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化学风化时效效应的离散元模拟
本文选题:岩石 + 化学风化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12期
【摘要】:微观上,岩石由晶粒和晶粒之间的联接组成。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晶粒之间的联接会被削弱,导致岩石微观缺陷的发展,从而表现为显著的时效效应。在已有胶结模型的基础上,将岩石的化学风化过程等效为颗粒之间胶结物质不断溶蚀进而影响颗粒之间胶结强度和刚度的过程,基于此建立了考虑化学风化的微观接触模型。随后将模型植入离散元软件,运用离散元方法(DEM),模拟和对比分析了室内腐蚀试验与DEM模拟化学风化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反映岩石强度的化学风化时效效应,即随着反应时间增加,强度减小;可以反映单轴压缩试验中裂隙压密阶段以后变形的时效效应,即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弹性模量、破坏时应变减小;粒间胶结的破坏,即微观缺陷的发育,是导致岩石化学风化时效效应的微观原因。同时DEM模拟风化与加载耦合的试验现象表明,施工过程中的施工速度会影响岩石的强度,施工应该选择合适的速率。
[Abstract]:Microscopically, the rock consists of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grain and the grain. In the process of weathering of roc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rains will be weakened, which will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scopic defects of rock, thus showing a significant aging effect.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cementation models,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 of rock is equivalent to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issolution of cemented matter between particles, which affects th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cementation between particles. Based on this, a microscopic contact model considering chemical weathering is established. Then the model was implanted into discrete element software, and the indoor corrosion test and DEM simulated chemical weathering test were simulated and compared by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could reflect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aging effect of rock strength. That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ime, the strength decreases, which can reflect the aging effect after the crack compaction stage in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that is,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ction time, the elastic modulus decreases and the strain decreases when the fracture occurs.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cosmic defects is the microcosmic cause of the aging effect of chemical weathering of rock. At the same time DEM simulates the coupling of weathering and loading which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spe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ill affect the strength of the rock and the appropriate rate should be selected for the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025932) 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No.2011CB013504)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加桂;三峡地区泥灰质岩石在岩溶和风化过程中力学性质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7期
2 丁梧秀,冯夏庭,程昌炳;红砂岩的一种新的抗风化化学加固方法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1期
3 胡昕;洪宝宁;王伟;孟云梅;;红砂岩强度特性的微结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4 李宁,朱运明,张平,葛修润;酸性环境中钙质胶结砂岩的化学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5 沈珠江;抗风化设计——未来岩土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6 蒋明镜;孙渝刚;;结构性砂土粒间胶结效应的二维数值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7 张卫中;陈从新;余明远;;风化砂岩的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8 蒋明镜;肖俞;孙渝刚;吴晓峰;;水泥胶结颗粒的微观力学模型试验[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9 蒋明镜;张伏光;孙渝刚;张望城;;不同胶结砂土力学特性及胶结破坏的离散元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10 蒋明镜;陈贺;刘芳;;岩石微观胶结模型及离散元数值仿真方法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晓亮;齐吉琳;宋春霞;;冻融作用对青藏粘土工程性质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8年01期
2 姜利国;梁冰;;地球化学作用下饱和-非饱和介质水力-传质-传热耦合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谢力分;高健;付少君;;三峡库区岩溶型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及特点[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加桂,曲永新;三峡库区泥灰质岩石及其残坡积土化学成分及粘土矿物的定量研究[J];地质论评;2005年02期
5 简文彬;李润;;边坡工程耐久性研究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加桂,曲永新;三峡库区泥灰质岩石溶蚀作用的微观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7 刘成禹;何满潮;;石质构件风化层内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8 伍美华;柴军瑞;李亚盟;;岩体水-岩耦合作用研究简述[J];工程勘察;2007年11期
9 邬忠虎;金福喜;刘磊磊;向平;;湘西红砂岩工程特性的模拟试验研究[J];广东建材;2010年08期
