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逾渗模型的盐岩损伤与破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7 10:49

  本文选题:盐岩 切入点:逾渗 出处:《岩土力学》2014年02期


【摘要】:逾渗是一种分形模型,利用声发射点定位盐岩内部破坏网格来建立逾渗模型,可以分析三轴压缩条件下盐岩逾渗特征以及损伤演变发展。研究发现,各试样逾渗模型团簇(cluster)数与最大团簇占有率关系曲线斜率在70%应力峰值后基本相等,利用最大团簇沿试样轴向的延伸来描述裂缝的扩展规律,并通过最大团簇在轴向的延伸终点得到了各试样逾渗的临界破坏比率,它对于研究渗透陡增点非常重要。提出利用逾渗关联长度(关联长度?代表处于同一团簇中的两个点的平均距离)确定试样损伤起始点,并通过计算逾渗模型破坏比率得到损伤变量,它和基于AE振铃计数以及AE能量计算得到的损伤变量结果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逾渗可以形象地表述岩石内部破裂过程和损伤情况,为研究岩石破坏失效及裂缝衍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Abstract]:Percolation is a fractal model. The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amage evolution of salt rock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can be analyzed by using acoustic emission point to locate the internal damage grid of salt ro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olation model cluster number and the maximum cluster occupancy ratio curve slope is almost equal after the peak stress of 70%. The crack propagation law is described by the extension of the maximum cluster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specimen. The critical failure ratio of percolation of each specimen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axial extension end point of the largest cluster,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the percolation precipitous point. It is proposed to use percolation correlation length (correlation length). Representing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wo points in the same cluster, the damage initiation point is determined, and the damage variable is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damage ratio of percolation model. It is similar to the damage variable calculated from AE ringing count and AE ener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colation can vividly describe the fracture process and damage situation in rock. 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study of rock failure and crack derive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No.51120145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No.51104102)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高玮;汪磊;杨大勇;;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损伤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2 刘建坡;李元辉;杨宇江;;基于声发射定位技术岩石破坏逾渗特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3 韦立德;杨春和;徐卫亚;;考虑体积塑性应变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1期

4 梁正召;唐春安;唐世斌;徐涛;左宇军;;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分形与逾渗演化特征[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5 邵鹏,张勇,贺永年,张东升;岩石爆破逾渗断裂行为与块度分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2 贾彩虹;王媛;张雪颖;;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舒志乐;刘保县;梁宁慧;李月;王道良;;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土石体粗料分形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4 孟江燕;王云英;张建明;;分形下材料裂纹的临界表面能[J];表面技术;2012年03期

5 贾晓强;方向;宁强;潘俊;肖介山;;岩石断面三维分形维数的灰度测算新方法[J];爆破;2012年02期

6 徐鹏;程远方;张晓春;李蕾;贾江鸿;刘晓兰;;水泥试样爆炸压裂实验及裂纹分形评价[J];爆炸与冲击;2011年02期

7 肖云华;陈剑平;张鹏;张丽;;隧道超欠挖断面轮廓分形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黄勇;朱丽红;殷琨;任红;;潜孔锤反循环钻进岩屑粒度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4期

9 黄飞,刘惠军,张燕;辽河油田欢喜岭太古界潜山裂缝分形预测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军;龚壁卫;张家俊;周小文;谭峰屹;;膨胀岩裂隙发育的现场观测及描述方法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巩城城;马凤山;张亚民;王善飞;刘自成;;基于岩体结构面统计与分维数的岩体质量评价及其在矿山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张新伟;赵学观;焦维鹏;邵志刚;高连兴;;玉米种子内部机械裂纹扩展模拟及动力学分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明;李庶林;;声发射技术在结构安全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概述[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许勇;张季超;李伍平;;饱和软土微结构分形特征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智敏;苟先太;金炜东;刘娅;;微地震信号的分形特征[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6 杜时贵;黄曼;罗战友;贾汝达;王一敏;;岩体结构面起伏幅度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姜绍飞;;结构健康监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8 何满潮;钱七虎;;深部岩体力学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德建;贾雪娜;苗金丽;何满潮;李丹丹;;花岗岩岩爆实验碎屑分形特征分析[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克非;马明军;余天和;;水泥基材料裂隙水流动规律的数值研究[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芳;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3 陈奇;基于分形理论的汽车变速箱齿轮接触强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于群;电力系统大停电的自组织临界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宋兵;桩侧摩阻力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陶高梁;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于富玲;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崔燕;微米级固体颗粒的分形及其与界面间粘附力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王志国;深部开采上覆岩层中采动裂隙网络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寅;舰船冲击环境分形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建来;软岩巷道支护稳定性及数值动态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杜俊;云南某露天矿山散体物料力学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静;油页岩热解渗透及内部结构变化相关规律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浩宇;岩石力学特性与其声发射分形维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庆伟;岩体力学在煤体变形中的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长庚;近断层地震动的分形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魁;基于分形理论的复杂应力状态下高温低周疲劳短裂纹群体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胡静云;特大复杂采空区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1年

