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方法与技术创新研究
本文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复合生态空间 综合集成 地理设计 出处:《中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四化并存的宏观大背景,“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城镇建设具有复杂程度高、建设速度快、涉及规模大等特点。城乡规划专业背景上则是新城乡规划法出台下,一系列新型规划编制处于无序状态。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与问题的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相关方法与技术探讨。 本文扼要论述了城乡地域作为自然-生态-社会耦合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系统性质以及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般系统工程应用与城乡规划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应用事理工程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系统工程总框架,并将“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方法和当今在国际上兴起的“地理设计技术”融入城乡规划事理系统工程,从而从方法上创新了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规划。最后,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空间发展规划为研究案例,贯穿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空间发展规划中的数字绿心规划技术应用,着重分析与落实了绿心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与布局。 文章在整体研究思维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新角度切入、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性综合下,取得的研究结论有: (1)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是在城乡空间的现状识别与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城乡各类用地、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空间布局的阶段性目标在空间上进行重构与布局,其空间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地域保护优先模式、城镇开发优先模式、城乡整合优先模式三种发展模式。 (2)创新并运用地理设计概念,构建网络与3S技术支持下的城乡规划地理设计模型,实现规划方案的构思与评估,并为多方参与研讨提供了可视化空间重构虚拟模型和相关信息支撑。 (3)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空间发展规划为研究案例,详细阐述城乡一体化的空间重构与布局。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ociety is in the macroscopical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marke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is a five-in-one body, an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has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speed of construction is fast, invol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etc.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 new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w has been issued. A series of new types of planning are in disordered stat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and problem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relate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ystem na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natural, ecological and social coupling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and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general system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compil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lanning by applying principle engineering, and integrates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tegrated research hall" and the "geographical design technology", which is emerging in the world, into the system engineering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inally, the paper takes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 case stud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green center planning technology i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green core area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layou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green heart area are analyzed and implemented emphatically. Under the innovation of the whole research thought, the new angle of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innovation synthesis of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level,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tage goal of urban and rural spatial layout is reconstructed and distributed in space, and its spatial development mode can be summarized as three development modes: priority mode of regional protection, priority mode of urban development, priority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2) innovating and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geographical design, construc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geographical design model supported by network and 3s technology, realizing the con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planning scheme, It also provides visual space reconstruction virtual model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layou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aking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he green heart area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 case study.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2 许传萍;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森林工程;2003年02期
3 黄平;泛论城乡一体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葛红林;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乡一体化[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11期
5 楼国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J];规划师;2005年S1期
6 陈显秀,林瑾瑜,孟莹;乐清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对策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5年10期
7 吕慧芳;对城乡一体化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5年03期
8 葛百权;对东海县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03期
9 康庆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年06期
10 ;郑州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省会[J];城市规划通讯;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志杰;;安阳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石义;秦涛;彭艳丽;张扬;;基于模糊综合判别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效民;韦秀远;;垦区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理论研究[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石恩;;垦区实现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的几点想法[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白操;;论城乡一体化必不可缺的五大支撑[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赵旭;赵冰;;重庆市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分析与对策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洪绂曾;;用城乡一体化理念审视都市农业[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8 杜志雄;;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9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10 王宝平;;以统筹城乡为总揽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A];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城乡一体化:成都的科学发展之路[N];成都日报;2007年
2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执笔人:成都商报记者 张元龙;城乡一体化:城乡规划破解科学发展难题[N];成都日报;2007年
3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全面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N];成都日报;2007年
4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执笔人 成都商报记者 陈舸帆;管理体制改革保障了城乡一体化推进[N];成都日报;2007年
5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断把城乡一体化向前推进[N];成都日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必须坚持尊重群众意愿 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强大合力[N];成都日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组织保障[N];成都日报;2007年
8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邋执笔人:成都日报记者 高纪开;城乡一体化:农民也有了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N];成都日报;2007年
9 通讯员 申讯;本市明年将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N];东方城乡报;2006年
10 杨跃光;以城乡一体化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大理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晖;信息化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2 李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韩立红;哈尔滨都市圈内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张军;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江敦涛;山东半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汤芷萍;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城乡一体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史小红;强县扩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理与效应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黄国胜;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兴萍;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周晓益;城乡一体化的“成都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3 潘洁;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宁;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郎旭晖;陕西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一体化测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郝维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和政策建议[D];安徽大学;2010年
7 赵剑;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涛;河南省新乡市城乡一体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9 黄慧蕙;城乡一体化视域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杨志权;兰州市安宁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21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2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