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应力条件下花岗岩损伤演化特征及其对渗透性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切入点:北山花岗岩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基于岩石三轴压缩应力 应变全过程渗透特性试验,结合三维声发射监测信息,研究花岗岩在不同围压条件下力学损伤演化机制及其对岩石渗透特性影响规律。本研究对常规渗透试验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在试样两端加工渗透小孔,实现岩石不同破坏形式下渗透性变化规律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压缩应力作用下,花岗岩的损伤演化始于微裂隙的产生和扩展,并在岩石破坏时和峰后阶段发展迅速。该损伤演化的阶段性特征与声发射监测数据一致,进一步说明了裂隙扩展是导致花岗岩力学特性劣化的根本原因。随着微裂隙的扩展,岩石渗透性不断增强,但在峰前加载阶段渗透性变化明显滞后于损伤演化过程。该结果表明,在裂隙贯通并产生宏观破坏面之前,裂隙扩展对花岗岩渗透性影响非常有限。在低围压条件下,岩石渗透性随围压增大迅速减小;当围压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该趋势逐渐减弱。结合声发射监测数据,对不同应力条件下损伤演化与渗透特性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花岗岩渗透率与损伤和围压的相关经验公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est of rock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stress and strain, combined with 3D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he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damage evolution of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its influence on rock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In this study, the conventional permeation test method was improved, and the permeability change law was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failure forms by processing the permeability holes at the two ends of the specime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evolution of granite under compressive stress begins with the gen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microcracks and develops rapidly during rock failure and post-peak stage.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mage evolu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data, which further shows that the crack propag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anite.With the extension of microcracks,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 increases, but the change of permeability obviously lags behind the process of damage evolution in the pre-peak loading stag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crack propagation on the permeability of granite is very limited before the fracture passes through and produces the macroscopic failure surface.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confining pressure,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 de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and when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trend gradually weakens.Based on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 evolution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stress conditions is analyzed,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s for permeability, damag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of granite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202069,51120145001,51104101)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和平;陈至达;;岩石的连续损伤力学模型探讨[J];煤炭学报;1988年01期
2 耿克勤,陈凤翔,刘光廷,陈兴华;岩体裂隙渗流水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3 贺玉龙,杨立中;围压升降过程中岩体渗透率变化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4 彭瑞东;谢和平;鞠杨;;砂岩拉伸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与损伤演化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5 胡大伟;朱其志;周辉;邵建富;冯夏庭;;脆性岩石各向异性损伤和渗透性演化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6 徐礼华;谢妮;;岩石剪切裂隙渗流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7 谢兴华;郑颖人;张茂峰;;岩石变形与渗透性变化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8 朱珍德,张爱军,徐卫亚;脆性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渗流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2年05期
9 王环玲;徐卫亚;杨圣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渗透率演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长仁;蒋俊玲;陈升平;;混凝土单轴压缩损伤的模型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2 张雪颖;阮怀宁;贾彩虹;;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研究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陈姝;朱诚;彭华;胡智农;李兰;欧阳杰;吕文;邱卓炜;黄大维;侯荣丰;;广东丹霞山洞穴景观岩体稳定性的抗压实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肖本职,吴相超,熊诗湖;地下厂房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5 张全胜,高广运,杨更社,蒲毅彬;铜川紫红色软砂岩冻结效应实验CT识别[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6 吉小明;;隧道工程中水力耦合问题的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7 魏世明;柴敬;;相似模拟实验中光纤光栅传感检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8 徐筠;赵明阶;;节理裂隙岩体渐进破坏机理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9 高文学,刘运通;岩石动态损伤的数值模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张英;含裂纹脆性材料破坏的数值模拟[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锋波;尚彦军;林达明;王茜瑜;张巍;;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第三纪岩土施工工程分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王玉林;;室内试验在矿山副井工程(水文)勘察中的应用[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3 宋小林;谢和平;王启智;;大理岩的高应变率动态劈裂实验[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同涛;闫相祯;杨秀娟;杨恒林;;多夹层盐岩蠕变实验及盐穴储气库完套管柱受力分析[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李夕兵;宫凤强;周子龙;尹土兵;洪亮;;岩石类材料SHPB实验中的几个关键问题[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刚;况雨春;何鹏;徐艾民;牛伟;;花岗岩静动态拉伸性能实验[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核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8 陈式;;放射性废物安全的主题分类和部分成果评介[A];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贾海红;司高华;刘伟;于静;;几种黏土对Pu的吸附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10 古兴伟;李伟;钱东宏;廖建军;龙国梁;;工程岩体结构面抗剪特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汪忠明;基于非局部增强梯度模型的混凝土断裂损伤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宏松;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特征及评价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志国;深部开采上覆岩层中采动裂隙网络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浩;高煤级煤储层水力压裂的裂缝预测模型及效果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彭玉平;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数值模拟[D];郑州大学;2010年
