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 原位载荷试验 复合地基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地基承载力 出处:《岩土力学》2014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原位载荷试验是确定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许多工程实例表明,当载荷试验加载不充分,无法通过极限荷载判断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应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方法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该值有时会偏小,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设计人员采用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偏低,设计过分保守,由此造成技术投入加大,工程造价增加的不良结果。通过某工程同场地、同条件的一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原位载荷试验数据与一组天然地基原位载荷试验数据对比,研究原位载荷试验测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方法的不足,讨论产生缺陷的原因。补充完善了《规范》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以期更好地促进复合地基技术及原位载荷试验的推广应用。
[Abstract]:In-situ load test is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Many engineering examples show that when the loading of load test is insufficient, it is impossible to judge the bear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foundation through ultimate load. The bearing capacity eigenvalue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Foundation treatment", but sometimes the value will be small. This result will lead to the low eigenvalue of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adopted by designers, and the design is too conservative. As a result, the technical input is increased and the project cost is increased. By comparing the in-situ load test data of a group of plain concrete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a group of natural foundation in-situ load test data of the same site and the same conditions, a group of natural foundation in-situ load test data are compare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ficiency of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eigenvalue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by in-situ load test, and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defects.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by loading test is supplemented and perfected.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technology and in-situ load test.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
【基金】:云南省人才培养项目(No.KKSY201306106)
【分类号】:TU47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刚,于宗飞;复合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及承载力确定的标准化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丽;叶梅新;颜东煌;;长短桩复合地基应力与沉降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2 陶景晖;梁书亭;龚维明;吴春良;;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受力性状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3 ;Discussion on bearing capacity of soft rock ground based on in-situ load test[J];Engineering Sciences;2010年04期
4 卫广恒;浅谈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J];房材与应用;2005年01期
5 陈富强;杨光华;张玉成;;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9年10期
6 张建华;;特殊路基碎石桩静载试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3期
7 陈u&;陈国兴;;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07年03期
8 付文光;张兴杰;卓志飞;;浅议有关复合地基技术标准中的几条规定[J];广东公路交通;2012年03期
9 王锡志;;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试验检测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3年03期
10 陈富强;杨光华;刘惠康;张玉成;;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强度参数取值方法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牛文杰;叶为民;黄雨;陈宝;;浅基础形状和埋深对天然非饱和地基承载力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谭慧明;周爱其;;复合地基褥垫层技术研究现状[A];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雯璐;侧填荷载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郭忠贤;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冯瑞玲;柔性基础复合地基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4 董平;砼芯水泥土搅拌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张爱军;复合地基优化的理论与措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贺为民;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及止水帷幕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柳林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试验及路基变形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程海涛;路堤荷载下软黄土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及承载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严驰;纯碱渣强度形成机理与综合环境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先志;CFG桩复合地基基床系数及其应用[D];郑州大学;2009年
2 史富民;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竖向荷载试验研究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关天定;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及场地地形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1年
4 朱东海;复合地基性状及荷载作用尺寸效应有限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瑞芳;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6 刘恒新;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桥头软基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刘冬林;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胡志;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及变形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9 李洪文;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林旭武;组合桩复合地基性状及沉降计算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建新,杜海金,吴东云;邯郸地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99年04期
2 李飞,刘松玉;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几个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3 郑刚,刘松玉;对水泥土桩承载力确定的几个问题的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叶为民,唐益群,杨林德;水泥土搅拌法复合地基测试方法探讨[J];工程勘察;1998年01期
5 张国祥,朱利香;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J];工程勘察;1998年03期
6 郑俊杰,袁内镇,刘志刚;石灰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及检测方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7 郑刚,顾晓鲁;复合桩基设计若干问题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5期
8 郑刚,顾晓鲁;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方法的辨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1期
9 郑刚,姜忻良,顾晓鲁;水泥搅拌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唐孟雄;水泥搅拌桩载荷试验统计分析[J];广州建筑;2005年02期
2 赵丽娟;;垫层载荷试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7年21期
3 王家钧;;快速载荷试验[J];上海地质;1982年02期
4 ;一种新的载荷试验装置问世[J];工程勘察;1994年03期
5 杜海金,史三元;载荷试验确定粉喷桩承载力的标准探讨[J];工程勘察;2001年01期
6 黄伟;;砂石换土垫层载荷试验沉降差异较大的问题[J];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08期
7 王燕霞;;论载荷试验在测桩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3期
8 刘明泉;李广军;李晓芝;;一种新型载荷试验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08期
9 徐从卫;徐辉;刘志锋;;载荷试验用于基坑开挖的工程控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侯丽萍;范鑫;;浅谈地基载荷试验[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奇;史册光;颜月霞;;南宁第三系泥岩浅基载荷试验研究[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邓楚键;唐晓松;郑颖人;吴相超;;载荷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明华;;一种新型的桩载荷试验法的开发和应用——访日考察报告[A];第六届全国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陈伟;;载荷试验承载力取值与试验方法探讨[A];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2年
5 吴耀祖;赵锦明;;两种桩基载荷试验方法的对比[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李连虎;刘京平;孙进忠;郑作栋;;载荷试验、钢筋计测试联合确定一定深度上的桩基承载力[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侯兆霞;王锡朝;刘志春;;快速法载荷试验的沉降观测值修正[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8 詹金林;应付钊;;高能级强夯置换地基的大型载荷试验[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袁润卫;王宏;;现浇框架结构载荷试验检测[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10 贾建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国春;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孟yN;对用载荷试验确定人工挖孔桩承载力的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明泉;伞状桁架+地锚静载试验机工作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7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4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