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大厚度黄土自重湿陷性场地浸水湿陷变形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5 04:10

  本文关键词: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 浸水试验 水分扩散 湿陷迟滞 突变效应 ?的计算方法 水平位移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晋中地区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了打设注水孔的浸水试验,提出了一种浸水试坑外部土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对地表及地下湿陷变形、水分扩散规律、浸水湿陷范围、试坑周围裂缝发展及试坑外围地下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对地区修正系数0?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场地黄土湿陷经历初始浸水、湿陷起始、剧烈湿陷、稳定湿陷、剧烈固结、稳定固结6个阶段;探讨了浸水过程中水分扩散规律及其对湿陷变形的影响,提出了"湿陷沉降迟滞 突变"效应并用"层壳"作用对其进行了解释;对比其它试验资料发现地面湿陷影响范围与自重湿陷性土层厚度的比值具有一定规律,均在1.6左右;建立了一个以面积为权重的0?反算方法并算得该地区0?为0.7;试坑周围的裂缝发展经历侧向拉开、纵向发展、新裂缝产生、受压变窄4个阶段;该场地实测自重湿陷下限深度为18 m;试坑外围浅部土层向试坑中心方向位移,深部土层则向外部位移,拐点的深度随与试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该场区后期地基设计,并可指导该地区未来工程建设。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water immersion test with water injection hole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large thickness deadweight collapsible loess site in Jinzhong area, and a monitoring method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external soil layer of the pit was put forward. The deformation of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collapses and the law of water diffusion were studied. The area of water immersion, crack development around the test pit and undergrou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round the test pit are monitored and studied.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area is 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ess collapsibility of the site goes through six stages: initial immersion, initial collapse, severe collapse, stable collapse, violent consolidation and steady consolid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w of water diffus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apsing deformation during soaking are discussed, and the effect of "hysteretic sudden change of collapsing subsidence" is explained by the action of "shell". Comparing with other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io of the influence range of surface subsidence to the thickness of self-gravity collapsible soil layer is regular, which is about 1.6. Revers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calculate the area 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acks around the test pit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lateral opening,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new crack generation, compression narrowing, the lower limit depth of the site measured for self-gravity collapsibility was 18 m; the shallow soil around the test pit was shifted towards the center of the test pit. The depth of the inflex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deep soil layer and the test pit.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foundation design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field area and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futu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2193,41372269)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16101130001)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鼎,张倬元,李保雄;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脉动液化机理[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2 雷祥义;中国黄土的孔隙类型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12期

3 杨运来;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7期

4 马侃彦;张继文;刘争宏;石怀清;钱春宇;;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试坑浸水试验[J];勘察科学技术;2009年05期

5 王小军;米维军;熊治文;武小鹏;屈耀辉;魏永梁;;郑西客运专线黄土地基湿陷性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12年01期

6 陈正汉,许镇鸿,刘祖典;关于黄土湿陷的若干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1986年03期

7 刘保健,谢永利,于友成;黄土非饱和入渗规律原位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4期

8 陈正汉,刘祖典;黄土的湿陷变形机理[J];岩土工程学报;1986年02期

9 高国瑞;黄土湿陷变形的结构理论[J];岩土工程学报;1990年04期

10 钱鸿缙,朱梅,谢爽;河津黄土地基湿陷变形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平;朱宝龙;陈强;;压汞测孔评价劈裂注浆加固效果的室内试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Structural bonding-break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natural unsaturated clayey soils[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0年06期

3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4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非饱和重塑Q_2黄土的三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5 申春妮;方祥位;陈正汉;;Q_2黄土的非饱和直剪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6 赵成刚;刘艳;周贵荣;杜修力;;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7 邢玉东;王常明;张立新;匡少华;;阜新—朝阳高速公路段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方法及效果[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王常明;林容;陈多才;张先伟;王科;;辽西黄土湿陷变形特性及湿陷后微观结构变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袁俊平,殷宗泽,包承纲;膨胀土裂隙的量化手段与度量指标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6期

10 骆进;项伟;吴云刚;王琰;;陕北黄土垂直节理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旺民;郭增玉;;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本构架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余雄飞;赵峥嵘;;黄土的湿度定名法及修正库伦定律[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4 谭罗荣;;黄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与湿陷性关系的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张静涛;王常明;周波;;辽西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祖典;陈正汉;;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和工程问题[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钱鸿缙;涂光祉;;关中,河津地区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的野外试验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余雄飞;谢定义;;湿陷性黄土增湿剪切破坏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李伍平;张季超;许勇;陶建强;杨锐;李国胜;;软土微结构的定量研究在软弱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余雄飞;赵峥嵘;;黄土的湿度定名法及修正库伦定律[A];新疆水利学会获奖论文集(1989-1998)[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彦旭;压实黄土增湿变形的非饱和土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改玲;化学注浆固砂体高压渗透性及其微观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高凌霞;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晓军;路基填土破损过程的细观识别与破损参数测定[D];长安大学;1999年

