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共轴理论的各向异性砂土应变局部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 非共轴 砂土 细观结构 应变局部化 各向异性 出处:《工程力学》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各向异性砂土应变局部化分析中本构模型存在的不足,采用非共轴理论进行改进。传统塑性位势理论采用各向同性假设,导致其模型不能描述非共轴特性和不能较好描述各向异性的不足,为克服传统塑性势理论的局限性,引入非共轴塑性理论建立了砂土的三维非共轴临界状态各向异性本构模型。考虑细观组构张量和应力张量的几何关系,改进模型即可描述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砂土材料状态的改变,材料状态变化直接导致模型的硬化规律和剪胀性发生变化,从而描述了原生各向异性的影响。非共轴修正后模型可以描述应力诱发各向异性和非共轴特性,结合分叉理论模型可以对不同沉积角度随围压变化的应变局部化特性进行分析。Toyoura砂的单剪试验和平面应变试验验证表明模型改进效果较好。
[Abstract]:Aiming at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nstitutive model in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analysis of anisotropic sand, the non-coaxial theory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he isotropic assumption is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plastic potential theory. As a result, the model can not describe the non-coax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nisotropy well,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plastic potential theory. A three-dimensional anisotropic constitutive model of non-coaxial critical state of sand is established by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non-coaxial plasticity. The ge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eso-fabric Zhang Liang and stress Zhang Liang is considered. The improved model can describe the change of sand material state under the rotating condi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axis. The change of material state directly leads to the change of hardening law and shear expansion of the model. The non-coaxial modified model can describe the stress-induced anisotropy and non-coaxial properties. Combined with the bifurcation theory model,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deposition angles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can b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single shear test and plane strain test of Toyoura sand show that the improved model is effective.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8050) 宁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Z13001) 2013年宁夏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82580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TJ200126)
【分类号】:TU441
【正文快照】: 岩土体中普遍存在应变局部化现象,该现象是土体在特定应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材料特性,往往伴随着应变软化,也是土体失稳的重要特征和渐进破坏的先兆,因此倍受学术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1 5];另外,岩土材料在受力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主应力轴的旋转,在主应力轴旋转条件下土体表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茂松,钱建固;平面应变条件下饱和土体分叉后的力学性状[J];工程力学;2005年01期
2 解兆谦;张洪武;陈飙松;;基于参变量变分原理的三维Cosserat体模型弹塑性分析与应变局部化模拟[J];工程力学;2012年12期
3 姚仰平;孔玉侠;;横观各向同性土强度与破坏准则的研究[J];水利学报;2012年01期
4 蔡正银,李相菘;取决于材料状态的变形局部化现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5 钱建固;黄茂松;;复杂应力状态下岩土体的非共轴塑性流动理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6 李学丰;黄茂松;钱建固;;宏细观结合的砂土各向异性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7 黄茂松;扈萍;钱建固;;基于材料状态相关砂土临界状态理论的应变局部化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8 黄茂松;李学丰;贾苍琴;;基于材料状态相关临界状态理论的砂土双屈服面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9 钱建固,黄茂松;土体应变局部化现象的理论解析[J];岩土力学;2005年03期
10 黄茂松;李学丰;钱建固;;各向异性砂土的应变局部化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世伟;路德春;杜修力;;土体剪切带的模拟与机理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2 钱海涛;谭朝爽;孙强;;基于破坏概率的岩土试件剪切破坏角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3 赵学亮;赫建明;董高峰;李腾飞;吴方华;;离散单元法对粒状土的微观特性研究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4期
4 邵冬冬;夏晓舟;;Cosserat理论与模型的研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1期
5 黄茂松;贾苍琴;钱建固;;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的有限元分析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4期
6 蒋刚;李苏春;;南京粉土与粉质黏土的剪切带三轴试验与性状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7 戴北冰;杨峻;周翠英;;颗粒摩擦对颗粒材料剪切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J];力学学报;2013年03期
