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后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混凝土 切入点:聚丙烯纤维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以吸附-凝聚理论为基础,采用氮吸附法研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的孔隙结构特征.通过分析试样的吸附-脱附等温曲线特征、孔径分布、比表面积,探讨了高温作用以及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历不同温度的混凝土,其硬化水泥砂浆试样中均存在两端开口的孔隙,且温度越高开口孔隙的孔径越大,连通性更强.经历高温后,混凝土孔隙结构发生了改变,孔径大于200nm的孔隙数量显著增多,孔径小于50nm的孔隙相应减少,最可几孔径显著增大.经历高温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试样的比表面积均小于普通混凝土,最可几孔径则差别不大.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中小孔分布较少,而孔径较大的孔分布更多.经历高温后,纤维混凝土试样的孔径分布规律和比表面积与普通混凝土接近.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adsorption-condensation, th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propylene fiber concret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studied by nitrogen adsorption metho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otherm curv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sample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polypropylene fiber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concrete were discuss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pores at both ends of hardened cement mortar samples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the larger the pore size and the stronger the connectivity.After high temperature, the pore structure of concrete has been changed, the number of pore size larger than 200nm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pore size smaller than 50nm has decreased, and the most probable pore size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Before high temperature,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ample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Compared with ordinary concrete, the pore distribution of polypropylene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is less, but that of larger pore diameter is more.After high temperature,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samples are close to those of ordinary concrete.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郑州大学新型建材与结构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434) 河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2012010)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560009)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鸣;丁铸;邢锋;刘鹏;胡佳山;;氮吸附法研究早期磷铝酸盐浆体的孔结构[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5期
2 柳献;袁勇;叶光;Geert De Schutter;;聚丙烯纤维高温阻裂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锋,冷发光,冯乃谦,李伟文;高性能混凝土骨料数量效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2 赵文兰;汤寄予;;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3 乔宏霞;何忠茂;刘翠兰;;SO_4~(2-)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4 华建民;高育欣;;温度作用对混凝土墙体早期开裂的影响分析与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5 何娟;;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6 霍世金;尚建丽;;机制砂配制C60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7 张文武;王振龙;何兆益;;混凝土碱集料反应预防措施的再认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8 刘晓东;李固华;;混凝土渗透性和耐久性关系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9 李柱凯;刘云;;高钛渣复合微粉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丁以兵;;高性能混凝土自养护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红尧;孙高霞;徐雪峰;王伶伶;;大气腐蚀环境下的钢桥梁防腐蚀涂料现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郝挺宇;惠云玲;梅名虎;苏波;;结构混凝土耐久性无损检测技术[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巴恒静;苏安双;;环向约束条件下高强混凝土早期开裂[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缪昌文;刘加平;刘建忠;;外加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A];第五届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谢燕;吴笑梅;樊粤明;赖小强;赖标来;;混凝土早期温度应力发展及抗裂性能评价[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6 徐德龙;;论水泥工业的科技进步[A];2005年水泥技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柯科杰;黄仕阶;庄建坤;李桂青;黄耀明;李晓忠;;KJ-JS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性能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与工程应用[A];2007年全国混凝土外加剂新技术、新产品(转让)交流会会议交流资料[C];2007年
8 蒋元海;张裕民;柳刚;祁建华;张铂;;建筑砂浆应用技术的探讨[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功洲;王玲;;煤矿特殊凿井井壁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柯科杰;李桂青;黄仕阶;庄建坤;柯蕾;黄耀明;;聚羧酸KJ-JS高性能减水剂配制C20~C100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俊强;石灰石粉作混凝土掺合料的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2 李建新;高温重构对钢渣组成、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黎鹏平;胶凝材料组成与钢筋混凝土氯离子腐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傅军;新型墙体抗裂抗渗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杨婷婷;基于集料功能设计的水泥石界面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姜从盛;轻质高强混凝土脆性机理与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田q;水泥基电磁防护吸波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润清;多因素影响下低温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石建光;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俊杰;塑性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陈高锋;钢丝网约束混凝土轴压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赵亮平;高温中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孟丽峰;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强度影响因素及其固化Pb~(2+)的形态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赵畅;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超;单向荷载、冻融循环及龄期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强;水性环氧树脂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建波;混凝土孔隙分形特征表征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10 王伟芳;箱梁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引技,汤忠,贺福,王茂章,张碧江;由氮吸附等温线表征中孔型活性炭纤维的孔结构[J];离子交换与吸附;1997年02期
2 刘常洪 ,李德洋;煤低温氮吸附等温线的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1992年07期
3 张兴华;煤的原生孔结构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J];煤矿安全;2005年11期
4 唐明,王甲春,李连君;压汞测孔评价混凝土材料孔隙分形特征的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杨通在;罗顺忠;许云书;;氮吸附法表征多孔材料的孔结构[J];炭素;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健云;刘智光;;混凝土试样单轴压缩端面效应及破坏数值模拟[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 石正国;郭辉;彭鹏飞;;渗透结晶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2年03期
3 刘海军;方杨;彭鹏飞;;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J];建材世界;2012年02期
4 元成方;高丹盈;;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高温后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5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苑红莲;大尺寸混凝土试样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赵娟;混凝土试样损伤的细观数值演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保举;混凝土的应力松弛破坏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3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9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