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膜处理后在管网中余氯衰减及卤乙酸生成规律探讨
本文选题:高咸水 切入点:超滤膜 出处:《科技通报》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沿海地区水源水的特点,对高咸水经过纳滤和超滤膜处理后,研究了其在管网中余氯衰减以及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的生成规律。用荧光光谱分析了超滤膜处理后的水、纳滤膜处理后的水以及杭州地区自来水的水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超滤膜处理后的水、纳滤膜处理后的水以及自来水在管网系统中余氯衰减和卤乙酸生成规律。试验结果发现,自来水中的余氯衰减最快。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管网中三种不同水质的余氯值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快速衰减,管网中卤乙酸的生成量也会随之增加。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water in coastal areas, the residual chlorine attenuation in the pipe network and the formation of haloacetic acid, a disinfection by-product, were studied after the high salt water was treated by nanofil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The water treated by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w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quality after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treatment and tap water in Hangzhou area were studied. After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treatment, the residual chlorine decay and haloacetic acid formation of water and tap water in the pipe network system were observ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dual chlorine decay in tap water was the fastest,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decay of residual chlorine in tap water was the fastest. The residual chlorine values of three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in the pipe network will decrease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the amount of haloacetic acid in the pipe network will also increas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市政工程研究所;
【基金】: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YRWEF20110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0101120033)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2E08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455) 浙江省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城市水环境治理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0R50037)
【分类号】:TU99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洪福,赵洪宾,张金松,尤作亮,任月明,王宇锋;输配水系统中水体余氯的衰减规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2 李欣,马建薇,袁一星;城市给水管网水质研究与进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3 王晓华;田一梅;王杨;卢汉超;;配水管网中卤乙酸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8年02期
4 郭卫东;程远月;吴芳;;海洋荧光溶解有机物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童;陈华;张依然;王仁卿;戴九兰;;腐殖质化学的光谱研究新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2 庄小军;张j;刘子增;;农村树状给水管网余氯控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9期
3 邵艳秋;左春生;李聪;李继光;;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给水管网主体水余氯衰减模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1期
4 刘明亮;张运林;秦伯强;;太湖入湖河口和开敞区CDOM吸收和三维荧光特征[J];湖泊科学;2009年02期
5 郭军;;给水管网中余氯衰减模型的探讨[J];工程与建设;2008年05期
6 董晓磊;信昆仑;刘遂庆;于景洋;徐军;;基于Matlab的供水管网余氯衰减模拟[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1期
7 谈勇;;饮用净水管网余氯与细菌总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3期
8 王俊良;李娜娜;高金良;常魁;郑成志;;基于SOM网络模型的供水管网水质综合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1期
9 姚昕;姚敏;张二勋;;岩溶水系统中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的研究展望[J];地下水;2013年06期
10 任磊;;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有机污染物三维荧光光谱表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旭;纳米ZnO催化臭氧氧化去除饮用水中二氯乙酸的效能与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周乐川;水下有机物阵列式荧光原位高精度检测系统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鸿翔;供水管网水质模型校正及水质监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骆碧君;基于可靠度分析的供水管网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钟丹;给水管网余氯衰减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郝艳玲;黄河口水体生物光学性质逐时变化的静止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迟海燕;非传统水源供水管网水质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沈承;城市供水管网节点混合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葛元新;饮用水含氯消毒工艺中副产物的生成及影响因素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郭金家;海中有色可溶有机物荧光光谱现场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诗文;管网中基于余氯衰减的三卤甲烷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清学;我国不同分区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氮形态及DOM光谱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贤洪;基于WebGIS的给水管网管理可视化技术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4 曹大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优化与安全控制[D];山东大学;2005年
5 蔡钦;基于GAAA算法的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董晓磊;给水管网水质动态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刘渊;城市供水管网多点加氯的优化设计及运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雄;西安市供水管网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蒋承杰;配水管网水龄分析与管网水质状况评价体系的探讨[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旭冕;城市供水系统水质安全性与余氯控制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洪福,赵洪宾,尤作亮,张金松;配水系统的水质模型研究概况[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3期
2 吴文燕,赵洪宾,解守志;监测配水管网水质[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01期
3 吴红伟,刘文君,贺北平,王占生,张弥,樊康平;配水管网中管垢的形成特点和防治措施[J];中国给水排水;1998年03期
4 李欣,张继良,王郁萍,赵洪宾;配水管网水质变化的研究(Ⅲ)──三卤甲烷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吴文燕,解守志,赵洪宾;给水管网水质监控的理论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6 袁一星,赵洪宾,赵明;给水管网生长环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李欣,王郁萍,赵洪宾;给水管道材质对供水水质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刘文君,吴红伟,张淑琪,王占生,樊康平,张弥;某市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J];环境科学;1999年02期
9 王丽花,周鸿,张晓健,王占生;水源水中有机物特性及其氯化活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10 许仕荣,李斌,李黎武;城市输配水管网水质变化模型及其数值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文君;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昆平;杨敏;张昱;广徎淳二;邓荣森;;饮用水中卤乙酸的氧化分解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6年07期
2 张德明;徐荣;卢益新;林细萍;;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水中九种卤乙酸和两种除草剂[J];净水技术;2006年02期
3 高圣华;刘文君;;吸附和生物滤池去除饮用水中卤乙酸的特性研究[J];供水技术;2007年05期
4 秦宏兵;王雅玲;顾海东;;饮用水中卤乙酸分析技术和方法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5期
5 陈忠林;牛艳君;徐贞贞;王海鸥;王晓荣;;单宁酸氯化过程中卤乙酸产物鉴定及生成规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6 方火明;桑松表;张明;邓慧萍;;吸附卤乙酸饱和的活性炭纤维再生研究[J];净水技术;2009年01期
7 徐佳佳;;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六种卤乙酸[J];污染防治技术;2011年02期
8 伍海辉;高乃云;万容芳;乐林生;吴今明;;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卤乙酸效果及动力学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9 颜金良;王立;;离子色谱法快速测定饮用水中3种卤乙酸含量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4期
10 吴维;刘旭;吕宝和;韩砚齐;;天津城市供水系统中卤乙酸含量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玮;朱利中;;锌对饮用水中卤乙酸转化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李林娜;刘远霞;包华影;史丽斐;;~(60)Co-γ辐照法去除水中两种卤乙酸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册(辐射研究与应用分卷、同位素分卷、核农学分卷)[C];2011年
3 龙素群;钟志京;何小波;梁霞;;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卤乙酸测定方法研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蓉芳;水中卤乙酸生成和去除特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牛艳君;单宁酸氯化过程中卤乙酸产物的鉴定及生成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刘金燕;水体系中卤乙酸的生成特征与降解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郭瑶;水质 卤乙酸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维;城市供水系统中卤乙酸检测方法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桑松表;活性炭纤维吸附饮用水中卤乙酸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王娜;小球藻氯化形成卤乙酸的过程与影响因素[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秀珍;蓝绿藻氯化形成卤乙酸的过程及影响因素[D];湘潭大学;2011年
9 李金燕;水体中卤乙酸的分析方法与水质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杨;给水管网中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3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3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