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形态对边坡动力变形破坏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工程边坡 模型试验 坡面形态 变形破坏特征 出处:《岩土力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自主制作的单向振动试验台,对不同坡面形态土质边坡进行了失稳破坏过程的模型试验研究。试验设计了凹面坡、凸面坡和凹凸面组合型3类边坡共8个模型,通过单向振动试验台施加初始位移,触发模型边坡失稳破坏,利用摄像机对模型边坡破坏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并对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分析。试验表明:凹面坡主要由坡面上形成的横向裂隙带动整个坡体发生破坏,而凸面坡则是由于坡顶上形成的横向裂隙带动整个坡体发生变形破坏,凹凸面组合型边坡的破坏则是受坡面凸起部位所控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凹凸程度越强的边坡越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其变形破坏的程度越大。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不同形态坡面边坡的破坏特征,为工程边坡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ailure process of soil slope with different slope shape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unidirectional vibration test rig. The concave slope was designed. There are 8 models of three types of slope with convex slope and concave and convex face. The initial displacement is applied on the unidirectional vibration test-bed, which triggers the failure of the model slope, and the damage process of the model slope is recorded by the camera. The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shows that the concave slope is mainly caused by transverse cracks on the slope to cause the failure of the whole slope body. The convex slope is caused by the transverse cracks on the top of the slope,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ncave and convex composite slope is controlled by the raised part of the slope. Further study found that the stronger the concave and convex slope is, the more prone to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nd the greater the degree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 with different shape.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ngineering slope design.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1引言地震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是科研工作者们多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行,西部地震山区工程边坡问题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也对工程边坡设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关于边坡的研究,现阶段主要以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方法为主。就模型试验而言,它能够直观地记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玉贞;邓丽军;李荣建;;砂土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离心模型试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2 许强;陈建君;冯文凯;肖锐铧;左雅娅;;斜坡地震响应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杨庆华;姚令侃;任自铭;高召宁;;地震作用下松散体斜坡崩塌动力学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4 徐光兴;姚令侃;高召宁;李朝红;;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5 许强;刘汉香;邹威;范宣梅;陈建君;;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6 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祁生文;;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7 于玉贞;邓丽军;;抗滑桩加固边坡地震响应离心模型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8 梁庆国,韩文峰,马润勇,谌文武;强地震动作用下层状岩体破坏的物理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05年08期
9 王华;;桥基岸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7期
10 董金玉;杨国香;伍法权;祁生文;;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涛;;农业水利建设中黄土边坡抗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2 侯超群;王晓谋;周志军;李海滨;;平原地区公路路基震害类型及机理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1期
3 刘贵应;梁庆国;韩文峰;;地震动特征对岩体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4 罗渝;何思明;何尽川;;地震作用下抗滑桩作用机制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6期
5 刘兆生;姚令侃;朱宏伟;刘敏;;加筋格宾挡墙动力特性分析及设计要点[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赵涛;折学森;;地震力作用下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7 蒋良潍;姚令侃;王建;;基于振动性态和破坏相似的边坡振动台模型实验相似律[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2期
8 杨冬;姚令侃;蒋良潍;;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1年01期
9 邹威;许强;刘汉香;陈龙;王龙;;强震作用下层状岩质斜坡破坏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10 刘汉香;许强;范宣梅;;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剑;;SH波作用下岩质边坡响应规律的解析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黄栋;乔建平;Tetsuya Mishiro;田宏岭;杨宗佶;;直线型滑坡振动台模型试验及破环形态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应离散元分析——以北川唐家山滑坡为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崔芳鹏;胡瑞林;殷跃平;许强;张明;;地震动力作用触发的斜坡崩滑高差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7 