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刚性加载 + 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01期
【摘要】:将研制的新型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与传统的刚性加载装置分别应用到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利用应力不均匀系数对其加载效果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载压力值与距模型表面距离的增加,不均匀系数减小,压力分布趋于均匀;在模型试验中采用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与刚性加载方式相比,其更有利于加载压力在模型体中均匀扩散,产生均匀的应力场,在该试验条件下采用此装置,模型内距模型表面300 mm处应力场已基本达到均匀的状态,模型初始应力施加完后,其仅为0.086,而采用刚性加载方式时其对应的则高达0.283;该装置在距模型表面较近时或加载压力较小时亦能产生较好的均布压力加载效果,如加载压力为0.28 MPa时距模型表面150 mm处仅为0.174,具有减小边界效应影响范围、提高低应力水平下的模型试验精度的作用。
[Abstract]:The new flexible uniform pressure loading device and the traditional rigid loading device are applied to the large-scale geomechanical model test respectively. The loading effect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y using the stress nonuniformity coeffici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pressure and distance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odel, the non-uniform coefficient decreases and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tends to be uniform, and the flexible uniform pressure loading device is used in the model test,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he rigid loading mode. It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uniform diffusion of the loading pressure in the model body and the uniform stress field. Under this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he stress field of the model has basically reached a uniform state at 300 mm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odel, and the initial stress of the model is applied after the initial stress is applied. It is only 0.086, and when rigid loading is adopted,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is as high as 0.283. The device can also produce a better uniform pressure loading effect when it is close to the surface of the model or when the loading pressure is small. For example, the loading pressure of 0.28 MPa is only 0.174 mm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odel, which can reduce the influence range of the boundary effect and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the model test at the low stress level.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5130412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130131120090)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No.BS2013NJ004)
【分类号】: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梦军,连晋兴,黄伦海,邱长林;连拱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试验[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2 沈泰;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的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5期
3 陈霞龄,韩伯鲤,梁克读;地下洞群围岩稳定的试验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4 曾亚武,赵震英;地下洞室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S1期
5 李仲奎,卢达溶,中山元,细见浩,孙建生;三维模型试验新技术及其在大型地下洞群研究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9期
6 陈安敏,顾金才,沈俊,明治清,顾雷雨,路则元;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2期
7 王琦;王汉鹏;李术才;李智;李为腾;江贝;王德超;;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的研制及试验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8 李术才;王琦;李为腾;王德超;李智;江贝;王汉鹏;王洪涛;;深部厚顶煤巷道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现场试验对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9 张强勇;李术才;郭晓红;;组合式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及其在分岔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10 李术才;赵岩;徐帮树;李利平;刘钦;王育奎;;海底隧道涌水量数值计算的渗透系数确定方法[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琦;深部厚顶煤巷道围岩破坏控制机理及新型支护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皓;;岩溶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位移特征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刘庭金,朱合华,唐春安;围岩卸载损伤演化及应力场调整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3 周生国,黄伦海,蒋树屏,刘新荣;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4 申玉生,赵玉光;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的中墙力学特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5 张楠;王述红;王晓明;李飞;;含弱层围岩的隧道变形破坏过程模型实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卢珂;朱金才;杨进超;;某坑道破坏特征的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7 李健;谭忠盛;王秀英;杜朝伟;;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受力特征试验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罗卫华;;高速公路隧道衬砌裂纹扩展机理的试验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周创兵;李典庆;;暴雨诱发滑坡致灾机理与减灾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10 闫芙蓉;范文;王勇;何停印;;条形基础砂土地基的破坏模型试验[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后裕;徐干成;言志信;;大型地下扩建工程开挖过程三维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汪成兵;付艳斌;叶飞;;隧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进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仁树;孙中辉;岳中文;董聚才;牛学超;;渗水厚砾石层斜井巷道围岩破坏机理模型试验[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9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9年
4 李仲奎;刘军;孙建生;;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新技术及其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朱},
本文编号:1833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3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