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 轴压 有限元 中空 强度 稳定 出处:《福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钢管混凝土承载力高、延性好,但钢管暴露在空气中,在火灾作用下容易丧失承载力。而钢筋混凝土的耐火性能要优于钢管混凝土构件。因此由内部钢管混凝土柱和外包钢筋混凝土组合而成的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有望同时具有两者的优点。在此背景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且被逐渐应用于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中。但目前对其轴压力学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含多管的新型中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轴压力学性能。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首先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2)进行了12个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轴压试验,其中包括4个方形实心叠合柱、4个圆形实心叠合柱以及4个方形中空叠合柱。试验的参数包括管内混凝土强度和截面类型,主要分析不同参数对叠合柱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圆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比方形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承载力高;实心截面构件的延性明显优于中空截面的构件。(3)建立有限元模型,比较了几种混凝土模型,最终确定较为合适的混凝土本构模型。该模型的合理性得到了38个实验数据的充分验证。(4)基于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主要分析叠合柱的破坏模态、荷载分配比例、应力、应变和接触力的分布规律。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主要分析管外混凝土强度、管内混凝土强度、钢管屈服强度、含钢管混凝土率、箍筋间距和长细比等参数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提高混凝土强度、钢管混凝土屈服强度和含钢管混凝土率可有效的提高叠合柱的承载力;外包混凝土的峰值应变约等于0.0022。(5)最终基于机理分析和参数分析的结论,建议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强度和稳定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简化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Abstract]: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has high bearing capacity and good ductility, but the steel tube is exposed to air. It is easy to lose the bearing capacity under the action of fire, and the fire resist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Therefore, the composite column of steel tube concrete filled with outer reinforced concrete is expected to be composed of inne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and external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 Have the advantages of both. In this context, Composite column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have been gradually applied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and bridge engineering.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axial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FST composite columns is not deep enough.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new hollow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mposite columns with multiple pipe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adopted. The axial compressiv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mposite columns are studied in depth.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relativ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e the necessity of this research, the 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f 12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mposite columns are carried out. It includes four square solid superimposed columns, four circular solid superimposed columns and four square hollow composite colum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mposite column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quare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mposite columns, and the ductility of solid section members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hollow section members. Several concrete models are compared. Finally, a more suitable concrete constitutive model is determin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is fully verified by 38 experimental data. The mechanism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failure mode and load distribution ratio of the superimposed columns ar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stress, strain and contact force.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number of parameter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mainly analyzing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outside the pipe, the strength of concrete inside the pipe, the yield strength of steel tube, the ratio of concrete filled with steel tube, The effect of stirrups spacing and aspect ratio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columns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columns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by increasing concrete strength, yield strength an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ratio.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mechanism analysis and parameter analysis, 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strength and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are suggested. The simplified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gineering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39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卫波,侯朝胜;钢管混凝土的应用[J];福建建筑;2002年03期
2 喻临新,薄凤丽;钢管混凝土脱空问题的技术对策[J];公路;2004年01期
3 倪训松,倪伟;一种新型钢管混凝土的研究[J];钢结构;2005年04期
4 王晓锋;郭长青;张喜娥;;钢管混凝土应用与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3期
5 许奇;;钢管混凝土综述[J];山西建筑;2007年09期
6 李俊华;王正中;王立青;;钢管混凝土的特性与发展[J];路基工程;2007年05期
7 陈联盟;;钢管混凝土中钢管和混凝土共同工作问题讨论[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11期
8 王焕林;;钢管混凝土的受力特性及其应用中的优缺点[J];江西化工;2008年04期
9 黄用军;尧国皇;宋宝东;彭肇才;;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在深圳卓越·皇岗世纪中心项目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年07期
10 徐艳梅;;钢管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要彬;刘学辉;;钢管混凝土施工[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2 王来永;陈宝春;孙潮;;钢管混凝土设计方法比较[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尧国皇;黄用军;;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在深圳卓越·皇岗世纪中心项目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理论与设计关键问题的系列研究[A];200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查晓雄;叶福相;陈艳;钟善桐;;超声波法在钢管混凝土质量检测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梅洋;吴斌;赵俊贤;郝贵强;杜永山;;组合钢管混凝土式防屈曲支撑[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斌;梅洋;张家广;赵俊贤;郝贵强;杜永山;;组合钢管混凝土式防屈曲支撑及其工程应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8 夏建国;;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的计算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王宇;何广汉;杨永清;蒲黔辉;王炳灵;;钢管混凝土肋拱的横向稳定性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10 韩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兆良,浙江宏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高,浙江广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楼大明;钢管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N];建筑时报;2012年
2 ;C100级混凝土技术成功应用[N];中华建筑报;2003年
3 王玉银;优势互补 完善组合[N];中国冶金报;2006年
4 记者蔡崇金 通讯员李明春;钢管混凝土桁架连续梁工艺破解施工难题[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考虑徐变的预应力约束混凝土承载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熊锐;钢管混凝土界面状态试验研究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3 徐腾飞;钢管混凝土非线性稳定承载能力与可靠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玉芬;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性能及节点抗震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许成祥;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刘威;钢管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工作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7 何珊瑚;三肢钢管混凝土弦杆—钢管腹杆桁架抗弯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8 丁发兴;圆钢管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9 康希良;钢管混凝土组合力学性能及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斌;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冼嘉浩;基于整体结构的新型钢管混凝土分叉柱—钢梁节点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任宏伟;钢管混凝土边框连接装置及力学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武立伟;钢管混凝土边框与剪力墙结合面抗剪承载力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王剑阁;海洋平台摇摆柱体系摇摆柱构造研究及抗剪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5 曹晓波;黄土公路隧道新型初期支护结构选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刘永超;复式钢管混凝土轴压及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7 高爽;基于声发射的FRP钢管混凝土损伤过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苏晓春;钢管混凝土受压构件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博;不同形式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10 景惠民;钢管混凝土抛物线桁拱平面内稳定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15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1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