贾俊;黄润秋;巨能攀;赵建军;李果;;强震作用下陡倾顺层岩质边坡失稳机制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晶波;刘祥庆;王宗纲;赵冬冬;;砂土地基-地下结构系统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何思明;吴永;李新坡;;地震诱发岩体崩塌的力学机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建;姚令侃;陈强;;汶川地震路堤成灾模式及土工格栅加筋变形控制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王建;地震作用下路基工程破坏机理及抗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苏晓成;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赵体;岩土边坡地震稳定性临界加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焦长洲;地震作用下隧道式复合锚碇动力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田小甫;太原晋阳大佛边坡岩体风化分级及地震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彦彦;地震诱发斜坡塌滑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志强;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吴强;填方边坡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4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学东;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森;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春生;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黄磊;汶川地震区崔家油房岩质斜坡的地震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9 宋志坚;强震条件下岩质路堑边坡与预应力锚索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安航;加筋土路堤地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昌凯,阮永芬,熊恩来;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的动力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2 黄昕;张子新;徐营;;块裂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国胜兵,潘越峰,高培正,王明洋,钱七虎;爆炸地震波模拟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5年04期
4 石豫川,冯文凯,冯学钢,兰波;国道108线某段缓倾角顺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尚守平;余俊;王海东;朱志辉;;爆破模拟地震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7 谢礼立,陶夏新,王国新;强地震动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定[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1期
8 吕西林,陈跃庆,陈波,黄炜,赵凌;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9 薄景山,徐国栋,景立平;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10 王志华,刘汉龙,陈国兴,高玉峰;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对结构基底地震动影响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栋;川藏公路黄草坪2~#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三维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素俭;平板承压能力模型试验研究[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陆林广,朱红耕,奚斌,杲东彦,左滨,祝婕;发电厂冷却水泵进水设计模型试验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登婷;尹畅安;;风对越浪量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09年10期
4 谢宇峰;周佩玲;;飞来峡水利枢纽运行实况与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J];人民珠江;2005年06期
5 丁兆奎,熊建国;冲击荷载下土中浅埋箱形结构反应的模型试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1990年02期
6 汪班桥,门玉明,陈文玲;土钉墙模型试验研究[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吴天胜;刘琼轶;;阳西电厂冷却水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7年01期
8 向国威;叶冠林;王建华;;冲击振动在砂土中传播的模型试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尹洪江;王志兵;胡明鉴;;降雨强度对松散堆积土斜坡破坏的模型试验研究[J];土工基础;2011年03期
10 吴明阳,冯玉林,阎新兴,刘国亭,许家帅;上海洋山港区一期工程潮流模型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静;王世澎;袁振宇;闫云;;坐底式平台基础冲刷的模型试验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2 张波;周爱其;;基桩室内普通模型试验研究现状[A];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李家康;陈礼刚;;青岛汇泉广场塔的结构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4 穆朝民;樊明昌;;坑道口部封堵结构在爆炸波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陈豪雄;朱永全;;三拱双柱式地铁车站结构静载模型试验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王颖;杨建民;李润培;李欣;;剪切流中Cell-Truss Spar平台涡激运动的CFD计算与模型试验研究[A];2008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苏萍;刘焕芳;李强;;引额济克工程西干渠黄花沟分水枢纽水力学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曹永涛;江恩慧;李丙瑞;;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冬季枯水调度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9 杨愉;钱建民;廉毅;;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春季机械通风模型试验研究[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珊珊;李丽慧;胡瑞林;刘凯;魏欣;;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吹填黏性土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焱;冰激海洋平台振动的动力模型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王海东;地基—桩(筏)—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与大比例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耿慧辉;爆破动载对新喷混凝土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富立鹏;城市污水处理厂化学/生物除臭模型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磊;防波堤动力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马强;呼和浩特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贾超;桩锚围护结构深基坑模型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5 赵宏;变截面桩地基破坏性状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余宇峰;龙滩地下水电站全厂机械通风(空调)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王茂;黄土地区地下水上升对地基基础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叶志文;东改工程供水系统流态整治水力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姜英芳;交汇式溢洪道模型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0年
10 鲁志杰;坡顶斜向受荷桩承载性能的计算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47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4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