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考虑应变率效应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17:22

  本文选题: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 + 应变率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组合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加载速度对节点组合体承载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梁端位移加载速率分别为0.4、4、40 mm/s时,节点核心区的应变率数量级分别为10-5、10-4和10-2;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节点组合体破坏更为严重,裂缝分布更为集中;相对拟静态加载试验,快速加载时节点组合体在破坏前的耗能增加;加载速率的提高对节点组合体屈服荷载的影响不明显,但是极限荷载稍有增大,而极限荷载后的节点组合体承载能力和刚度退化较快;快速加载时,在本文所采用的轴压比范围内,其变化对节点组合体的承载力影响不大,然而随着轴压比的提高,核心区混凝土的裂缝宽度逐渐减小;将材料动态强度直接应用于拟静态计算模型得到的节点受剪承载力高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直接计算方法偏于不安全。
[Abstract]:The effect of loading speed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failure pattern of Liang Zhu joint composit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in rate of the core region is 10 ~ (-5) ~ 10 ~ (-4) and 10 ~ (-2), respectively, when the loading rate of the beam end displacement is 0.4 ~ (4) mm/s, respectively,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oading rate, the damage of the joint is more seriou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racks is more concentrated. Compared with the quasi-static loading tes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node assembly before failure increases under rapid loading, and the effect of the loading rate on the yield load of the node assembly is not obvious, but the ultimate load increases slightly. However,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of the joint assembly degenerate rapidly after the ultimate load, and in the range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adopted in this paper, the change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joint assembly,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The crack width of concrete in the core area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shear capacity of the joints obtained by applying the material dynamic strength directly to the quasi-static mode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est resul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rect calculation method is not saf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0815026)
【分类号】:TU375.4;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肖诗云;许东;;应变率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柱的影响[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2 许斌;龙业平;;基于纤维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柱应变率效应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3 吕西林,郭子雄,王亚勇;RC框架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1期

4 马怀发,陈厚群,黎保琨;应变率效应对混凝土动弯拉强度的影响[J];水利学报;2005年01期

5 杜修力;王阳;路德春;;混凝土材料的非线性单轴动态强度准则[J];水利学报;2010年03期

6 林皋;闫东明;肖诗云;胡志强;;应变速率对混凝土特性及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7 邹笃建;刘铁军;滕军;严桂兰;;混凝土梁式构件弹性模量的应变率效应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维;张舵;卢芳云;林华令;江增荣;;钢筋混凝土楼板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破坏模式和抗爆性能分析[J];兵工学报;2010年S1期

2 王万鹏;胡永乐;林俊德;陈剑杰;;高应变率下混凝土准一维大变形压缩实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0年S1期

3 卢静涵;姜芳;宁建国;;配筋对混凝土动态特性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4 王政;倪玉山;曹菊珍;张文;;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爆炸与冲击;2005年06期

5 闫东明;林皋;;单向恒定侧压下混凝土动态抗压特性试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7年02期

6 薛志刚;胡时胜;;水泥砂浆在主动围压下的动态力学性能[J];爆炸与冲击;2008年06期

7 刘海峰;宁建国;;冲击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材料的细观本构模型[J];爆炸与冲击;2009年03期

8 徐松林;阳世清;张炜;卢芳云;;PTFE/Al含能复合物的本构关系[J];爆炸与冲击;2010年04期

9 陶俊林;李奎;;水泥砂浆的一个热粘弹性率型损伤本构模型[J];爆炸与冲击;2011年03期

10 汪维;张舵;卢芳云;汤福静;王松川;;方形钢筋混凝土板的近场抗爆性能[J];爆炸与冲击;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志刚;胡时胜;;水泥砂浆在主动围压下的动态力学性能[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胡时胜;;研究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技术[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传雄;李玉龙;吴子燕;郭伟国;鬲钰焯;;混凝土材料动态压缩破坏机理及本构关系[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汪维;卢芳云;张舵;;钢筋混凝土楼板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破坏模式和抗爆性能分析[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王万鹏;胡永乐;林俊德;陈剑杰;;高应变率下混凝土准一维大变形压缩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张若棋;丁育青;汤文辉;;混凝土HJC、RHT本构模型的失效强度参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张柱;宁建国;于晖;;轻气炮加载条件下素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二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刘海峰;宁建国;;冲击荷载下混凝土材料一维本构模型[A];第十二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孟益平;胡时胜;;混凝土材料冲击压缩试验中的一些问题[A];第二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蔡清裕;曾新吾;;混凝土率相关连续损伤本构模型[A];第四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戴金华;既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改造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艾士刚;基于细观结构的液体橡胶基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曹吉星;钢纤维混凝土的动态本构模型及其有限元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陶琦;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与混凝土的剩余寿命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立闻;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李正;复杂受力条件下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及钢筋混凝土桥梁地震损伤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8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宏富;基于强度与刚度衰变的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罗景润;PBX的损伤、断裂及本构关系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顺意;混凝土双轴动态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伟;冲击载荷作用下混凝土弹塑性损伤行为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林龙;冲击载荷作用下纤维砼的动力特性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陈贵炫;橡胶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刘鹏;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大连大学;2011年

