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类建筑遗产的警示性价值与保护研究
本文选题:战争 切入点:建筑遗产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作为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建筑遗产不仅承载了在史学家或公众眼中被界定为符合历史发展主流方向,积极的、正面的、荣耀的历史事件,,同时还承载着那些有悖于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消极的、甚至耻辱的负面历史事件。实际上,建筑只是事件的载体,真正富有历史意义、带有可评判性色彩的是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事件,而非建筑物本身。 战争类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正是所谓的负面事件。虽然战场上存在正义的战争,然而只要有人类的牺牲,就是消极事件,值得警示。由于人类对于民族荣耀性的追求,导致承载正面事件的遗产备受关注,而承载负面事件的战争类遗产却难以得到人们一致的认可,这正是源于人们习惯于将对负面事件的情绪转嫁到建筑遗产之上。在一些人眼中,似乎对这类建筑遗产价值的接受,就意味着对那些黑暗的历史事件的政治认同,甚至意味着对那段不光彩的过去的缅怀。正是因为人们对战争类建筑遗产认识的不足,导致这类遗产曾经长期处于一种尴尬的、窘迫的困境之中。基于建筑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该类建筑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流失。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战争类建筑遗产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事实上,这些具有负面性、屈辱性的事件依附在建筑遗产上,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已经逐步转化成为警示性事件,进而赋予建筑遗产以警示性价值。本文对该类遗产的警示性价值研究,正是要深化人们对于该类遗产所包含的警示性价值的认识,并指出这一警示性价值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所发挥的正面历史作用。 本文结合交叉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信息总结法全面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在对哲学价值和建筑价值体系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战争类建筑遗产为切入点,从建筑遗产的事件性出发,通过对现有该类建筑遗产的分类、比对和分析,探究战争类建筑遗产的警示性价值体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与柏林等地区的警示性建筑遗产在国际范围内所获得的不同待遇,其目的在于总结当前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针对具有警示性价值的遗产保护工作上的不足。进而,提出对于具有警示性价值的建筑遗产的保护标准及保护模式。希望借此研究,可以明确战争类建筑遗产警示性价值的内涵和意义,摆正具有警示性价值的建筑遗产的历史位置,为它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社会平台,同时为我国此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以及实践依据。
[Abstract]:As a material carrier of historical event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not only carries historical events that are defined in the eyes of historians or the public as being in line with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ositive, positive and glorious historical ev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rries negativ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are contrary to the mainstream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negative and even humiliating. In fact, architecture is only the carrier of events, and it is truly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t is the historical events that the architecture carries, not the building itself, that are judgmental. The historical events carried by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war are the so-called negative events. Although there is a just war on the battlefield, as long as there is human sacrifice, it is a negative event, which is worth warning because of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glory by mankind. The legacy that leads to positive events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while the legacy of war, which carries negative events, is difficult to obtain unanimous recognition. This is because people are used to passing on negative emotions to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eyes of some, an acceptance of the value of such a building heritage means a political acceptance of those dark historical events. It even means a memory of the disgraced pas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people'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war that such heritage has been in an awkward, awkward predicament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non-renewable nature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his kind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has been damaged or even lost in different degrees for a long time.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of war is deepening. In fact, these negative and humiliating events are attached to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research on the warning value of this kind of heritage i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ning value of this kind of heritage.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is warning value plays a positive historical role to the nation,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cross-research, qualitative analysis, case study and information summariz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philosophical value and architectural value system. Taking wa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starting from the event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rning value of wa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of China and Berlin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warning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cope of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Its purpose is to sum up the deficiency in the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iming at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with cautionary valu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tandard and protection mode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ith cautionary value. It is hoped that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war-related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arning value can be clarified,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with warning value can be straightened out. It provides a safe social platform for them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is kind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骥才;抢救日渐迷失的建筑遗产[J];重庆建筑;2005年10期
2 本刊编辑部;新元;;保护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写在《建筑遗产——历史最后的馈赠》发刊之际[J];建筑与文化;2006年06期
3 胡石;;从技术的层面看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06年06期
4 ;专家学者谈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06年06期
5 黄松;;走出建筑遗产管理的困境[J];上海房地;2006年03期
6 王肖宇;陈伯超;张艳锋;;沈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J];工业建筑;2007年09期
7 陈卓;张炳秀;;西欧产业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启示[J];工业建筑;2008年01期
8 林源;;什么是建筑遗产的展示?——关于中国建筑遗产展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8年06期
9 ;建筑遗产保护 保护我们的历史[J];城市环境设计;2009年09期
10 徐苏斌;青木信夫;;中日建筑遗产保护比较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简史[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刘松茯;陈思;;文化产业下哈尔滨建筑遗产的独特性与保护模式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刘爱河;;建筑遗产保护,公众作用如何发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4 朱向东;薛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科学技术价值评定初探[A];古建筑施工修缮与维护加固技术交流集锦[C];2008年
5 马志韬;王俊;;景观重构——浅析传统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保护[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鹤;刘奔腾;董卫;;人文视野下的建筑遗产保护——以木兰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保护民族建筑遗产[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8 刁建新;;城市的环境改造与建筑遗产保护问题探讨[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9 侯幼彬;;正式建筑与杂式建筑——兼论建筑遗产的文本阐释[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10 车震宇;王海涛;;世界建筑遗产沙溪寺登村保护的经验与启示[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兆汝;建筑遗产保护:政府该当何责[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李玉雪 重庆社会科学院;以发展的文化遗产观看待建筑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演讲人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活着的20世纪建筑遗产[N];光明日报;2012年
4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单霁翔;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N];中国建设报;2012年
5 单霁翔;活着的20世纪建筑遗产[N];科学导报;2012年
6 记者 李佳霖;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代表研讨建筑遗产再利用[N];中国文化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韵;“再利用”让建筑遗产惠及民生[N];光明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赵君利;齐献策 传承中华建筑瑰宝[N];中国建设报;2013年
9 金磊;应建立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国家制度[N];中国建设报;2013年
10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总编辑 金磊;二十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已迫在眉睫[N];中国艺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狄雅静;中国建筑遗产记录规范化初探[D];天津大学;2009年
2 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刘敏;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凯莉;建筑遗产的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王筱倩;扬州老城区建筑遗产形态特征的整体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8 祝笋;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茶叶之路(湖北段)建筑遗产调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宇宁;当前中国建筑遗产记录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天津大学;2007年
2 吴凡;功能置换—论产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3 王珍;衙署建筑遗产展示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 刘婕;解析英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王璇;与创意产业结合的工业建筑遗产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聂昊;济南1950~70年代现代建筑遗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刘嘉琪;基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建筑遗产保护性更新[D];郑州大学;2015年
8 吴昊;建筑遗产展示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泽玉;邯郸市主城区20世纪建筑遗产调查及保护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6年
10 高正扬;建筑遗产保护中原真性原则概念辨析与实践[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97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59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