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应变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灾变过程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0 23:24

  本文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震作用 增量动力时程分析 应变率 灾变过程 抗倒塌能力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开发了ABAQUS显式用户材料子程序VUMAT,该程序可以考虑材料应变率效应的影响。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柱的动态和静态加载试验进行模拟,验证了子程序的可靠性。通过对某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对结构最大顶点位移、最大基底剪力、最大层间位移、结构的能力曲线、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和倒塌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考虑材料的应变率效应后,结构的最大顶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大多数情况下会减小,结构最大层间位移的应变率效应更为明显;当地震波增强到使结构接近于发生倒塌时,结构的最大顶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均明显减小;随着地震波强度的增强,应变率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趋于明显;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连续性倒塌过程基本不变。
[Abstract]:The ABAQUS explicit user material subprogram VUMATT is developed, which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material strain rate. The dynamic and static loading test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re simulat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ubroutine is verified. Through the incremental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a four-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he strain rate effect of the material on the maximum vertex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base shear force is studied.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the capacity curve of the structure, the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to resist the collaps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lapse mo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in rate effect of the material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maximum vertex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will decrease in most cases, and the strain rate effect of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will be more obvious. When the seismic wave is enhanced to make the structure close to collapse, the maximum peak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are obviously redu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eismic wave intensity, the effect of strain rate on structural response tends to be obvious. The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is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but the continuous collapse process is basically unchanged.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08150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126112037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5112100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013605)
【分类号】:TU375.4
【正文快照】: 钢筋和混凝土都有一定的率敏感性,在不同应变 率下,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表明[1_61,钢筋 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均随着应变率的改变而改变。在 地震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率一般能达到10_3/s~ 1(T2/S域级,最大能达到10_7s左右[3],钢筋能达到的应变率更大。对结构进行抗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诗云,林皋,王哲,逯静洲;应变率对混凝土抗拉特性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林峰;顾祥林;匡昕昕;印小晶;;高应变率下建筑钢筋的本构模型[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1期

3 董毓利,谢和平,赵鹏;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受压全过程的实验研究及其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1997年07期

4 李敏;李宏男;;建筑钢筋动态试验及本构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运;李国强;;动力荷载作用下固体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孙建运;李国强;;建筑结构抗爆设计研究发展概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3 左清林;刘西拉;;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构件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4 许金余;范飞林;白二雷;刘军忠;;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5 吴平安;刘宜平;高明亮;杨洁;刘首;;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冲击性能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0年06期

6 汪维;张舵;卢芳云;林华令;江增荣;;钢筋混凝土楼板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破坏模式和抗爆性能分析[J];兵工学报;2010年S1期

7 范飞林;许金余;李为民;张军;;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0年S1期

8 王万鹏;胡永乐;林俊德;陈剑杰;;高应变率下混凝土准一维大变形压缩实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0年S1期

9 卢静涵;姜芳;宁建国;;配筋对混凝土动态特性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0 张宝超,潘景龙;FRP约束混凝土快速荷载下应力应变关系初探[J];爆炸与冲击;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威;刘呈呈;陈江瑛;陈建康;;不同围压下混凝土SHPB实验的数值模拟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薛志刚;胡时胜;;水泥砂浆在主动围压下的动态力学性能[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胡时胜;;研究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技术[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刘传雄;李玉龙;吴子燕;郭伟国;鬲钰焯;;混凝土材料动态压缩破坏机理及本构关系[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汪维;卢芳云;张舵;;钢筋混凝土楼板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破坏模式和抗爆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王万鹏;胡永乐;林俊德;陈剑杰;;高应变率下混凝土准一维大变形压缩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吴平安;高明亮;杨洁;刘首;;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冲击动力性能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张若棋;丁育青;汤文辉;;混凝土HJC、RHT本构模型的失效强度参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范飞林;许金余;李为民;张军;;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张柱;宁建国;于晖;;轻气炮加载条件下素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二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艾士刚;基于细观结构的液体橡胶基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曹吉星;钢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贾彬;混凝土高温静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王立闻;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造东;水工混凝土受压疲劳性能及累积损伤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黄仕香;混凝土结构落层倒塌碰撞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袁群;老化病害混凝土结构质量评估及粘结加固中的基础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10 罗景润;PBX的损伤、断裂及本构关系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顺意;混凝土双轴动态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晓飞;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轴拉和弯曲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伟;冲击载荷作用下混凝土弹塑性损伤行为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吕品;HRB500高强钢筋低周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林龙;冲击载荷作用下纤维砼的动力特性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陈贵炫;橡胶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7 刘鹏;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大连大学;2011年