6 刘桂羽;锈蚀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丘治东;考虑混凝土损伤的大坝有限元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文震;煤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玉雷;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严桂兰;应变速率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动力特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锦春,方秦,龚自明,范俊余;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动力响应及破坏形态分析[J];爆炸与冲击;2003年01期

2 张磊;胡时胜;陈德兴;张守保;余泽清;刘飞;;混凝土材料的层裂特性[J];爆炸与冲击;2008年03期

3 肖诗云,林皋,王哲,逯静洲;应变率对混凝土抗拉特性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李木国,张群,王静,马洪连,贾兆燕,李洪波;大型液压伺服混凝土静动三轴试验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方秦,柳锦春,张亚栋,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破坏形态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1年02期

6 肖诗云,林皋,王哲;Drucker-Prager材料一致率型本构模型[J];工程力学;2003年04期

7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8 方秦;陈力;张亚栋;柳锦春;;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模式的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2007年S2期

9 马恺泽;梁兴文;李斌;;高轴压比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3期

10 陈书宇,沈成康;基于OTTOSEN准则的混凝土粘塑性力学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秋景;宫必宁;李同春;;混凝土类脆性材料静动力剪切破坏全过程初步研究[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冯明珲;粘弹塑性统一本构理论[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肖诗云;混凝土率型本构模型及其在拱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闫东明;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宋军;应变率敏感材料物理参量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1990年

5 刘长春;粘塑性统一本构理论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张守军;短肢剪力墙非线性力学模型及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7 尚晓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及抗震性能的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艾庆华;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态数值评价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徐国林;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俊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动力加载试验及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有限元模拟[D];湖南大学;2010年

2 龙业平;钢筋混凝土柱快速加载试验及动力滞回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斌;李宏男;;剪跨比和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动态特性的影响效应[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2 费本华;张东升;任海青;王正;;竹结构材连接件的承载能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利敏;满鸿鹏;;无机植筋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9年08期

4 温宇平;王清湘;;钢骨—钢管混凝土组合重载柱与钢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5 温宇平;王清湘;;钢骨-钢管混凝土组合重载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03期

6 李奎;陶俊林;;水泥砂浆高温SHPB实验及动态力学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4期

7 刘永胜;高栋;熊智文;;圆柱形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1年03期

8 陈礼和;袁明亮;赵玉新;李根鑫;;小剪跨比牛腿承载性能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乾峰;姜袁;马莉;梅世强;;考虑应变率效应的混凝土损伤特性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年07期

10 徐亚丰;贾连光;王连广;梁力;;钢骨高强砼框架边节点抗剪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航;李晨光;鲁昂;聂建国;高璀旭;;简支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严少华;李志成;王明洋;尹放林;;高强钢纤维混凝土冲击压缩特性试验研究[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翁维素;赵彤;戴自强;;高强混凝土T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4 王连广;刘之洋;王庆利;;弯筋和槽钢连接件在火山渣混凝土中性能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5 叶欣;杨有福;;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6 丁育青;张若棋;汤文辉;;混凝土材料抗拉强度的应变率效应[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小雷;张振宇;卢芳云;;土的动态性能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王立忠;但汉波;;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应变率效应[A];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陆广;欧卓成;段卓平;刘彦;;混凝土动态断裂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樊之夏;秦立成;;高应变动力检测技术在海洋平台桩基工程中的应用[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琳;载体桩设计新规程修订六大内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2 米家华 崔厚寅;U型玻璃安全性试验研究[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曹玉明邋李火军 邵渭明;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应用与分析[N];建筑时报;2007年

4 杨高举;砂石垫层在小型建筑物中的应用[N];伊犁日报(汉);2007年

5 吕帅邋王翠翠;支盘桩的特性及承载性状研究[N];建筑时报;2007年

6 孙玉朴;处理地基新方法获专利[N];科技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汤璇邋通讯员 穗仁宣;完善城市规划布局 抓好四个重点区域[N];广东建设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韩庆文邋通讯员 陈斌;重锤“砸”出世界第一[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李新泉 马如兴;浅议施工中房屋增层问题[N];建筑时报;2007年

10 张力;模板支撑系统的安全控制[N];建筑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明;考虑应变率效应的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皓;材料应变率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朱美春;钢骨—方钢管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闫长旺;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张宏战;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构件受剪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尹小涛;岩土材料工程性质数值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刘威;钢管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工作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8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蔡江东;结构扰动土细观识别方法及物理力学性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王巧平;钢筋混凝土锈裂损伤规律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圣明;蒸压粉煤灰砖砌体轴心受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倪修国;化学植筋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向贤礼;砂卵石地基的勘测方法与承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邓娟;大型焊接空心球节点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乔牧;钢筋混凝土板在高温条件下温度场的计算和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曾贤谋;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陈华;长短桩复合地基变形性状解析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8 董二卫;密肋壁板轻框结构体系承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孙勇;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受力性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刘飞鹏;新型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锚定式刚接节点的承载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39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39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