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半刚接钢框架内填不同构造措施钢筋混凝土墙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18:17

  本文选题:半刚接钢框架 切入点:内填墙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种考虑内填墙边界条件的子结构模型,进行了3榀1/3缩尺的3层单跨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子结构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构造内填RC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了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及水平剪力分配。试验结果表明:内填贯通竖缝RC墙及暗竖缝RC墙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但水平承载力及抗侧刚度略低,破坏模式均为缝间墙的弯曲破坏;内填实体RC墙试件的滞回曲线捏缩明显,耗能能力较弱,但水平承载力及抗侧刚度较高,破坏模式为内填墙的剪切破坏;内填墙降低了地震作用下周边框架节点转动能力,半刚性节点的最终塑性转角不超过0.025 rad,可避免钢框架节点失效导致的脆性破坏。内填墙承担约80%的水平荷载,但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大逐渐降低。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RC wall structure with semi-rigid steel frame, a substructure model consider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inner filling wal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low cycle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s of three concrete RC wall substructures with 3 stories single span and half rigid connection steel frame with 1 / 3 scale are carried ou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on seismic behavior of RC walls are studied. The hysteretic curves and skeleton curves of the specimens are obtained.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stiffness degrad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horizontal shear force distribu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RC walls with vertical joints and those of RC walls with dark vertical joints are full and strong, but th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lateral stiffness are slightly lower. The failure mode is bending failure of the jointed wall,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RC wall with internal filling is obvious, the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is weak, but th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and lateral stiffness are higher, and the failure mode is shear failure of the inner filling wall. The inner filling wall reduces the rotation ability of the peripheral frame joints under earthquake, and the final plastic rotation angle of the semi-rigid joints is less than 0.025 rad. which can avoid the brittle failure caused by the failure of the steel frame joints. The inner filling wall bears about 80% horizontal load.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horizontal load, it decreases graduall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29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31267) 江苏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ZD1003)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分类号】:TU398.9;TU31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有珍;顾强;申林;;半刚接钢框架(柱弱轴)-内填剪力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2期

2 孙国华;顾强;何若全;申林;方有珍;;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9期

3 赵伟;童根树;杨强跃;;钢框架内填预制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7期

4 彭晓彤;顾强;林晨;;半刚性节点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5 孙国华;顾强;方有珍;申林;;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整体性能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国华;顾强;何若全;郁银泉;方有珍;;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抗剪连接件受力性能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2 方有珍;蔡益燕;顾强;何若全;;半刚接钢框架(柱弱轴)——内填剪力墙结构塑性机构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02期

3 孙国华;何若全;顾强;申林;方有珍;;梁柱四角钢连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9期

4 彭晓彤;顾强;;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破坏机理及塑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08期

5 孙国华;顾强;何若全;方有珍;申林;;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简化分析模型[J];工程力学;2012年02期

6 彭晓彤;沈莉莉;林晨;;钢框架内填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10年06期

7 吴建良;戴雅萍;董军;方有珍;;斜钢板带加固单跨RC框架-内填充墙结构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4期

8 杨文侠;方有珍;顾强;孙国华;马吉;;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抗震性能的足尺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8期

9 侯和涛;臧海涛;王静峰;;钢结构住宅墙体(板)连接节点应用与研究现状[J];钢结构;2012年09期

10 侯和涛;邱灿星;李国强;王静峰;;带节能复合墙板钢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健;侯和涛;刘海宁;李晶晶;吴明磊;吕忠珑;;半刚接钢框架-复合墙板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完海鹰;钢结构半刚性连接体系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孙国华;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陶清林;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吴函恒;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抗侧力墙装配式结构体系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钢;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协同工作性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2 吴建良;斜钢板带加固单跨RC框架—内填充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3 陆佳;薄壁钢板组合截面PEC柱抗震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刘辉;节能保温轻型房屋整体设计与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昭慧;半刚性端板连接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6 范琢宇;嵌套式高冗余度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张庆江;钢框架内填RC剪力墙结构内力计算分析简化模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高鹏;钢框架梁端翼缘侧板加强式和扩翼式节点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9 夏磊;钢管混凝土半刚性连接框架结构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10 许宁;快速加载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性能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廉晓飞,,邹超英;高层建筑钢结构中带竖缝混凝土剪力墙板设计方法建议[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童根树;米旭峰;;钢框架内嵌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内力计算模型[J];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05期

3 童根树;米旭峰;;钢框架内嵌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补充计算和构造要求[J];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05期

4 薛伟辰;胡翔;;四层两跨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5期

5 方有珍;顾强;申林;;半刚接钢框架(柱弱轴)-内填剪力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2期

6 孙国华;顾强;何若全;申林;方有珍;;半刚接钢框架内填暗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9期

7 蔡益燕;《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修订雏议[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3年04期

8 李少泉,沙镇平;钢筋混凝土多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割线刚度分析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9 张耀春;刘永华;丁玉坤;张文元;;带竖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板的简化静力分析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10 彭晓彤;顾强;林晨;;半刚性节点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颜鹏;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孙国华;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国胜;;多层砌体建筑震害分析与抗震概念设计[J];科技资讯;2006年21期

2 钱培风;;加构造柱砖房的抗震性能[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81年02期

3 葛东晓;熊立红;王杨;;结构静力非线性分析的研究进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罗永峰;宋怀金;王朝波;;高宝大厦巨型框筒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7年05期

5 宋怀金;;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改进的多模态推覆分析方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2期

6 吕西林;陈跃;卢文胜;周颖;;高位转换超限高层结构整体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韩唯;熊峰;李胤铎;谢凌志;肖梦琪;;德阳汇通大厦A栋Ⅱ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10期

8 ;剪力墙—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1986年03期

9 孙宗鹏;钱江;;顶部高位连体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9年06期

10 贾洪涛;刘闯;杨柳;;楼梯对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岱新;朱本全;王凤来;安成虎;张前国;李庆刚;薛宏伟;;底层大开间框剪组合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罗奇峰;王玉梅;;从震害经验中引出的结构性能设计理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闫峻;谢建军;;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失效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4 钱江;赵广叶;鲁亮;吴晓涵;;快堆堆本体结构在多点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林建生;;1604年的泉州海外大地震与泉州东西塔的结构抗震[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6 刘爱民;周德源;;影响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几个因素[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王旋;李碧雄;王哲;薛永亮;;汶川地震中填充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思考[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8 杨晓明;李海峰;;钢结构直接加层中柱脚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黎明;李自刚;蔡玉春;;外套管式节点对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贾鹏;杜修力;赵均;;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伟利;科研和设计可以有效结合[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顾猛;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记者 张毅 周昆;“亚洲第一高墩”顺利封顶[N];雅安日报;2009年

4 科建;高层建筑混合结构技术课题通过验收[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秀萍 实习生 刘业飞;100%合格率的背后[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6 记者 马璇;深大研究团队获973计划500万资助[N];深圳特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配筋混凝土砌块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2 邹中权;桥梁结构抗震性能概率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范云蕾;网络化结构实验室NetSLab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徐自国;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楼层层高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3年

5 王奇;体育场挑篷结构抗震性能及减震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叶艳霞;框支分区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及空间精细分析和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吴涛;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黄群贤;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丁文胜;下承式刚架系杆拱桥的抗震设计方法及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江;震后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西华大学;2012年

2 刘丽鹤;基于非线性静力方法的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顾博;基于IDA和MPA方法的“站桥合一”车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一凌;砖混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之一[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5 汪健;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6 徐焘;关于梁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李杨;中小学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曹海韵;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9 盛能军;天津西站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蔡广亮;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9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49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