4 李亚帮;膨胀性充填裂隙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许豪;南宁非饱和膨胀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苏利勋;无网格法数值模拟岩体单裂隙水力劈裂[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吴永胜;岩石劈裂试验、单轴压缩和直接拉伸变形特性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吴奕琴;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结构抗震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凌俊;堆石混凝土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2 王学滨,潘一山,丁秀丽,盛谦;孔隙流体对岩体变形局部化的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夏昌敬;谢和平;鞠杨;周宏伟;;冲击载荷下孔隙岩石能量耗散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9期
4 曹文贵;张升;赵明华;;软化与硬化特性转化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之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5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岩样单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6 唐春安;脆性材料破坏过程分析的数值试验方法[J];力学与实践;1999年02期
7 杨永杰;宋扬;陈绍杰;;三轴压缩煤岩强度及变形特征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06年02期
8 耿克勤,陈凤翔,刘光廷,陈兴华;岩体裂隙渗流水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9 景岷雪,袁小玲;碳酸盐岩岩心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2年S1期
10 刘文岗;姜耀东;周宏伟;陈忠辉;;冲击倾向性煤体的细观特征与裂纹失稳的试验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远智;王恩志;;低渗透岩石渗透率对有效应力敏感系数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2 胡耀青;赵阳升;杨栋;康志勤;;温度对褐煤渗透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3 邹飞;李海波;周青春;朱小明;莫振泽;郝亚飞;;楔刀作用下含水平节理岩体的位移场特征及损伤演化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4 宋富喜,马胜利;利用声发射震源机制解研究Ⅲ型剪切断层变形破坏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3期
5 韦立德;杨春和;冒海军;陈从新;;压剪应力条件下板岩细观力学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6期
6 陈勉;张艳;金衍;李良川;;加载速率对不同岩性岩石Kaiser效应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7 周宏伟;何金明;武志德;;含夹层盐岩渗透特性及其细观结构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0期
8 乔丽苹;王者超;李术才;;基于Tight gas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有效应力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9 宫凤强;;图书推介[J];科技导报;2010年02期
10 马文涛,,马瑾,马胜利,刘力强;岩石摩擦滑动中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J];地震地质;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家文;杨兴国;徐卫亚;李洪涛;徐进;刘建峰;;岩石破坏过程细观力学分析及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汪绪刚;邹洪岚;程兴生;蒋晓岚;张贵霞;;砂岩酸化前后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5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6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7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8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9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青邋通讯员 孟公建;测井数字岩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周杰;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张金萍;煤层气,大规模勘查开发帷幕拉开[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何红兵;新型岩体监测技术可靠性高[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郭丹君;低渗油藏评价技术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9 张国力 薛燕;精雕细刻:薄差层交优质答卷[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何凯涛;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连英;高温作用下泥岩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柴文革;围压卸载条件下花岗岩损伤演化与破坏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王兴涛;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热液循环及烟囱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杨满平;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8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孙淑琴;地面核磁共振探测地下水数值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一;弹脆性岩石损伤演化的细观数值研究及工程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2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3 孙连环;准噶尔盆地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孙亚军;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类岩石材料损伤演化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尹诚刚;孔隙介质动电耦合系数及渗透率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曹峰;锥台径向流渗流模型的建立和两向渗透率解释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7 何顺友;压缩荷载作用下砂岩损伤演化及声发射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10年
8 刘涛影;高渗压下裂纹岩体断裂损伤演化机制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赵海波;泥质砂岩渗透率测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10 丛令梅;BISQ横向各向同性地层流体井孔中多极源激发声波场的理论求解和数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17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1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