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周反复荷载下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型钢混凝土结构 切入点:再生混凝土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进行4榀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0%、30%、70%、100%的1∶2.5模型试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其破坏形态和受力特点,对框架中节点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层间位移角、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典型破坏形态是节点核心区剪切斜压破坏;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位移延性系数介于3.95~4.88;弹塑性极限位移角约为1/19~1/26;破坏时节点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322~0.335;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有所降低,延性减小。但是相对于普通型钢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而言抗震性能降低不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behavior of joints in steel reinforced recycled concrete frame, the low cycle repeated loading tests of 1: 2.5 model specimens with a replacement ratio of 0 30% coarse aggregate and 100% coarse aggregate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failure patterns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The load-displacement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bearing capacity, strength degradation, stiffness degradation,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ical failure mode of joints in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is shear baroclinic failure in the core zone of the joints, the load-displacement hysteretic curve is full,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is between 3.95 and 4.88; the elastic-plastic limit displacement angle is about 1 / 19 / 1 / 26; the equivalent viscous damping coefficient of the joints is between 0.322 and 0.335;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placement rate of regenerated coarse aggregate, The shear capac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joints i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are decreased and the ductility is reduced, but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joints i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is not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normal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384) 陕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陕外专发[2010]26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2012-K2-12)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2JK0902)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89)
【分类号】:TU398.9;TU31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郑山锁;曾磊;吕营;孙庆刚;王沛钦;;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3期
2 薛建阳;刘义;赵鸿铁;陈宗平;隋煈;;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4期
3 柳炳康;陈丽华;周安;郑宇;符栎辉;;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1期
4 周鹏;薛建阳;陈茜;葛广全;葛鸿鹏;侯文龙;;矩形钢管混凝土异形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8期
5 薛建阳,赵鸿铁,杨勇;型钢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及构造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2期
6 肖建庄,朱晓晖;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宇平,王清湘;高层建筑下部重载柱的研究与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2 柳会红,何益斌,沈蒲生;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中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3 杨勇;聂建国;郭子雄;;核心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应用前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4 石启印;马亚楠;李爱群;;新型完全剪切连接钢筋混凝土组合扁梁受力性能试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孙华勇;邵永健;刘凡;殷志文;;L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正截面承载力的理论研究(Ⅰ)——有限元计算程序编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6 方有珍;邵永健;谢剑学;;SRC组合梁剪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Ⅰ)——荷载变形和裂缝发展过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7 谢剑学;方有珍;邵永健;;SRC组合梁剪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Ⅱ)——破坏模态和设计参数影响规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8 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剪切开裂的试验与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9 曾磊;查春光;郑山锁;;基于混合惩罚函数法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优化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班明霞;冀鸿飞;苏刊;严志忠;张玲;;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卜小兵;张绍武;吴建伟;;钢筋混凝土梁粘钢加固承载力设计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何松林;徐亚丰;;T形钢骨混凝土柱单向偏心荷载作用的有限元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3 顾士坦;赵同彬;;SMW工法型钢-水泥土组合梁抗弯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雪松;李忠献;;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装配整体式钢骨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5 王来;王琦;尹燕霞;;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毛志伟;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郑廷银;陈志军;林沂祥;蔡万军;;蜂窝状钢骨混凝土L柱低周往复荷载试验[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崔U_刚;;浅谈型钢混凝土柱的发展及特性[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建伟;曹万林;朱珩;董宏英;;再生混凝土中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10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阿林;钢骨-钢管高性能混凝土轴压组合柱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琨;套建增层预应力钢骨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钧;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郭震;新型钢结构小高层住宅抗震耐火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仵建斌;方钢管混凝土结构粘结滑移基本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品乐;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宋天诣;火灾后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梁—柱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李勇;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空间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强;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群;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梁非线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佘俊;预压型钢混凝土柱受力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芳芳;钢骨-FRP管混凝土结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静;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汤德亮;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昆;某跨郑石高速立交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鹏;弹性剪切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宾恩富;新型剪切连接件的受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秋华;新型抗剪连接件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斌;高春彦;;矩形钢管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S2期
2 肖建庄,李佳彬,兰阳;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与评述[J];混凝土;2003年10期
3 施刚;石永久;王元清;;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域剪切变形计算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4期
4 柳炳康,黄慎江,周安,张智梅;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偏心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年05期
5 邹昀;吕西林;钱江;;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06期
6 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邵永健;赵永宏;门进杰;;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3期
7 聂建国;秦凯;;方钢管混凝土柱节点抗剪受力性能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4期
8 肖建庄;雷斌;袁飚;;不同来源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布特征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5期
9 薛建阳;刘义;赵鸿铁;陈宗平;隋煈;;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4期
10 薛建阳,赵鸿铁,杨勇;型钢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及构造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祥云;;谈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研究[J];魅力中国;2010年10期
2 侯星宇;;再生混凝土研究综述[J];混凝土;2011年07期
3 刘莹,彭松,王罗春;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改性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5年01期
4 孙振平,谭国强,王新友;再生混凝土技术[J];混凝土;1998年05期
5 张亚梅,秦鸿根,孙伟,郝东明,宁钟;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1期
6 柯国军,张育霖,贺涛,谭志鹏;再生混凝土的实用性研究[J];混凝土;2002年04期
7 汪欢杰,马嵘;“水泥品种”对碎砖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8 ;我国成功应用再生混凝土建造“零能耗”生态建筑[J];施工技术;2008年12期
9 钟发林;再生水泥混凝土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公路;2002年12期
10 卢建忠,马嵘;“体积取代法”碎砖再生混凝土性能的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欢;陈德玉;;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2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何东;王清远;邱慈长;石宵爽;董江峰;;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心受压的荷载-变形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瑶;吴徽;陈家珑;;浅谈再生混凝土Tilt-Up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邱慈长;王清远;何东;;地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实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周中一;王卿;曹万林;董宏英;;带竖向构造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7 秦廉;张雄;赵明;袁翔;张洁龙;;再生骨料的吸水特性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池漪;尹健;;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Semi-elliptic surface crack under impact loading[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肖建庄;胡永忠;朱剑锋;;再生混凝土条板应用研究[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2 许琦敏;“再生路”如何走出校门[N];文汇报;2004年
3 记者 刘碧玛邋通讯员 高蕾;废旧混凝土变废为宝[N];科技日报;2008年
4 金兆元 赵关良;上海废混凝土循环利用获成功[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许琦敏;利用灾后废墟再造新家园[N];文汇报;2008年
6 洪崇恩;废混凝土在沪“重生”[N];文汇报;2007年
7 记者 王桂兰 通讯员 高蕾;我国首座用全级配再生混凝土骨料建筑的大楼落成[N];中国建材报;2008年
8 李佳;新试验楼“吃”掉上万吨建筑垃圾[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张奕邋谢蕾 潘艺蓉;废弃混凝土成“香饽饽”[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安徽省淮北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 刘道华;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研究[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海鹏;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矮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与变形性能[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5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周中一;村镇砌体结构新型抗震与隔震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8 马辉;型钢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胡波;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10 安新正;腐蚀环境下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军凯;酸雨和冻融环境对再生及钢管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陈杰;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冯玲;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4 孟少宾;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与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5 黄秀亮;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彭有开;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韩福冬;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可靠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静;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绍博;低剪跨比再生混凝土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10 蒋大园;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性能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7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4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