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自复位预制框架边节点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6 07:50

  本文关键词: 自复位 角钢 预应力 组件 抗震性能 出处:《工程力学》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理念,提出新型自复位预应力预制节点(PTED节点),该节点通过预应力筋和高强摩擦螺栓将预制梁、柱和耗能角钢拼接在一起形成节点,预应力筋、梁、柱和耗能角钢可看作节点的组件。为了研究节点组件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首先对PTED边节点进行试验,研究PTED节点整体的抗震性能,然后用新角钢更换受损的角钢,重新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探讨更换受损角钢后节点的抗震能力,然后分别试验研究了预应力筋和角钢对节点的受力性能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PTED节点是PT节点与ED节点的组合,节点在具有较好的自复位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节点层间位移角加载到4%时,梁、柱及预应力筋基本保持弹性,可重复使用;节点损伤主要集中在角钢上,更换受损角钢后,节点的抗震能力基本等同于未受损的节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coverable functional structure, a new prestressing prefabricated joint with PTED joint is proposed. The prefabricated beam, column and energy-dissipation angle steel are joined together to form a joint, prestressing tendons, beams, and beams through prestressed tendons and high-strength friction bolts. Columns and energy-dissipation angle steel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omponents of the joint.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joint components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joints, a series of low-cyc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irst,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PTED side joints to study the overall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PTED joints. Then the new angle steel is used to replace the damaged angle steel, and the low cyc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is carried out again, and the aseismic capacity of the joint after the replacement of the damaged angle steel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TED joint is a combination of PT node and Ed joint, and the joint has good self-reset ability. It also has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When the displacement angle between the joints is loaded to 4, the beam, column and prestressed tendons are basically elastic and reusable. The damage of the join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angle steel, and the damaged angle steel is replaced.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joints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undamaged joints.
【作者单位】: 淮海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结构重点实验室;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30408) 淮海工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2012004)
【分类号】:TU3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潘振华;潘鹏;叶列平;邱法维;;自复位钢框架节点有限元模拟及参数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3期

2 周颖;吕西林;;摇摆结构及自复位结构研究综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3 吕西林;陈云;毛苑君;;结构抗震设计的新概念——可恢复功能结构[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璐;吴斌;李伟;赵俊贤;;一种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何晴光;杜永峰;;框架-摇摆消能桁架减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年01期

3 梁仁杰;吴京;王春林;;P-Δ效应下滞回特征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吕西林;陈云;蒋欢军;;新型可更换连梁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1期

5 张爱林;张艳霞;刘学春;;震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结构体系研究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风亮;赵鸿铁;薛建阳;谢启芳;隋鑓;罗峥;;基于摇摆柱原理的古建筑木结构柱架抗侧分析及试验验证[J];工业建筑;2013年10期

7 陈云;吕西林;蒋欢军;;基于循环软化膜模型的新型联肢剪力墙非线性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8 党像梁;吕西林;周颖;;底部开水平缝摇摆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9 刘迪;杜永峰;李慧;李春锋;;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框架-摇摆刚架结构体系动力可靠度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10 吕西林;陈聪;;带有可更换构件的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郭佳;辛克贵;何铭华;虎良;;自复位桥梁墩柱节点分析模型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2 徐佳琦;吕西林;;基于能量的框架-摇摆墙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对比[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孔子昂;施唯;王涛;;采用消能连梁的高层结构地震响应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4 邹昀;林晖;马卫强;;具有自复位功能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5 孙文龙;张艳霞;赵微;李瑞;;自复位平面钢框架动力时程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江义;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非线性静力方法及分灾设计谱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刘迪;轻型消能摇摆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评估与动力可靠度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张风亮;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加固及其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佳;基于性能的新型自复位桥墩抗震理论与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禚焕雯;基于加强层粘滞阻尼系统和摇摆墙结构的海洋平台振动控制初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军;预制混凝土框架梁柱自复位混合接头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4 武大洋;近场地震作用下轻型自复位消能摇摆刚架减震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5 马予骁;摩擦滑移隔震模型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巨晶;顶底角钢自复位钢框架结构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江志伟;基于摇摆墙体系的海洋平台被动控制抗震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淑芳,冯瑞玉,张兴虎,刘汉,李守恒,姜维山;空心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吕西林,李俊兰;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3 朱晓东,冯晓峰,李勇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特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4 方晓铭;吴芸;王旭峰;;一种改进的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6年04期

5 张鑫;梁猛;赵考重;;配筋灌孔速成墙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雍承鑫;;从汶川大地震看羌族碉楼的抗震性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李振华;;基础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9年10期

8 金恩平;王秀丽;吴长;;刚度分布对复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8期

9 贾明明;吕大刚;张素梅;蒋守兰;;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设计[J];工程力学;2010年S2期

10 陈万山;杨德健;;局部配筋对页岩空心砖墙体抗震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岩;陈国;杨瑞珍;佘立永;周泉;;现代竹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吴建有;曹万林;魏文湘;郝春森;曲英华;;L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谢强;薛松涛;陈昒;姚谦峰;王清敏;;高层轻板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4 赵均;朱丹;陈向东;;结构参数沿高度方向突变对抗震性能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贾国庆;王曙光;刘伟庆;杜东升;;常州凯悦中心12#楼抗震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6 李斌;陈颖;;闽东地区联建房抗震性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贾明明;吕大刚;张素梅;蒋守兰;;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基于延性的抗震性能设计[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8 梁钰;孙伟;;施工质量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作虎;杜修力;刘晶波;;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震性能的对比[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庄一舟;;底二框无洞组合墙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上)[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孔华 通讯员 冼云儿 谢宏栋;穗番禺区普查建设工程抗震性能[N];广东建设报;2009年

3 记者 庞磊成;我市将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潮州日报;2009年

4 通讯员 丁娟 蔡浩林;力助城建抗震性能普查[N];连云港日报;2010年

5 王玉;输入门牌便知房子抗震性能[N];广东科技报;2013年

6 记者 谢峰 通讯员 裴蕾;高楼绑“韧带”提抗震性能[N];首都建设报;2013年

7 ;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可小视[N];湖北日报;2000年

8 郭文渊;全面普查建筑物抗震性能[N];湄洲日报;2008年

9 钱铮;日本 建筑定期做“体检”[N];人民日报;2008年

10 王庆;市政设施抗震性能须加强[N];中国建设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劲;钢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飞;混凝土箱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于敬海;新型轻质加气混凝土承重砌体抗震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夏训成;火电厂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吴锋;土坯房屋基本力学和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魏春明;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缝抗震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侯炜;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抗震性能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戴金华;既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冯宏;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冬豹;输变电电气设备典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2 罗曙光;西部农房抗震与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蒋伟;新型轻质混凝土承重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王敏仕;煤气化高层工业厂房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程琪;玻璃纤维网增强复合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邹磊;无粘结预应力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田浩;某平面L形不规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8 苏志德;外套增层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陈万山;带缝空心保温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8年

10 王磊;基于Pushover方法对改造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5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15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