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大理岩卸荷损伤演化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 岩石力学 核磁共振 岩石损伤 岩石孔隙度 T谱分布 卸荷围压比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岩石在卸荷作用下的细观结构损伤破坏规律,对大理岩岩样分别进行不同初始围压、不同卸荷围压比的常规三轴加 卸载试验,并对卸荷后的岩样进行核磁共振(NMR)测量,得到不同卸荷围压比作用后大理岩的弛豫时间T2谱分布、孔隙度和核磁共振成像图像。结果表明:(1)随着卸荷围压比的增大,T2谱曲线不断右移,T2谱面积不断增大,孔隙度不断增大,反映出岩样内部损伤不断加剧;(2)小孔隙的谱峰不断右移,但谱峰面积较小,反映出岩样内部小孔隙的孔径不断增大,但数量变化具有随机性,对岩样孔隙度变化影响微弱;卸荷围压比75%附近存在一临界值,小于临界值时,岩样内部不断产生新的细小裂纹,大于临界值时,产生新裂纹的趋势则受到遏制;(3)大孔隙的谱峰不断右移,谱峰面积值较大且不断增大,占总谱面积的96%以上,反映出岩样内大孔隙孔径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对岩样的孔隙度和损伤程度起主导作用;(4)核磁共振图像动态地显示了不同卸荷围压比作用后岩样内部孔隙和裂隙的扩展、演化过程。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amage and failure rule of mesoscopic structure under unloading, the conventional triaxial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sts of marbl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confining pressure and different un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 were carried out. The relaxation time T _ 2 spectrum distribution of marble under different unloading pressure ratios was obtained by means of NMR-NMR measurements. Porosit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 the T _ 2 spectral curve moves to the right and the area of the T _ 2 spectrum increases, and the porosity incre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trum peak of the small pore is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right, but the area of the spectrum peak is smalle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ore size of the small pore in the sample is increasing, but the quantity change is random,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porosity of the rock sample is weak. There is a critical value near the un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 of 75%. When the critical value i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new small cracks occur continuously in the rock sample. When the critical value is greater, the trend of producing new cracks is restrained and the spectral peak of the macropores shifts to the right. The spectral peak area is larger and larger,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96% of the total spectrum are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ore size in rock samples is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The NMR images show dynamically the expansion and evolution of pores and fissures in rock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ratios.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42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20420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162120012)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建喜,罗英,刘文刚,李新虎;CT检测技术在岩石加卸载破坏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2 肖立志;岩石核磁共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测井技术;1996年01期
3 黄润秋;黄达;;卸荷条件下岩石变形特征及本构模型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4 张超谟;陈振标;张占松;李军;令狐松;孙宝佃;;基于核磁共振T_2谱分布的储层岩石孔隙分形结构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4期
5 李天斌,王兰生;卸荷应力状态下玄武岩变形破坏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6 吴刚,孙钧;卸荷应力状态下裂隙岩体的变形和强度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7 沈军辉,王兰生,王青海,徐进,蒋永生,孙宝俊;卸荷岩体的变形破裂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8 高春玉,徐进,何鹏,刘建锋;大理岩加卸载力学特性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9 李宏哲;夏才初;闫子舰;蒋坤;杨林德;;锦屏水电站大理岩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卸荷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10 黄润秋;黄达;;卸荷条件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姝;朱诚;彭华;胡智农;李兰;欧阳杰;吕文;邱卓炜;黄大维;侯荣丰;;广东丹霞山洞穴景观岩体稳定性的抗压实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周小平,张永兴,哈秋聆;裂隙岩体加载和卸荷条件下应力强度因子[J];地下空间;2003年03期
3 肖本职,吴相超,熊诗湖;地下厂房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4 李建林;陈兴周;;岩体破坏准则及其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5 张清照;沈明荣;张龙波;;结构面在卸载条件下的力学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6 沈明荣;张清照;;岩体结构面的剪切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7 胡宇庭;黄达;刘卫华;;三峡地下厂房岩体结构及围岩稳定性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张成良;杨绪祥;余贤斌;;加卸荷条件下辉绿岩岩体力学参数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9 张贵国;牛学超;;煤岩卸荷破坏力学特征的试验与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韩放;纪洪广;张伟;;单轴加卸荷过程中岩石声学特性及其与损伤因子关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连峰;左建平;柴能斌;李岳春;李方枢;;灰岩在卸荷三轴实验下的强度和变形破坏[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吴锋波;尚彦军;林达明;王茜瑜;张巍;;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第三纪岩土施工工程分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王玉林;;室内试验在矿山副井工程(水文)勘察中的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鹏举;冯光明;范玮刚;郑艳栋;张文涛;;煤岩体三轴卸围压的实验研究与应用[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建林;王乐华;;节理岩体卸荷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6 