8 李慧卓;攻坚反恐失能弹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丘治东;考虑混凝土损伤的大坝有限元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文震;煤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锦春,方秦,龚自明,范俊余;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动力响应及破坏形态分析[J];爆炸与冲击;2003年01期

2 张磊;胡时胜;陈德兴;张守保;余泽清;刘飞;;混凝土材料的层裂特性[J];爆炸与冲击;2008年03期

3 方秦,柳锦春,张亚栋,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破坏形态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1年02期

4 肖诗云,林皋,王哲;Drucker-Prager材料一致率型本构模型[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5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6 方秦;陈力;张亚栋;柳锦春;;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模式的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2007年S2期

7 马恺泽;梁兴文;李斌;;高轴压比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3期

8 陈书宇,沈成康;基于OTTOSEN准则的混凝土粘塑性力学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9 刘海峰;宁建国;;强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动态本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李兆霞;一个综合模糊裂纹和损伤的混凝土应变软化本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秋景;宫必宁;李同春;;混凝土类脆性材料静动力剪切破坏全过程初步研究[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冯明珲;粘弹塑性统一本构理论[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肖诗云;混凝土率型本构模型及其在拱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闫东明;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宋军;应变率敏感材料物理参量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1990年

5 刘长春;粘塑性统一本构理论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守军;短肢剪力墙非线性力学模型及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尚晓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及抗震性能的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艾庆华;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态数值评价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徐国林;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俊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动力加载试验及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有限元模拟[D];湖南大学;2010年

2 龙业平;钢筋混凝土柱快速加载试验及动力滞回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晓董;吴建华;何锦江;;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防倒塌的判别[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李敏;李宏男;;建筑钢筋动态试验及本构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3 黄照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关键设计[J];中国建设信息;2010年21期

4 李慧民;叶军;;浅谈我国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5 史华;王崇昌;王宗哲;;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坏评定[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4期

6 邱玉深;抗震设防地区怎样选用框架结构所用钢筋[J];建筑工人;2003年11期

7 张长领,马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电算成果合理性判别的内容和方法[J];宁夏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马宏旺,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与失效概率之间的近似关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9 冯广泉;;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J];农村科技;2010年09期

10 李桂萍;车伟;;近场脉冲地震下混凝土框架结构特殊反应[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少华;李志成;王明洋;尹放林;;高强钢纤维混凝土冲击压缩特性试验研究[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丁育青;张若棋;汤文辉;;混凝土材料抗拉强度的应变率效应[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小雷;张振宇;卢芳云;;土的动态性能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立忠;但汉波;;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应变率效应[A];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陆广;欧卓成;段卓平;刘彦;;混凝土动态断裂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闫瑞明;;锚杆挡土墙设计中的土压力问题[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魏琏;王森;;建筑抗震设计的屈服判别法及其工程应用[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文庆;;土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若干问题的研究[A];福建省第十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范峰;支旭东;钱宏亮;严开涛;;廊坊市体育场罩棚钢结构设计[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完海鹰;陈剑波;;抗弯钢框架的低周疲劳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屹峰(作者单位:安顺市建筑设计院);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要点[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2 陈斌;谈现代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韦思源;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探讨(上)[N];中华建筑报;2008年

4 李凌翌;恐“高”? 大可不必[N];成都日报;2008年

5 贾如军;专家何必急着为建筑质量“正名”[N];建筑时报;2008年

6 五合国际(5+1 Werkhart)结构工程师 刘平;从震害谈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下)[N];中华建筑报;2008年

7 肖晨辉;砌体结构常见裂缝分析及预防[N];伊犁日报(汉);2006年

8 本报记者 张万宏;专家解析兰州建筑抗震能力[N];兰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朱盈洁;本市出台首部石材标准[N];首都建设报;2008年

10 马爱平;灾后重建如何保障房屋抗震能力?[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皓;材料应变率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文明;考虑应变率效应的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黄庆华;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空间倒塌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4 马宏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杨仕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6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成;多层抗弯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宇;双向地震作用立式储罐基础隔震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刘洪波;钢框架结构典型震害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东梅;地震对斜坡桩基高层建筑的动力响应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程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ANSYS的抗震可靠性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赵锋雷;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仿真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4 游箭峰;大跨度网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张强;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空间非线性反应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6 张连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超强系数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建兴;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过程数值模拟[D];河北大学;2010年

8 袁光英;某室内体育馆网壳屋面多维地震作用动力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芳莉;某290m跨钢管拱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赵亮;配置不同强度等级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7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77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e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