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双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6 16:06

  本文关键词:双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策略研究 出处:《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小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演变 动力机制 优化调整策略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城市内部各经济要素的集散、配置效应,并且关系到城市能取得多大的外部集聚经济效益和产生多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因此,构筑和完善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 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是我国行政区体系的基本单元。中小城市是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未来中国解决城市问题、未来中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但目前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以大城市为主,中小型城市受到忽视。本文以双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国内外卫星城市的建设实践和研究经验,探讨在当前区域发展环境、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条件下,如何选择适宜于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对双城市现状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最终实现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本论文在对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角度探讨了双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及动力机制,并着重对双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进行解析。通过对双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借鉴国外卫星城空间结构布局模式,提出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为:采用间隙生态化布局方式,空间多中心走廊式集中紧凑发展模式。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两带五区”,即以迎宾路、和平大街为骨架形成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带和以文昌大街为骨架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带,及铁北区、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五个片区。最后,提出了双城市合理调控城市空间结构策略,以此规范与促进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保障城市健康合理发展。
[Abstract]: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the projection of urban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structure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n space. It is the spatial form of urban economy, social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t show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elements in the urban space. Whether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or not not only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economic elements within the city. And it is related to how much economic benefits can be achieved and how attractive and radiant the city can b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a goo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 city. There are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which are the basic units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our count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China will solve urban problems in the future. The hope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lies in the future. However,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he research object is mainly the big cities, bu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re ignored. This paper takes the double c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atellite city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mode and infrastructure. How to choose the model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uangcheng, and how to optimize and adjust the presen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 Shuangcheng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in Shuangcheng City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huangcheng city, the spatial structure layout model of foreign satellite cit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Shuangcheng city is as follows: adopting the ecological layout mode of gap, the centralized and compact development mode of spatial multi-center corridor, and the overall layout structure of the city is "two zones and five districts", that is to say, welcome road. Heping Street as the skelet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orth-south urban development axis belt and Wenchang Street as the skeleton of the east-west urban development axis belt, and Tienbei, old urban areas, new urban areas, industrial areas.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asonably in Shuangcheng City, so as to standardize and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huangcheng City and ensure the healthy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冒亚龙;;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以重庆为例[J];华中建筑;2006年08期

2 徐琳;刘晨阳;;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及启示[J];山西建筑;2008年01期

3 冷静;;建埠以来青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庞晶;叶裕民;;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5 车志晖;张沛;;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包头中心城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06期

6 周春山;叶昌东;;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7 王霞,齐方;居住和交通协同发展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重整[J];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8 吴启焰,朱喜钢;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9 王铮,邓悦,宋秀坤,吴兵;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10 王t$t$,刘进;构想未来淮安城市空间结构布局[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军;邹莹;田冬林;郭凯;李鑫;李铁鹏;;基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选择[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大伟;黄薇;;复杂性理论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复杂性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洁;刘晓虹;贾进;;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选择——以济南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博;程英男;;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闫晶晶;;西安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曹国华;;基于公交优先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玲;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亚文;;工业转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互动——以太原市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柳;温荣晓;;谈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10 陆邵明;;近现代外滩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演变研究[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崔凌云;兰州城市空间结构将大幅调整[N];兰州日报;2014年

2 邵德化;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市政府研究室 高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认识[N];常州日报;2010年

4 赵燕菁;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实例[N];南方周末;2004年

5 张新民 杨仲义   ;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N];天津日报;2004年

6 锡林浩特市城市规划局;坚持规划理念创新 服务创新 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晓晨;积极稳妥推进改造工程[N];威海日报;2007年

8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魏伟 张俊良;城市空间结构变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马艺轩;打造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N];巴音郭楞日报(汉);2014年

10 李传良 鸡西市副市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N];黑龙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伊娜;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减载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3 高峰;城市演化与居民分布的复杂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韩凤;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樝;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荣;从煤矿城市到山水城市[D];东南大学;2004年

7 牛雄;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刘露;天津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彦强;兰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及绩效评价[D];兰州大学;2012年

2 石会娟;“破”与“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静秋;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调控与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杰;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历史演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群力;基于城市功能扩散的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林红;遂宁市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的协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高洁;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淄博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基于交通效率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D];长安大学;2010年

9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桥;上海市工业用地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3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33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5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