10 Moustafa El Omella1;C.A.Tang;T.Xu;;浙江花岗岩的工程岩石学研究(英文)[J];地质与资源;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Design,construction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elics of complete large Longyou rock caverns carved in argillaceous siltstone ground[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张中俭;杨志法;张路青;陶克捷;PHAM TRUNG-HIEU;;微环境对流纹岩风化速度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张中俭;杨志法;卞丙磊;张路青;;平遥古城墙基外侧砂岩的风化速度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李丽慧;杨志法;岳中琦;;洞室结构对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长期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成;蔡正银;陈晓红;;淮河堤岸生态加固与修复技术初步研究[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中俭;杨志法;张路青;陶克捷;PHAM TRUNG-HIEU;;微环境对流纹岩风化速度的影响[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蒋明镜;陈贺;;岩石裂纹扩展与贯通机制的离散元数值分析[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8 刘一鸣;杨春和;霍永胜;刘录;徐玉龙;杜超;;考虑转动阻抗的粗粒土离散元模拟[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9 杨志法;张中俭;周剑;李丽慧;;基于风化剥落深度的衢州古城墙小西门岩石砌块和蛎灰勾缝条长期抗风化能力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李尤嘉;膏溶角砾岩水损伤特性和机理的细观力学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吴能森;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性及工程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刘泽佳;多孔介质中化学—热—水力—力学耦合分析与混合元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邵铁全;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陈建斌;大气作用下膨胀土边坡的响应试验与灾变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张全胜;寒区隧道围岩损伤试验研究和水热迁移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9 原思成;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地段路基变形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柴波;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云鹏;酸碱溶液作用下尾矿坝变形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2 王明;茶胶寺单体结构稳定性研究与修复加固技术初探[D];湖南大学;2011年
3 韦大仕;“红层”软岩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陈玉超;冻融环境下岩土边坡稳定性研究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5 张华;公路深挖碎裂断层岩质边坡施工过程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唐鹏;非饱和带环境中岩石结构体风化前锋扩展过程的温度效应[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施戈亮;土工格栅加筋膨胀土边坡的效果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春笋;多层荷载作用下高填方路堤边坡稳定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9 段涛;干湿循环情况下黄土强度劣化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郭建强;含水率变化对泥质白云岩石风化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雅萍;蒋明镜;陈贺;;变胶结厚度下胶结颗粒微观模型的初步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刘春国,,段长春,曹玉清;含氟初始风化水化学组成的模型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3 邓清禄,王学平;斜坡深层岩石蠕变与黄土坡滑坡[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4 蒋明镜;彭立才;朱合华;林奕禧;黄良机;;Macro-and Micro-Properties of Two Natural Marine Clays in China[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9年02期
5 刘松玉,张继文;土中孔隙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吴义祥;工程粘性土微观结构的定量评价[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年02期
7 张加桂;三峡库区巫山县新城址巴东组三段形成的大型复杂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J];地球学报;2001年02期
8 汤连生,王思敬;水—岩化学作用对岩体变形破坏力学效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9 续海金,马昌前;地壳风化速率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10 张加桂;泥灰质岩石区几种岩溶地貌形态及成因探讨——以三峡地区为例[J];地质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勇;南京红砂岩细观损伤演化特性及其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庞晓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土钉支护基坑的变形与稳定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А.В.Вихерт;张维根;;根据任意形态晶粒测定岩石的变形量[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2 金丰年,范华林;岩石的非线性流变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马金宝;张毅;马向前;;岩石(体)应力扩容试验及本构进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4 贺智慧;;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J];山西焦煤科技;2012年07期
5 金汉平;岩石变形的特性及其时间因素[J];力学学报;1976年04期
6 刘钧;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组分析岩石变形破坏的数值方法[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7 何绍勋;变形岩石的应变分析[J];地质与勘探;1982年02期
8 王宝善,陈楻,葛洪魁,宋丽莉,Wong Teng-Fong;高孔隙岩石变形的离散单元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9 赵忠虎;谢和平;;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林星华;;岩石压入硬度的实际意义[J];新疆有色金属;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3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5 褚卫江;低孔隙度岩石细观本构模型及损伤—渗流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8 金解放;静载荷与循环冲击组合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赖勇;岩石(体)宏细观复合损伤理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刘冬桥;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及变形破坏过程的混沌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红梅;高温作用下岩石渗透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3 杨丽娟;岩石细观统计损伤数值模型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4 翟小洁;岩石在单轴受荷条件下的超声波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丁海洋;岩石动态响应特性与爆破破碎效率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志雄;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马艺;岩石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分叉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8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鹏;岩石单轴加载声发射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10 陈群龙;水对岩石受力红外辐射影响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4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7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