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连接叠合填充墙板-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框架结构 + 叠合填充墙板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12期
【摘要】: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叠合填充墙板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3榀带柔性连接的叠合填充墙板框架试件和1榀纯框架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对比研究试件的受力全过程、开裂部位、裂缝发展情况以及破坏形态,重点分析了带叠合填充墙板框架试件和纯框架试件在承载能力、滞回性能、延性、刚度等方面的差异;为减少墙体刚度对框架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墙体与框架的柔性连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带叠合填充墙板框架试件与纯框架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发展趋势相似,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开边洞填充墙框架试件的延性与纯框架试件的基本一致;框架和墙板的柔性连接方式设计合理,使叠合填充墙板框架试件与纯框架试件的刚度退化水平相当,有效地降低了墙板刚度对框架主体的不利影响,减弱了墙板对柱的约束作用,抑制了短柱破坏,提高了墙体的可靠性和抗震能力。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uperimposed filled wall panels on seismic behavior of frame structures, quasi-static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ree frame specimens with flexible connections and one pure frame specimen. The stress process, crack position, crack development and failure pattern of the specimens a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load-carrying capacity, hysteretic performance, ductility, stiffness and so on between frame specimens with overlapping filled wall panels and pure frame specimen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wall stiffness on frame, a flexible connection between wall and frame is desig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ad-displacement hysteretic curves of frame specimens filled with composite wall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pure frame specimens, and have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the ductility of frame specimens filled with opening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pure frame specimens. The design of flexible connection between frame and wall panel is reasonable, which makes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level of composite wall board frame specimen equal to that of pure frame specimen, and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adverse effect of wall board stiffness on the frame body. The restraint effect of the wall panel on the column is weakened, the failure of the short column is restrained, and the reliability and seismic capacity of the wall are improved.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06B00)
【分类号】:TU398.9;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玉姝,李国强;带填充墙钢框架结构抗侧力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03期
2 王滋军;刘伟庆;叶燕华;孙仁楼;魏威;;钢筋混凝土开洞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7期
3 张慧;卢会芳;;填充墙对框架结构体系侧移刚度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3期
4 刘丽芬,元红英,顾东辉;舒乐舍板及其施工[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子雄;吴毅彬;黄群贤;;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2 祝文畏;杨学林;岳燕玲;;竖向质量分布对框架结构动力特性影响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5期
3 杨伟;侯爽;欧进萍;;从汶川地震分析填充墙对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4 黄兰兰;李洪泉;李振宝;林金地;;砌块填充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1期
5 侯和涛;邱灿星;李国强;;钢框架结构与墙体(板)共同作用的研究[J];钢结构;2010年04期
6 林仙尔;胡晓武;;结构刚度的两点思考[J];消费导刊;2008年17期
7 申薇;郝际平;方敏勇;;土坯填充墙钢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J];钢结构;2012年08期
8 侯和涛;臧海涛;王静峰;;钢结构住宅墙体(板)连接节点应用与研究现状[J];钢结构;2012年09期
9 侯和涛;邱灿星;李国强;王静峰;;带节能复合墙板钢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9期
10 郭阳照;周云;朱勇;廖奕发;甘英杰;;框架填充墙抗震性能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田洁;田伟;;填充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滞回耗能特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2 崔名相;陈向荣;周剑;刘中伟;;钢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受力特点以及ANSYS在其结构中的应用概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刚;陈志华;王明贵;;ASA镶嵌式填充墙-钢框架抗侧力性能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房正刚;郝际平;时娇娇;钟炜辉;;钢框架-填充复合板结构抗侧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王明贵;储德文;赵爽;;钢框架填充墙板侧向刚度实验研究[A];钢结构住宅和钢结构公共建筑新技术与应用论文集[C];2013年
6 楚楠;贾连光;;填充墙在钢框架结构中的安全性应用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十)——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4届(ISSF-201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黄群贤;新型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程云;砌块填充墙平面外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孙跃东;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曹国华;模卡式拼装节能墙体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8 郭庆生;带填充墙钢交错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娟;填充墙平面内及平面外受力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蒲秀娟;水平荷载作用下带填充墙RC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3 陈俊霖;考虑填充墙作用的RC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分析[D];西华大学;2011年
