考察其遭遇不同烈度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梯段板下端设置滑动支座的楼梯间结构单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破坏主要集中在楼梯间的框架梁柱中,在强震作用下,楼梯构件(包括梯段板、平台板、梯梁和梯柱)本身未发生先于框架梁柱的破坏;聚四氟乙烯板构成的滑动支座作用很有效,梯段板下端沿输入动方向发生了期望的水平滑动位移;同时,此处也伴随出现值得注意的竖向翘起和落下的现象。
[Abstract]:In order to test its validity, the current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the standard design drawing set of our country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adding sliding support to cast-in-place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 staircase. Taking the structure unit of concrete frame staircase with sliding support of PTFE plate as the object, the shaking table test of the model structure with scale of 1: 3 was carried out, and different seismic waves were input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ircase structure unit with sliding support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ladder plate has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The damag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rame Liang Zhu in the stairway.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the damage of staircase members (including ladder plate, platform plate, ladder beam and column) does not occur prior to the frame Liang Zhu. The sliding support of PTFE plate is very effective, and the desired horizontal sliding displacement occurs in the lower end of the ladder plate along the input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here also accompanied by noteworthy vertical rise and fall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重点项目(KZ201010005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08010)
【分类号】:TU375.4;TU317.1
【正文快照】: 0引言楼梯是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受力较为复杂。传统构造方式的混凝土楼梯,梯段板与主体结构整浇,相当于斜撑构件参与抗侧力,致使结构受力复杂,而其自身在强震作用下也往往先行破坏。以往震害,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表明[1-4],楼梯及其相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庆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梯间与楼梯的震害及设计建议[J];建筑结构;2005年11期

2 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4期

3 冯远;吴小宾;李从春;熊耀清;;现浇楼梯对框架结构的抗震影响分析与设计建议[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伦斌;;汶川地震框架填充墙的震害现象及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2 周宏庚;马巍;沈小璞;;合肥市重要公共建筑震害预测与对策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于红杰;姚艳红;;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的抗震探讨[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4 姚谦峰;庞乃勇;夏雷;郭猛;;基于抗震概念设计的密肋复合墙新型抗震结构体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李振宝;刘春阳;马华;;45°方向地震作用下RC空间梁柱节点破坏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6 杨立军;陆守明;孙晋;;某中学框架结构教学楼抗震鉴定及加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威;周颖;梁兴文;章红梅;张松;张富文;;砌体结构在2008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经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1期

8 王威;薛建阳;罗大明;周现伟;;建筑楼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5期

9 石宏彬;孙景江;;计算模型对框架结构梁柱内力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10 王立成;;汶川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结构破坏情况调查与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波;余江滔;丁斌;;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震损加固方法的对比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李英民;韩军;刘立平;郑妮娜;王丽萍;刘建伟;伍云天;刘阳冰;;建筑结构强震破坏机制与控制方法的讨论[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刘洪全;朱辉;;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新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红培;张卫兵;;有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问题的探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6 姚攀峰;;砌体结构抗高烈度地震的探讨[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邢勇;詹猛;王社良;陈洁;;5.12汶川地震-宝鸡市建筑物震害调查与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孙伟民;郭樟根;倪天宇;丁帅;沈丹;;汶川地震中中小学校建筑震害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张东海;张超;邓雪松;邹征敏;;由汶川地震学校震害反思学校建筑安全[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健祥;侯建国;;我国现行规范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安全度设置水平初探[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勇;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轴压、偏压及抗震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2 初明进;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黄群贤;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罗桂发;钢支撑和框架的弹塑性抗侧性能及其协同工作[D];浙江大学;2011年

5 岳茂光;场地—结构体系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素裹;强震作用下现浇RC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形态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夏雷;底部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组合作用效应及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9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10 刘红彪;底商多层砌体结构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军卫;无筋砌体墙的受弯能力分析及砌体抗震墙弯曲破坏的试验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唐修慧;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廖永石;楼梯参与整体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锋;带组合连梁混合双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非线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曾航;密肋复合墙恢复力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邓言付;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8 唐元丽;楼梯间刚度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孙扬;楼板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派;中小学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奇,马宝民;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梯对整体结构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2年04期