刘先珊;林耀生;孔建;;考虑卸荷作用的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宋小林;谢和平;王启智;;大理岩的高应变率动态劈裂实验[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王同涛;闫相祯;杨秀娟;杨恒林;;多夹层盐岩蠕变实验及盐穴储气库完套管柱受力分析[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贺永年;刘红岗;张后全;蒋斌松;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夕兵;宫凤强;周子龙;尹土兵;洪亮;;岩石类材料SHPB实验中的几个关键问题[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李宏松;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7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8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王四巍;单轴和三轴应力下塑性混凝土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胡耀飞;雅砻江筘蔷大型变形岩体变形破裂特征及趋稳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武麟;临近断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许豪;南宁非饱和膨胀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红晓;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高速远程崩滑流事件多因素复合约束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永胜;岩石劈裂试验、单轴压缩和直接拉伸变形特性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凌俊;堆石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7 刘向飞;块体理论在LPG地下储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8 缑勇;含孔道大理岩圆柱试样的力学性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9 陈向雷;干燥及饱水状态下岩石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雷涛;采动卸荷下连续开采诱导放顶动力响应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平,张永兴,哈秋聆;裂隙岩体加载和卸荷条件下应力强度因子[J];地下空间;2003年03期
2 赖远明,吴紫汪,朱元林,廖全荣;大坂山隧道围岩冻融损伤的CT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3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廖全荣;CT技术应用于岩石实验动态观测的新进展[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4 何雨丹,毛志强,肖立志,张元中;利用核磁共振T_2分布构造毛管压力曲线的新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刘维国;单钰铭;傅荣华;;岩石扩容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与超声横波速度[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6 运华云,赵文杰,刘兵开,周灿灿,周凤鸣;利用T_2分布进行岩石孔隙结构研究[J];测井技术;2002年01期
7 肖立志;核磁共振成象测井[J];测井技术;1995年04期
8 贾芬淑,沈平平,李克文;砂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应用研究[J];断块油气田;1995年01期
9 刘堂宴,马在田,傅容珊;核磁共振谱的岩石孔喉结构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4期
10 姚孝新,耿乃光,陈楻;应力途径对岩石脆性—延性变化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198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传庆;基于破坏接近度的岩石工程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2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海浪;岩质边坡稳定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其开挖卸荷岩体力学参数研究[D];三峡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亮;何丽箐;吴俊;;基于地震多属性的孔隙度预测——以川东A气田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4期
2 卢良鑫;雷雄;刘学伟;;中国南海北部陆坡孔隙度的求取[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3 唐俊;庞国印;唐丽;马晓峰;王琪;;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段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年01期
4 G.P.Angleri;李士杰;;根据地震数据预测孔隙度[J];国外油气勘探;1983年06期
5 赵人寿;;连续测定岩心密度和孔隙度的设备[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5年S1期
6 Philppe M.Doyen;侯安宁;;由地震数据求孔隙度一种地质统计逼近法[J];世界地质;1990年02期
7 王永红;周正南;张书法;;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估算孔隙度[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0年05期
8 王朋岩;用神经网络预测储层的孔隙度[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汪海涛,张昌民,李少华,刘军;P油田长4+5_2小层孔隙度三维模型的建立[J];特种油气藏;2003年04期
10 刘震;邵新军;金博;李鹤永;许晓明;梁全胜;;压实过程中埋深和时间对碎屑岩孔隙度演化的共同影响[J];现代地质;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及横波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崔京钢;;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砂岩(视)孔隙度的方法[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方兵;唐杰;孙成禹;;双孔隙度岩石应力依赖的孔隙变形特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冯敬英;罗建群;张革;聂勋碧;;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孔隙度[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谭茂金;张松扬;;全直径岩芯标定测井孔隙度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繁昌;曲寿利;康仁华;;用神经网络求取孔隙度[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多孔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唐俊;王琪;廖朋;郝乐伟;田兵;庞国印;;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长8段砂岩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9 刘惠芳;于吉顺;;电子显微镜图像法测定岩石的孔隙度[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宏兵;张佳佳;崔兴福;黄文锋;;由微分等效介质理论推得的干岩石模量比的解析公式[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特约记者王家书 通讯员张凤霞;中油测井华北事业部发展数字岩芯技术[N];中国石油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越超;多孔介质中CO_2与油(水)两相渗流的MRI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烨;二氧化碳封存储层影响因素分析—效果预测以及4D地震监测可行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丹;关于孔隙度变化对海底未固结成岩的疏松地层速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贾雨婷;礁滩储层高精度孔隙度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3 杨丽;未固结砂岩孔隙度低频趋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叶聪聪;镇北—环县地区长6-长8油气成藏动力研究和有利目标预测[D];长江大学;2013年
5 姜亚南;机械压实作用对低孔低渗储层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6 李小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与截止孔隙度[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崔波;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8 林凯;基于Gassmann方程的弹性参数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0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2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