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与动力机制
本文选题:居住空间 切入点:住房制度改革 出处:《经济地理》2014年07期
【摘要】:利用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借助于ArcGIS软件和SPSS统计工具,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总体以"飞地式+轴带式"扩展为主,但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2在扩展方向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整体经历了"西南、南、东南方向—西北偏北、南部—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化过程;3在演化特征上,长春市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市核心区,但居住空间梯度推移趋势显著,郊区化特征显现。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的调控作用、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规划作用。
[Abstract]:By using the land use status map of Changchun in 1995 / 03, Changchun in 2008, and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angchun satellite image and related years in 2011,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software and SPSS statistical tools, various metrological methods are u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space expansion in Changchun since 1990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living space in Changchun is mainly "enclave axial belt" expansion in the way of expansion. However, each period has different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rection of expansion, the whole living space of Changchun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west, south, southeast direction-north-northwest, south-northeast direction". The residential space of Changchu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city, but the gradient trend of residential space is obvious and the sub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 is obviou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of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expans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Changchun is construct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ynamic mechanism includes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improvement of traffic condition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e reform of land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urban planning.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03)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AOCZD201304)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国坤,姚士谋,李昌峰,管驰明;21世纪上海地域结构与环境演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0年04期
2 傅宏英;丁大军;;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初探[J];中外建筑;2008年07期
3 刘长岐,王凯;影响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微观因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胡敏;;内陆中心城市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近现代城市空间演变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张宁;方琳娜;周杰;宋金平;江君;;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6 曲玉萍,李丹,王晓燕;武汉市城市空间扩展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陈晓键;秦川;;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01期
8 张水清;地下空间:现代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途径——以上海为例[J];规划师;2002年03期
9 ;《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即将出版[J];城市规划通讯;1997年12期
10 杨冬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环境约束机制的建立[J];规划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云霞;赵梅;姚士谋;;基于GIS的南京都市区空间扩展规律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潘玮;;推动、调控、阻碍——浅谈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理臣;;兰州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杜晶玉;;私家车增长对城市居住空间扩展影响研究——以大连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作丽;;昨天,今天与明天——单位制度与城市空间演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宋樝;王士君;;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文君;开创普通人生活景观的先驱[N];建筑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赵晶;上海城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文婷;同城化毗邻城市中辅城的空间扩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晶;长春市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成受明;山地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及扩展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张永志;株洲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钱紫华;西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丁娇;城市地价与凸壳识别的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颜莺;后媒体时代的建筑媒体与媒体建筑[D];同济大学;2008年
8 石峻W,
本文编号:1658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5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