8 罗强;栾茂田;;偏心荷载作用下条形浅基础荷载-变形特性数值分析[J];海洋工程;2013年06期
9 李铭;孟祥瑞;;深部巷道围岩应变局部化现象研究[J];煤炭工程;2014年02期
10 孙德安;段博;甄文战;;超固结土模型平面应变分叉理论解与数值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忠绪;严明;林锋;揭秉辉;;锦屏对外交通专用公路K48+125~230段古滑坡复活机制工程地质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钱建固;黄茂松;;土体应变局部化理论与分叉后的力学性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孙强;胡秀宏;赵海军;;基于力矩与地下水的粘性土剪切带倾角分析[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鲁晓兵;矫宾田;王淑云;;饱和脆性岩石在反平面剪切条件下的应变局部化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彰明;土体力学响应的有限特征比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董必昌;岩土工程仿真中接触单元和相关参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赵冰;岩土介质应变局部化问题的广义塑性梯度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4 许成顺;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剪切特性及本构模型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6 高红;岩土材料屈服破坏准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7 黄滚;岩石断裂失稳破坏与冲击地压的分叉和混沌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叶朝汉;软土剪切带试验及其应用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代进;综放回采巷道围岩裂纹扩展与类板结构及其非均称控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光永;土本构关系及数值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纬;浅埋暗挖含水砂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钟邑桅;上海软粘土平面应变条件下剪切带形成的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徐营;岩石局部化变形与巷道围岩分岔失稳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4 郭子红;岩石损伤变形与尺寸效应研究[D];西华大学;2007年
5 马艺;岩石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分叉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6 戴伟;上海粘性土应变局部化性状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程丽;三轴试样表面应变场测量的应用研究初步[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志新;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裂隙性黄土剪切带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王跃新;原状与重塑粉土静力三轴试验的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焦黎杰;黄土剪切破损结构演化机理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茂松,钱建固;平面应变条件下饱和土体分叉后的力学性状[J];工程力学;2005年01期
2 张洪武;王辉;陈飚松;解兆谦;;基于参数变分原理的Cosserat连续体弹塑性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07年02期
3 沈珠江;《Unified Strength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评介[J];力学进展;2004年04期
4 钟万勰;岩土力学中的参变量最小余能原理[J];力学学报;1986年03期
5 韩国城,连镇营,姚仰平;一个适用于深基坑开挖的三维各向异性模型[J];水利学报;2002年11期
6 殷宗泽,张坤勇,朱俊高;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计算中考虑土的各向异性[J];水利学报;2004年11期
7 魏星;黄茂松;;黏土的各向异性边界面模型[J];水利学报;2006年07期
8 姚仰平;李自强;侯伟;万征;;基于改进伏斯列夫线的超固结土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8年11期
9 蔡正银,李相菘;取决于材料状态的变形局部化现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10 高红;郑颖人;冯夏庭;;材料屈服与破坏的探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建国,张启辉,李蓓,赵锡宏;上海软土的非共轴修正的弹塑性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7期
2 杨蕴明;柴华友;韦昌富;;非共轴本构模型的数值计算问题[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3 钱建固;黄茂松;;复杂应力状态下岩土体的非共轴塑性流动理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4 罗强;王忠涛;栾茂田;杨蕴明;陈培震;;非共轴本构模型在地基承载力数值计算中若干影响因素的探讨[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5 扈萍;茂松;马少坤;秦会来;;基于临界状态模型的砂土非共轴本构模拟[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6 扈萍;黄茂松;钱建固;吕玺琳;;砂土非共轴特性的本构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7 苏栋;;水平(椭)圆形加载路径下的单桩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8 冯大阔;侯文峻;张建民;;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切向变形非共轴现象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9 钱建固,黄茂松;土体应变局部化判别准则与峰值后的力学性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吕玺琳;黄茂松;钱建固;;真三维状态下土体强度及变形分叉影响[J];岩土力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钱建固;黄茂松;;土体应变局部化理论与分叉后的力学性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侯文峻;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静动力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于艺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规律与数学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胜强;水平多向荷载下砂土中桩基础的弹塑性数值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9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47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