10 胡京涛;尾砂胶结充填体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坡;王洪勇;杨宇江;李元辉;;不同岩石声发射定位算法及其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2 吴忠良;逾渗模型的地震学含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4期

3 许强,,黄润秋;岩石破裂过程的自组织临界特征初探[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1期

4 柯善明,顾浩鼎,翟文杰;地震活动的逾渗模型及临界状态的研究[J];地震学报;1999年04期

5 章冠人;动力破碎分形和加载的关系[J];高压物理学报;1997年02期

6 杨大勇;高玮;;基于最小耗能原理的岩块损伤演变研究[J];金属矿山;2008年07期

7 卢春生;无序介质的破坏理论[J];力学与实践;1996年03期

8 谢卫红,谢和平,赵鹏,安里千;光弹模拟岩石分形节理的抗剪强度[J];力学与实践;1996年05期

9 张玉三,李太任,康殿海,卫宏;岩石结构分形维数与岩石压缩强度关系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年03期

10 杨小林,王树仁;岩石爆破损伤及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梁正召;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3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顺,杨慧珠,许云;裂缝及介质非均匀散射[J];石油物探;1994年04期

2 刘林玉,柳益群;吐鲁番─哈密盆地北部中上侏罗统储集层裂缝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04期

3 周池绪,尤立正,袁晓明,许政,王刚,邓光华;浅基础平房建筑冻胀融沉破坏研究与治理[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4 曾海容,宋惠珍;碳酸盐岩储层裂缝预测系统研究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5 李德生;数字地球与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J];天然气工业;2001年05期

6 车小花,乔文孝,杜光升;利用反射纵波评价裂缝倾角的模拟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1年05期

7 范学平,李秀生,张士诚;低渗透变形介质油气藏渗流流-固耦合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1期

8 虞显和,刘建;川西坳陷中段中深层致密储层的裂缝识别[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迟新刚,贺振华,黄德济;基于熵算子的地震裂缝检测方法[J];矿物岩石;2003年02期

10 徐言岗,徐宏节,虞显和;川西坳陷中深层裂缝的识别与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锡权;方秦;王宝珍;刘卫国;;盐岩静动态拉伸力学性能初步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唐明明;王芝银;丁国生;;淮安盐岩及含泥质夹层盐岩应变全过程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雨;李晓;;盐岩储库区地面沉降预测与控制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王安明;黄志全;潘继顺;杨春和;;层状复合盐岩体中的细观应力场和位移场[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洪安;任来义;唐文忠;段海岗;;东濮凹陷老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特征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6 郑开富;张秀萍;朱忠宽;;高精度2D地震资料在盐矿勘探上的应用[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梁卫国;徐素国;莫江;吴迪;张传达;;盐岩力学特性应变率效应的实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8 彭美霞;;王场油田盐间非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熊运斌;杜燕;魏荷花;;文东深层低渗、异常高压、非均质性油藏储层特征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10 杨秀娟;闫涛;闫相祯;王同涛;;基于改进Gauss-Newton-Marquit算法的套管蠕变外载求解[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帅 唐俊博;滑坡下的县城[N];陕西日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邢云鹏 本报通讯员 武卫斌;未雨绸缪 严密监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3 记者 刘兰宁 通讯员 叶林 赵国岳 金重 陈树林 闻新权 王东文 陈仪 黄以山 李克冰 黄耿意;暴雨中,守护百姓安全[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4 中科;两座火山喷发可能“劈”开非洲大陆[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5 ;火山喷发“劈”开大陆,非洲若干年后或一分为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李月;科学家发现监测地质断层强度新方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郝树波 通讯员 纪宇飞;创新工艺 拓宽市场[N];中煤地质报;2010年

8 见习记者 徐定斌 通讯员 侯贤美;决战枞木岭[N];恩施日报;2010年

9 记者 宋志勇;道孚八美发生4.5级地震[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10 通讯员孔庆波 张志虎;阿合奇县抗震房经受“2·20”地震的考验[N];克孜勒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南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第三系盐岩相关构造及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马全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利坨子地区特殊储层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周小军;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不整合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王震;陕北三叠系低渗油藏描述[D];西北大学;2006年

5 杨辉廷;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6 李红;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李永强;青藏铁路运营期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状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李世琴;南天山库车前陆盆地中—西段挤压盐构造及同构造沉积地层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谷建伟;高含水开发期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宏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王启立;石墨多孔介质成孔逾渗机理及渗透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琰;盐岩储气库建腔期流场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0年

2 陈飞;盐岩细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张建锋;断裂与油气藏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李云峰;大庆长垣南部葡31区块扶余油层资源潜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赵继勇;长庆铁边城油田元48区长4+5储层评价与建模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孟志强;鄂尔多斯盆地北中部盐岩对生烃的影响[D];河北工程大学;2007年

7 杨邦伟;桩海潜山含油气评价及勘探目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胡海涛;蜀南地区麻柳场嘉陵江组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9 程超;麻柳场构造嘉陵江组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时均莲;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地区南一段油藏地质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671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71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