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玄武岩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 玄武岩 孔隙率 压缩试验 相关性 出处:《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3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孔隙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采用RMT—150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不同孔隙率的玄武岩在干燥和饱和两种状态下进行了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并分析和探讨了孔隙率对岩石强度力学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孔隙率与其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内摩擦角符合指数关系,有较好的相关性,黏聚力和泊松比与孔隙率之间无直接关联。在干燥状态下的岩石内摩擦角值小于饱和状态;而其余力学指标正好相反,说明水对孔隙玄武岩强度影响较大。
[Abstract]:Taking porous basalt as research object, uniaxial and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f basalt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under dry and saturated condition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RMT-150 rock mechanics test system. The effect of porosit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 strength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osity of basalt has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compressive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and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There is no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cohesion and Poisson's ratio and porosity. The other mechanical indexes are opposite, indicating that water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rength of porous basalt.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
【基金】:交通运输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1318346770)资助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由古火山喷出的熔融岩浆在运动、冷却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熔岩空洞等不良地质类型,对结构物地基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1,2]。孔隙玄武岩是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其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内含的大量气体的不断逸散和聚集,形成大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porous structure of rock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11期
2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mechanisms of stress wave propagations in porous medi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年05期
3 吕奋;资西阳;肖巧林;;火山熔岩区不良地质特征及工程分类[J];路基工程;2013年04期
4 周巍,杨红霞;岩石裂隙对岩石的弹性性质及速度—孔隙率关系的影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3期
5 刘向君;周改英;陈杰;戴岑璞;;基于岩石电阻率参数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J];天然气工业;2007年01期
6 王明洋;严东晋;周早生;钱七虎;;岩石单轴试验全程应力应变曲线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7 杨永明;鞠杨;刘红彬;王会杰;;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8 刘之葵,梁金城,朱寿增,张桂林;岩溶区含溶洞岩石地基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9 杨永明;鞠杨;王会杰;;孔隙岩石的物理模型与破坏力学行为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10 李传亮;岩石压缩系数与孔隙度的关系[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之葵;刘宝臣;曹平;;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技术现状评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2 吴明鑫;李伍平;;溶洞地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法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陈宇;刘小兵;张庆贺;;双连拱隧道穿越溶槽段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4 蔡朋;汪安全;汪斌;邬爱清;;用能量准则分析岩石应力-应变Ⅱ型全过程曲线的合理性[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3期
5 唐雁冰;李闽;;基于网络模型的岩石电学性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刘瑜;宋永臣;赵佳飞;蒋兰兰;李清平;喻西崇;;多孔介质断面可视化与孔隙度测量的MRI方法[J];测试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7 彭柏兴;李凯;雷金山;;长沙市劳动路湘江隧道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影响[J];城市勘测;2010年01期
8 袁腾方;;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稳定性风险分析方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9 李海鹏;王道串;李蒋军;杨露;李幸运;;储层岩石压缩系数的一种预测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9年01期
10 李传亮,王双才,周涌沂;岩石压缩系数对油藏动态储量计算结果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柏兴;雷金山;程斌;李凯;;湘江隧道岩溶发育规律及其风险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巍;马中高;孙成龙;管路平;王天伟;江小涛;;岩石物理分析软件包开发[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珂;李晓辉;范文;;秦岭工号隧道围岩压力的理想弹塑性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訾剑华;连伟;;徐州市岩溶地质灾害与岩土工程问题[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徐松林;吴文;白世伟;吴玉山;;单轴压缩岩石(大理岩)结构效应的试验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公路下伏岩溶顶板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杨永明;鞠杨;;孔隙岩石的物理模型与变形破坏机制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陈洪凯;唐红梅;王智;唐兰;;激振作用下危岩损伤特性研究[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3年
9 梁昌玉;李晓;张辉;李守定;赫建明;马超锋;;中低应变率范围内花岗岩单轴压缩特性的尺寸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10 李伟利;;“应变密度能”强度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旭东;深部岩溶隧道溃水成灾机理及其工程处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5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吴春秋;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在土体稳定分析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宋战平;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9 潘鹏志;岩石破裂过程及其渗流—应力耦合特性研究的弹塑性细胞自动机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石祥锋;岩溶区桩基荷载下隐伏溶洞顶板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刚;岩体冒落诱发冲击振动特征及其动力响应机理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晓昕;露天开采境界内采空区建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黄俊杰;南昆线猪场5号大桥线路病害监测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自强;泸沽湖机场岩溶发育特征及地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胡晓丽;饱含流体介质的AVO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高明松;上保护层开采煤岩变形与卸压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新平;CO_2盐水层埋存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刘鹏超;盆5低渗透凝析气藏储层伤害因素对气井产能影响程度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9 袁威;沪昆客运专线江西宜春段溶洞区钻孔桩承载性能分析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何志攀;新建公路下伏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和治理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玉超;;琼北地区石山组玄武岩及其熔洞形成机理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焦翠华,王绪松,才巨宏,耿斌;双孔隙结构对声波时差的影响及孔隙度的确定方法[J];测井技术;2003年04期
3 胡志明;把智波;熊伟;高树生;罗蓉;;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刘堂晏,肖立志,傅容珊,王忠东;球管孔隙模型的核磁共振(NMR)弛豫特征及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5 王宝善,陈楻,葛洪魁,宋丽莉,Wong Teng-Fong;高孔隙岩石变形的离散单元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6 郑忠,高小强;13-Bit多速格子气自动机模型的理论分析及模拟[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7 袁建平;余龙师;邓广强;李婷;毕华;赵志忠;;海南岛地貌分区和分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8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porous structure of rock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11期
9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n mechanisms of stress wave propagations in porous medi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年05期
10 陈书荣,王达健,张雄飞,马文会,谢刚;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网络模型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1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攀峰;丁启朔;丁为民;潘根兴;;一种土壤孔隙率(比)的测定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07期
2 徐晓兵;李育超;詹良通;陈云敏;;单一组分与多组分城市生活垃圾孔隙率特性对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3 A.卡曼隆 ,W.史塔山 ,李汉忠;低压水银孔隙计[J];石油地质实验;1966年03期
4 郑茂盛,罗子健,郑修麟;孔隙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参数[J];科学通报;1992年14期
5 张冬冬,张卫东;气体吸收过程中孔隙率影响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金浏;杜修力;;孔隙率变化规律及其对混凝土变形过程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3年06期
7 杨振宇,朱大庆,陆冬生,张爱卿,赵茗,宁娜,刘拥军1;纳米孔隙薄膜中孔隙率与折射率关系的研究[J];光学学报;2003年11期
8 杜素红;;粗骨料孔隙率随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9 王海波;杨平;何忠意;;孔隙率与饱和度对粉土导热特性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曲志浩,孔令荣;用透明孔隙模型研究油层残余水的形成[J];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明法;黄其忠;陈浩然;;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中的孔隙发展规律[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与设备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于雅琳;叶金蕊;刘奎;于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孔隙率控制及预测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何彬;;土壤孔隙率与湿度对氡发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中国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秦宣云;崔彩虹;谷成玲;郑洲顺;;双重分形多孔介质孔隙率的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马雯;刘福顺;;孔隙及分层缺陷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潘坤R,
本文编号:1465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6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