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基于材料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模型

发布时间:2018-04-02 06:48

  本文选题:钢筋混凝土结构 切入点:损伤模型 出处:《工程力学》2014年06期


【摘要】:基于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机理,以钢材和混凝土材料损伤模型为基础,推导出损伤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构件刚度和材料自由能退化表达式,提出一种以刚度退化和自由能退化线性组合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钢筋混凝土柱的损伤演化过程,且能够定量确定其在单向荷载作用下与之正交方向的损伤程度;对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振动台试验数据和钢筋混凝土刚构桥的数值算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材料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模型可以描述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能力的退化过程以及预测结构的失效模式,可用于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损伤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damage mechanism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 and based on the damage model of steel and concrete materials, the expressions of stiffness and free energy degrad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under damage state are derived.A damage model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with linear combination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free energy degradation is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describe th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nd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in orthogonal direction under unidirectional load.The shaking table test data of reinforced concrete pier and the numerical exampl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rigid frame bridge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model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based on material damage can describ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of seismic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pier and predict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structure, and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damage of bridge structure under earthquake.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项目(2011CB013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15301)
【分类号】:TU3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新恩;董晓强;曾滟捷;耿兴华;白晓红;;水泥土受压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郭进军;刘忠;张雷顺;;混凝土高温损伤研究评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3 刘保县;郭子红;黄敬林;;岩石塑性应变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杨伟;欧进萍;;基于能量原理的Park & Ang损伤模型简化计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5 李维涛;鞠杨;应惠清;;RC框架结构损伤指标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支旭东;聂桂波;范峰;沈世钊;;大跨度单层球面网壳的损伤模型及强震失效[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7 杜宇;蒋林华;仇高山;周晓明;杨虎;;膨胀混凝土延迟膨胀损伤模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年04期

8 林煌斌;王全凤;刘良林;;高强混凝土柱变形-耗能损伤模型的参数确定[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陶振宇,曾亚武,赵震英;节理岩体损伤模型及验证[J];水利学报;1991年06期

10 温世游,李夕兵,古德生;指数—抛物线模型拟合大理岩单轴损伤试验[J];西部探矿工程;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强;黄西成;颜怡霞;陈刚;;混凝土动态损伤模型[A];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考虑体积变化的饱和土固结排水统计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金丰年;范华林;浦奎源;;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4 华渊;张少波;姜稚清;;C-P混杂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损伤模型及寿命预测[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5 王政;楼建锋;梁龙河;张凤国;;基于空隙演化分析的混凝土拉伸损伤模型[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支旭东;谢礼立;;网壳结构损伤研究在性态抗震设计中的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7 费鸿禄;徐小荷;;岩爆的突变理论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8 陈润辉;赖鸿立;焦柯;;某高层连体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王传甲;陈志强;王庆扬;张劲;阎晓铭;彪仿俊;;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曾亚武;陶振宇;赵震英;;岩石损伤变形的分叉和稳定性分析[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强;污染对水泥土电阻率特性影响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2 罗昕;损伤演变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慧娥;有机质影响水泥加固软土效果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何开胜;结构性粘土的微观变形机理和弹粘塑损伤模型研究[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黄庆丰;抗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卸载分析方法[D];天津大学;2003年

7 朱泽奇;坚硬裂隙岩体开挖扰动区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熊耀清;密肋复合墙体损伤演化规律及损伤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杨建平;裂隙岩体宏观力学参数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王斌;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及其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洪林;混凝土损伤机理及临界损伤特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2 周军;密肋复合墙板温度损伤模型及裂缝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邹挺;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二维与三维地震损伤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劳宇;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损伤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殷正钢;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及其损伤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章宇明;密肋复合墙板损伤模型及基于损伤性能目标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黄闽莉;钢筋混凝土界面损伤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肖建清;混凝土准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05年

9 方运红;短肢剪力墙损伤累积分析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红心;岩体卸荷损伤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D];三峡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9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699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e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