4 熊有利;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作用的影响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5 吴函恒;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钢框架结构协同工作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张涛;GRC填充墙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庞翠翠;3.0m×7.5m大型发泡水泥复合板极限状态的简化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刘成钢;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协同工作性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刘利花;柔性连接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非线性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10 邱灿星;带复合墙板钢框架的滞回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国雄,夏敬谦;钢筋混凝土框架砖填充墙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1期
2 夏敬谦,关国雄,罗学海,廖德章;剪力墙结构、框架填充墙结构模型模拟地震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2期
3 张雅君;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及变形性能的改善[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1年06期
4 刘建新;填充墙框架结构的一种新的抗震计算模型[J];工程抗震;1994年01期
5 王春武;钢筋混凝土框架-砌体墙结构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07期
6 连星;叶献国;王德才;蒋庆;常磊;;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试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7 沈小璞;马巍;陈信堂;张伟林;汪日光;王建国;;叠合混凝土墙板竖向拼缝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9期
8 刘霞;叶燕华;王滋军;孙仁楼;卢吉松;;新型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研究[J];混凝土;2010年07期
9 孙仁楼;陈柳;叶燕华;卢吉松;魏威;;节能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5期
10 魏威;叶燕华;王滋军;刘伟庆;孙仁楼;;新型钢筋混凝土叠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t,吴开成,庄一舟,朱晗迓;某展厅框架结构裂缝的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5期
2 田洁,王克成;框架结构和半无限地基系统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研究[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胡建眭;;浅谈框架结构局部多层整体施工工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6期
4 俞盛锷;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计算[J];化工设计;2000年04期
5 姬慧;框架结构基于材料延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1年01期
6 夏长青,毛益松,吴克刚;框架结构楼房连续折叠单向倒塌爆破[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1年S1期
7 孙晔青,黄玲;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侯克鹏,雷劲松,姚激;框架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加固减振的研究[J];四川建筑;2001年03期
9 黄庆丰;框架结构二阶位移效应数值解[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李玉洁;;浅议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国;;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的有限元动态模拟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陈虬;万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随机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3 王群;袁平;吴知丰;;框架结构弯剪模型的参数识别法[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4 朱志广;;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A];2014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崔玉红;聂永安;严宗达;吴国有;;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计算[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6 安东亚;施卫星;田炜;;某框架结构改造前后动力测试对比研究[A];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谭宽仁;;框架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分析[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玉明;边广生;孟少平;;平面形状为圆环形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度应力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9 倪长辉;阎军;程耿东;郭旭;;精确频率约束下框架结构的尺寸优化[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毛呈龙;叶献国;魏常军;;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创平办;搭好创平框架促进工作开展[N];韶关日报;2013年
2 记者 李雪竹;四川 督查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构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3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安国强邋于海涛;青岛客站框架结构主体施工进入冲刺阶段[N];人民铁道;2007年
5 梦觉;用DreamWeaver快速搭建框架页面[N];电脑报;2001年
6 天津大学 于庆荣;约束混凝土柱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优势[N];中国建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周玉 陈莹;“海螺”,嘹亮,,“门式框架”矗立[N];广东科技报;2012年
8 吴朝红;如何保证钢筋在框架结构中的施工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0年
9 蔡军 林国赞 特约记者 张军;轻型木框架建筑[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邵源;独立阐释学习型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田明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期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刘铁;套建增层框架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及实践[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8 何庆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白雪霜;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陈逵;基于地震能量输入历程的RC框架损伤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平;随机地震激励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宁超列;基于纤维铰模型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刘春良;桁架和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建波;回字形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杨仁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林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7 孙鹏;超长混凝土框架结构温变复合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周爱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数值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姚婉春;基于住宅产业化的部分装配式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2年
10 吴晟;设置分灾框架的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3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5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