2 曹万林,庞国新,李云霄;带楼梯框架弹性层刚度的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2期

3 曹万林,庞国新,李云霄;带楼梯框架弹塑性工作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3期

4 陆新征;缪志伟;江见鲸;叶列平;;静力和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高层结构的倒塌模拟[J];山西地震;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曲宏;王沁平;王ng;;招商银行上海大厦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9年S1期

2 蒋寅军;宋一乐;;超大型渡槽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12期

3 郑颐,朱伯龙,程才渊;灰砂砖墙体振动台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9年03期

4 高象波;王宗纲;;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方法[J];电力建设;1989年03期

5 任俊芝;;单元住宅南向楼梯方案[J];住宅科技;1993年12期

6 朱章;楼梯间框架梁断裂的处理[J];当代建设;2000年05期

7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0年03期

8 黄维平,王连广;人工质量在砖混结构振动台试验中的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3期

9 储德文,梁博,王明贵;钢框架-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5年08期

10 李国强,方明霁,刘宜靖,陆烨;钢结构住宅体系加气混凝土外墙板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绍革;齐娟;;两个模型振动台试验的对比[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于文;葛学礼;朱立新;李东彬;徐福泉;晋娟茹;;村镇两层空斗砖墙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毛苑君;吕西林;卢文胜;康利平;;上海中心大厦结构模型振动台抗震试验[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齐娟;程绍革;;浅谈振动台试验中欠配重模型设计方法[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顾祥林;张誉;;横墙纵框多层大开间住宅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6 裘宗濂;来晋关;宝志雯;;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乔磊;袁昶;章建平;翟恩地;;液化引起的边坡土中埋设管线破坏的振动台试验和FLAC数值模拟(英文)[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松本树典;jK爪芳德;福村和之;黄麒境;堀越研一;;振动台试验对砂土地基中桩基础模型的动力反应研究(英文)[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黄春霞;张鸿儒;陈国兴;隋志龙;;碎石桩复合地基抗液化机理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月涛;姜忻良;徐炳伟;;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振动台模型试验[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观察员 易艳刚;校园踩踏事故,能否唤起秩序意识?[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强 郑晓蕾 通讯员 邹伟伟 黄晓华;立即采取三项措施 防止踩踏事件发生[N];威海日报;2010年

3 本报法律组;楼梯间乱堆杂物妨碍通行是否违法[N];检察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卢飒;“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好贵阳的卫生和秩序”[N];贵阳日报;2009年

5 精河县建设局 段晓红;建筑楼梯间入口高度不足问题探讨[N];博尔塔拉报;2008年

6 吴睿鸫;厘清权限城管才能依法履职[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佳;马国馨:学校建筑设计更应关注楼梯间和通风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8年

8 吴龙贵;踩踏事故频演折射安全意识缺失[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9 主持人 叶灵燕;酒店标识得留意处且留意[N];国际商报;2003年

10 冯海波邋通讯员 文小菲 朱玉尊;六百米高广州电视新塔在此经历地震模拟试验[N];广东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军;多次预应力钢结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玉敏;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张玉明;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裂缝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邓学晶;城市垃圾填埋场振动台模型试验与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赵大海;基于压电摩擦阻尼器的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黄庆华;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空间倒塌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8 翁大根;消能减震结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6年

9 钱辉;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艾庆华;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态数值评价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华纲;超高层筒体结构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涂军;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梯间振动台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3 叶红;新型轻钢龙骨体系振动试验研究及动力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孟凡超;液化地基上建筑物不均匀震陷机理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5 陆赢祺;两结构互联体系的高效阻尼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6 周志锦;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孙五一;万州长江大桥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初大勇;立式浮放储罐地震反应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9 冯瑞成;共同沟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抗震性能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李艳祥;楼梯对多高层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00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00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a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