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城市边缘区空间破碎化的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清河街道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1 02:17

  本文选题:空间破碎化 切入点:地块规模 出处:《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破碎化是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空间演化的重要特征,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空间破碎化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清河街道为例,利用GOOGLE地图(1:1500比例尺,空间分辨率0.54m)和实地调研数据,选取地块密度、地块数破碎化指数、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与通道密度等五种指标,从地块的规模、形状与通道三个方面,对研究区空间破碎化程度与及其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快速城市化影响,研究区整体空间破碎化程度较高,特别表现在地块面积标准变异系数与地块形状破碎化指数较高,分别为1.574,0.313、0.177。上地街道多核跳跃式的发展模式,使其地块规模与通道破碎化特征突出;清河街道渐进式的发展模式,使其地块形状破碎化特征较为突出。
[Abstract]:Fragm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large cities in China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Taking spatial fragmentation as research object, taking Shangdi, Qinghe street in Haidian District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 using 1: 1500 scale of GOOGLE map, spatial resolution of 0.54 m)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the density of plot and the fragmentation index of land number are selected.In this paper, the standar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block area, the fragmentation index of block shape and the density of channel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cale, shape and channel of the block, and the degree of spatial fragmentation and its manifestation and cause of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spatial fragmen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higher due to the rapid urbanization, especially in the higher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plot area and the fragmentation index of the block shape, which are 1.574n0.3130.177, respectively.The multi-core leaping development mode of Shangdi street makes the scale of land block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annel fragmentation outstanding, while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mode of Qinghe street makes the shape of land block more promin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05B00)课题(2012BAJ05B04)
【分类号】:TU984.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世键;张京祥;;“碎化”与整合: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演进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2 楚静;王兴中;李开宇;;大都市郊区化下的社会空间分异、社区碎化与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3 郑卫;邢尚青;;我国小城镇空间碎化现象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4 梁江,孙晖;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美国分区规划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0年06期

5 罗震东,张京祥;大都市区域空间集聚-碎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6 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7 韦亚平;张晨;张宗彝;沈奕;;一种测度城镇建设用地碎化的指数方法[J];城市规划;2011年06期

8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9 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10 李志刚;;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再岚;智颖飙;李政海;张荷亮;EMMY Komada;刘玉虹;马文红;张建平;;鄂尔多斯东胜地区土地覆盖的景观格局[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王加真;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3 蒋平平;赵鹏祥;徐国策;李吉平;;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景观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4 王丽;刘延国;彭培好;;成都经济区植被景观格局及其破碎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张学玲;蔡海生;丁思统;黄双根;;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6 刘延国;彭培好;陈文德;王玉宽;;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植被景观格局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7 李静;洪鸿加;陈志良;彭晓春;;珠江口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8 刘定惠;杨永春;黄幸;张博;;基于GIS与Hedonic模型的成都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9 王立红;付伟;张慧;;济南市南部近郊区景观破碎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10 巴日斯;安慧君;柳振龙;于靖裔;翟守敬;金宇;;额济纳绿洲景观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黄桂林;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福顺;不同干扰条件下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和群落动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杨德生;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戴锏;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的体系化演变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磊;景观斑块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素娟;基于区域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及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于鹏飞;基于区域发展的滨海湿地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周轶男;宁波市域北部同城化及空间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温静;宁波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温富荣;昆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李翠萍;福建沿海防护林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单;北京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预测信息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唐碧云;株洲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金文芬;长沙市天心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土壤质量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从体制改革到治道改革——美国大都市区管理模式研究重心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王清春,张向辉,张林艳,牛树奎,崔国发;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4 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5 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6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7 罗震东,张京祥;大都市区域空间集聚-碎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8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9 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10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地区的政府与治理[D];厦门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3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93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