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3-27 12:28

  本文选题:滞回能 切入点:抗震性态设计 出处:《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心支撑钢框架具有较好的侧向刚度,并且其构造也相对简单,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地震区结构。本文分别选用了近场地震波和远场地震波,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10层、15层、20层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进行了动力非线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了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在近场、远场地震作用下的滞回能层间分布。对结构在近场、远场地震作用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近场地震脉冲作用对结构的层间耗能和滞回能层间分布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地震波震幅、强震持时、结构的自振周期、中心支撑的长细比、结构的阻尼比等因素对结构滞回能层间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对大量计算结果的数据分析,得出滞回能层间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建议公式,为基于能量抗震性态设计提供了依据。
[Abstract]:The central braced steel frame has good lateral stiffness and its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imple,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seismic zone structures. In this paper, near-field seismic waves and far-field seismic waves are selected, respectively. The dynamic nonlinear elasto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a 10-story, 15-story, 20-story steel frame with single inclined central braced steel fram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el frame with a single inclined central braced frame is in the near field. The distribution of hysteretic energy between layers under the action of far-field earthquakes.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tructures under near-field and far-field earthquake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near-field seismic pulses on the interlayer energy dissipation and hysteretic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amplitude of seismic waves and the amplitude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natural vibration period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central support ar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damping ratio of structur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ysteresis energy between layers is discussed.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a large number of calculated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hysteresis energy between layers is obtained, and the suggested formula is put forward. It provides a basis for energy-based seismic design.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3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建中;顾强;沈健超;;基于屈服点谱法的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2 ;足尺中心支撑钢梁框架受拉的试验和数值研究[J];钢结构;2013年02期

3 于海丰;方斌;;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体系抗弯框架设计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4 沈健超;顾强;;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屈服点谱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年01期

5 邹丹丹;于海丰;;中心支撑钢框架中支撑跨柱设计方法简介[J];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6 张付可;宁志刚;蒋小蓉;;某中心支撑钢框架主厂房结构方案分析比较[J];建筑结构;2007年07期

7 李玉荣;蔡康峰;唐月;;中心支撑-框架钢结构设计与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11期

8 张文元;于海丰;张耀春;孙雨宋;;铰接中心支撑钢框架体系结构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07期

9 杨俊芬;顾强;万红;彭奕亮;;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静力推覆试验与有限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徐建超;;地震作用下钢框架与中心支撑钢框架的对比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丁玉坤;于海丰;张文元;孙雨宋;张耀春;;防屈曲和特殊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2 李玉荣;王涛;中岛正爱;;中心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新方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青;王伟;陈以一;;梁贯通式中心支撑钢框架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石鑫;李博;逯鹏;;基于AISC341规范对中心支撑框架体系浅析[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王帅;;带大悬挑中庭的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6 董志骞;李钢;李宏男;;基于IDA的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参数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文字艺术监理师”、文字创意师、独立艺术策划人 黄胤然;亦真亦幻《幻茶谜经》[N];中国经营报;2014年

2 记者 韩乐悟;国家代码中心支撑机构微博实名制[N];法制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海丰;焊接工字形钢支撑及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俊芬;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守科;钢框架—跨层X形中心支撑体系动力及低周疲劳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王天涯;拉链柱式中心支撑钢框架基本构件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3 宋彬;近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4 尹素媛;带中心支撑轻钢结构住宅优化设计[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5 孙跃洲;框架—人字形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静力和动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李刚;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屈服点谱的性态抗震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7 王铁军;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剪力分配率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8 仇树风;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及影响因素[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9 沈健超;屈服点谱在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中的应用[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10 陈志杰;带中心支撑轻钢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1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71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