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截面构件三维加载实验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三维加载实验 切入点:加载方案 出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S1期
【摘要】:构件三维加载实验在实验装置、加载准则和控制准则方面都没有取得明显进展,仍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通过多组实验加载装置的探索,设计了三维构件加载实验装置,该装置满足构件不同高度和不同加载方案的需要;选择适用于三维加载的加载准则和控制准则,设计了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有效的模拟了构件在三维空间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通过两组构件的对比实验验证了该实验加载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的稳定性。为后续开展不同类型截面构件的三维加载实验以及推导材料考虑塑性累积损伤的本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re has been no obvious progress in the experimental device, loading criterion and control criterion for the 3D loading experiment of components, which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urgentl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multiple groups of experimental loading devices, a 3D component loading experimental device is designed. The device meets the needs of different heights and loading schemes of components, and designs a data acquisi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by selecting loading criteria and control criteria suitable for three-dimensional loading.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member under the a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load is simulated effectively. The st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loading device and the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are verified by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of two groups of components. The three-dimensional loading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cross-section members and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material considering plastic cumulative damage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following purposes. The model lays the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室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2013A01;2013B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308513;51278152)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不同建筑废墟结构被压埋人员搜救关键技术”(201208019)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董宝,沈祖炎,孙飞飞;考虑损伤累积影响的钢柱空间滞回过程的仿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沈祖炎,沈苏;高层钢结构考虑损伤累积及裂纹效应的抗震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邱法维,潘鹏,宋贻焱,李文峰,钱稼茹;结构多维拟静力加载实验方法及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4 邱法维,潘鹏;结构拟静力加载实验方法及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5 邱法维,杜文博,刘中田,潘鹏,李文峰,钱稼茹;结构在复杂加载路径下的拟静力实验方法及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6 邱法维;结构抗震实验方法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庆华;李宏男;王东升;孟庆利;司炳君;;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Ⅱ):振动台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2 石文龙;肖勇;李国强;叶志明;;梁柱组合节点的拟动力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3 王向英;田石柱;;子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混合试验原理与实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4期
4 艾庆华;王东升;李宏男;孟庆利;;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破坏振动台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王亚明;刘煦;袁国锋;;远程协同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7期
6 刘钧;侯杰;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独柱式桥墩的拟动力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5期
7 孙宪春;邱法维;万力;;钢筋混凝土柱在弯剪扭耦合作用下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3期
8 王倩颖;吴斌;欧进萍;;考虑作动器时滞及其补偿的实时子结构实验稳定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7年02期
9 王向英;吴斌;王倩颖;;实时子结构实验的滑动模态控制[J];工程力学;2007年06期
10 赵永峰;童根树;;双折线弹塑性滞回模型的结构影响系数[J];工程力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施养杭;袁双喜;罗晓勇;;抗震拟动力试验的若干进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熊俊;石永久;王元清;施刚;;考虑组合效应的高强度钢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博青;付智强;;不同支座约束对凯威特型弦支穹顶结构动力失效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萌;石永久;施刚;王元清;;高层钢框架构件与节点滞回模型及损伤退化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倪志伟;纪金豹;杜阳阳;;拟动力试验方法的发展与展望[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帆;王强;刘丹;王迪;;子结构拟动力实验的研究[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4)[C];2009年
7 冯帆;;基于Abaqus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研究[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5)[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海霞;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及安全判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建伟;框支剪力墙结构合理破坏机制及控制措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代建波;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响应主动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史鹏飞;磁流变阻尼器的拟负刚度控制及实时混合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扬;Y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与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邓利霞;子结构试验的数值稳定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段红霞;钢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靓;框支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多自由度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9 卢明奇;钢管混凝土结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设计理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振;立式浮放储罐三维地震反应分析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赵强;非抗震设计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朱静雯;保温砌模格构式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王鹏里;不同剪跨比EPS新型节能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4 冯帆;基于有限元软件的子结构试验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王亚军;子结构方法在拟动力试验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吴爽;基于网络的结构协同弹塑性分析和试验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孟凡涛;实时子结构试验数值积分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8 牛亚丽;基于ANSYS的ZW剪力墙低周反复作用下的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徐树全;钢框架梁柱铸钢件连接节点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何超;非结构石膏板的低周反复模拟试验[D];天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长清,吴平东,王晓峰,马树元,陈之龙;基于互联网的液压远程控制系统延时预测算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王前信;伍国,
本文编号:1670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7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