8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9 邢义川;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与变形——强度特性规律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10 陈铁林;结构性粘土本构模型与参数测定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婷;水泥加固红土的力学特性及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环;晋南地区黄土的湿陷性分区及其岩土特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胡广鑫;昆明盆地泥炭土在渗流条件下变形规律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林浩;黄土状击实土的力学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林容;辽西黄土边坡坡面冲刷破坏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黄成飞;厚湿陷性黄土层下综放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万瑞霞;黄土地区深基坑土钉支护的变形规律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长玲;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与湿陷变形规律及湿陷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黎叩晨;表层黄土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羊群芳;基于湿陷、震陷、液化灾害的黄土微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海之;;黄河中游马兰黄土颗粒及结构的若干特征——油浸光片法观察的结果[J];地质科学;1963年02期

2 王家鼎;;高速黄土滑坡的一种机理——饱和黄土蠕动液化[J];地质论评;1992年06期

3 张振华,蔡焕杰,杨润亚,王健;地表积水条件下滴灌入渗特性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6期

4 孙玉龙,郝振纯,高国志,张和平;用TDR快速确定非饱和土中水分的入渗锋面[J];灌溉排水;1998年04期

5 钱鸿缙,,涂光祉;关中地区黄土的湿陷变形[J];工业建筑;1996年07期

6 陈家宙,陈明亮,何圆球;各具特色的当代土壤水分测量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7 高国瑞;黄土显微结构分类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1980年12期

8 雷祥义;中国黄土的孔隙类型与湿陷性[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7年12期

9 杨运来;黄土湿陷机理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年07期

10 苗天德,王正贵;考虑微结构失稳的湿陷性黄土变形机理[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小军;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正武,王培铭;等温干燥条件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分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7期

2 王迎兵;滕文川;朱彦鹏;张虎祯;;高能级强夯在大厚度黄土地区应用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3 蒋正武,孙振平,王培铭;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分布的影响[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3年02期

4 齐静静;徐日庆;龚维明;;湿陷性黄土地区桩侧负摩阻力问题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S2期

5 金睿;;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浸水软化问题探讨[J];工程勘察;2007年01期

6 于韵;蒋正武;;水分扩散与自干燥对混凝土早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年10期

7 李大展,何颐华,隋国秀;Q_2黄土大面积浸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2期

8 张豫川;羊群芳;张兴元;;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基础设计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9 程东幸;刘志伟;张希宏;;粗颗粒盐渍土溶陷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12期

10 黄晓波,杨志夏,周立新,程岳;盐渍土地基处理的浸水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正武;孙振平;王培铭;;水泥浆体中早期内部相对湿度分布的研究[A];新型建筑材料技术与发展——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新型建筑材料论文集[C];2003年

2 龙广成;谢友均;余志武;;自密实混凝土的水分扩散及其与干缩的关系[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周建民;;大厚度湿陷性黄土边坡建筑物地基加固技术的应用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蒋正武;孙振平;王培铭;;水泥浆体中早期内部相对湿度分布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钱鸿缙;涂光祉;;关中,河津地区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的野外试验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印以吉;;高强耐热石棉水泥托辊的研制[A];纤维水泥制品行业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论文选集(1)(1960~2009)[C];2009年

7 王长丹;王旭;周顺华;王炳龙;;自重湿陷性黄土与单桩负摩阻力离心模型试验[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于清高;邵生俊;陶虎;邓国华;;湿陷性黄土地基综合处理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与效果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9 李振;邢义川;;侧限条件下膨胀土增湿变形特性及计算模式[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涂光祉;;自重湿陷性黄土的试验研究[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程超;伊通建材构造优质建筑[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雪浪;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地基处理及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友成;黄土浸水入渗特性原位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2 朱浩稳;二八灰土强度变化规律分析及其本构关系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3 赵伟;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深度的确定[D];兰州大学;2009年

4 李振;非饱和膨胀土增湿变形和增湿强度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胡金山;膨胀土相似模型试验材料的研制与单桩模型浸水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亮;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变形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7 苗强强;挤密桩对地基处理效果的初探[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8 齐静静;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9 李佳;非饱和原状黄土垂直边坡土压力及坡顶浸水渗透规律的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有林;黄土湿陷及其评价方法[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32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32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