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区域建筑震害高真实度模拟
本文选题:城市区域 切入点:震害预测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精细化的结构模型和物理引擎技术,实现城市区域建筑震害的准确预测和真实感显示。采用多自由度的精细的结构模型,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准确地预测城市区域大规模建筑的震害特征,并获得建筑各个楼层的震害细节。提出基于精细化预测结果的建筑震害动态可视化方法,真实地表现了建筑震害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综合物理引擎、图形引擎和时程分析的模拟算法,展示建筑倒塌过程中的复杂运动和交互碰撞。选择我国一个真实的中型城市作为算例进行区域建筑震害模拟,结果表明基于物理引擎的模拟方法弥补时程分析方法在倒塌分析上的不足,完整、准确、具有真实感地模拟区域建筑震害全过程,为城市区域建筑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Abstract]:Based on the refined structural model and physical engine technology, the accurate prediction and realistic display of earthquake damage of urban buildings are realized. The fine structure model with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is adopted. The earthquak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cale buildings in urban areas are accurately predicted by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details of earthquake damage on each floor of buildings are obtained. A dynamic visualization method of building earthquake damage based on refined prediction result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is, a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algorithm of physical engine, graphics engine and time-history analysis is proposed. The complex motion and interactive collision during the collapse of buildings are demonstrated. A real medium-sized city in China is selected as an example to simulate the earthquake damage of regional building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method based on physical engine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in collapse analysis. It is complete, accurate and realistic to simul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earthquake damage of regional buildings, which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urban building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J08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249,5130832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30632)
【分类号】:P315.9;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Evaluation of collapse resistance of RC frame structures for Chinese schools in seismic design categories B and C[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1年03期
2 徐峰;陈序平;任爱珠;陆新征;;Earthquake Disaster Simulation for an Urban Area,with GIS,CAD,FEA,and VR Integration[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年S1期
3 王元丰,储德文;精细时程积分法在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4 林旭川;潘鹏;叶列平;陆新征;赵世春;;汶川地震中典型RC框架结构的震害仿真与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5 韩博;陆新征;许镇;李易;;基于高性能GPU计算的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梅;秦荣;王建军;;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高斯精细时程积分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2 陆铁坚;李丽梅;林国章;;用ANSYS分析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地震反应[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3 彭小波;李小军;刘启方;刘必灯;;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衰减特征及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3期
4 黄静;叶明武;王军;许世远;陈振楼;刘耀龙;;基于GIS的社区居民避震疏散区划方法及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2期
5 潘鹏;曹海韵;齐玉军;潘振华;叶列平;赵世春;徐亚军;;底部薄弱层结构的柱顶隔震加固改造设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6期
6 朱彦鹏;陶萱榕;;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初探[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7 程志辉;陈辉明;;带填充墙框架结构架空层的抗倒塌评估与加固设计[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3期
8 李秀梅;吴锋;苏金凌;;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李雅普诺夫法[J];工程力学;2010年11期
9 马玉虎;陆新征;叶列平;唐代远;李易;;漩口中学典型框架结构震害模拟与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05期
10 许斌;龙业平;;基于纤维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柱应变率效应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英民;韩军;刘立平;郑妮娜;王丽萍;刘建伟;伍云天;刘阳冰;;建筑结构强震破坏机制与控制方法的讨论[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韩博;熊琛;许镇;陆新征;;城市区域建筑物震害预测剪切层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3年
3 许镇;陆新征;韩博;任爱珠;;城市区域建筑震害的高性能计算与可视化[A];信息化推动工程建设工业化——第四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顾祥林;付武荣;汪小林;洪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破坏过程模拟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基于VR/GIS一体化城市微观交通虚拟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佩;随机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管民生;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颜新;非常规突发事件情境重构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贾玲玲;桥墩冰激振动响应分析及复合反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兰日清;大型结构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并行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8 何利;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试验和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左琼;基于冗余度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评估[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陶清林;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丽;高层钢混框架结构厂房有限元分析及TMD减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修慧;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娜;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研究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5 陈辉明;底层架空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马玉虎;汶川地震典型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和防倒塌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王敏法;金枪鱼围网网具数值模拟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8 冯婧;考虑地震扭转分量时钢筋混凝土框架构件的时程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左胜军;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强梁弱柱”现象的震害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10 李登;基于鲁棒性的教学楼建筑受力性能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新;填充墙框架房屋抗震设计新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2 陆湘昆,王东;应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应重视的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3 管民生,杜宏彪;现浇楼板参与工作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4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结构抗震分析用地震动强度指标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5 钟万勰;;结构动力方程的精细时程积分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6 ;Design objectives and collapse prevent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mega-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0年02期
7 唐代远;陆新征;叶列平;施炜;;柱轴压比对我国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5期
8 储德文,王元丰;精细直接积分法的积分方法选择[J];工程力学;2002年06期
9 经杰,叶列平,钱稼茹;基于能量概念的剪切型多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03年03期
10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立群;;中英文对照说明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图片集》评介[J];国际地震动态;1987年01期
2 刘汉雄,张岳红,张枢;强震振动的共振效应与昆明市高层建筑震害[J];地震研究;1992年03期
3 王锡财,杨继恩,非明伦;澜沧——耿马地震民用建筑震害[J];地震研究;1992年03期
4 杨亚弟,杜景林,李桂荣;古建筑震害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3期
5 邵楠;;青海玉树地震建筑震害浅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4期
6 傅学怡;;汶川、台湾建筑震害启示——改进规范的几点建议[J];建筑结构;2008年07期
7 龚丽霞;张景发;曾琪明;吴樊;;城镇建筑震害SAR遥感探测与评估研究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4期
8 高云学;;黑龙江省建筑震害及抗震对策[J];灾害学;1992年03期
9 刘玮;吴志坚;马宏旺;王兰民;陈龙珠;;汶川8.0级地震甘肃陇南地区建筑震害调查[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2期
10 杨沈;许杰峰;冯大斌;葛学礼;罗开海;聂永明;彭建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考察研究报告[J];建设科技;2008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黄志广;;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建筑震害与分析[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傅学怡;;汶川、台湾建筑震害启示——改进规范的几点建议[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3 许镇;陆新征;韩博;任爱珠;;城市区域建筑震害的高性能计算与可视化[A];信息化推动工程建设工业化——第四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张昊;冯志泽;许洪泰;;汶川8.0级地震都江堰市部分建筑震害简析[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钟江荣;林均岐;丁世文;;都江堰市建筑震害调查及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李爱群;周铁钢;;汶川大地震绵竹城区及村镇建筑震害纪实分析与思考[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7 叶列平;陆新征;赵世春;杨庆山;;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A];第七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亚勇;;汶川特大地震建筑震害启示[A];中国科协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专题报告文集[C];2008年
9 袁海军;;汶川地震的几点思考——从建筑震害现状中进一步认识建筑抗震性能[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高志扬;林鸿志;王世昌;张中卓;;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调查、援灾与建筑震害探讨及建议[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俊;汶川建筑震害规律总结及建议[N];学习时报;2008年
2 李柯勇;把风险防范理念全面渗入灾后重建过程[N];中国社会报;2009年
3 李柯勇;风险防范理念全面渗入灾后重建[N];中国建设报;2009年
,本文编号:1605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05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