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定量研究
本文选题:旅游气候 + 舒适度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摘要】:利用拉萨市1960-2010年的逐月气象观测资料,对旅游气候主要组成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日照等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月均气象数据计算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确定THI和K对应后的拉萨市各年逐月旅游气候舒适度及等级。结果表明:1)拉萨市旅游气候很舒适的月份极少出现,较舒适期出现在6-9月。3-5月和6-9月体感不舒适,12月-翌年2月旅游气候极不舒适。2)拉萨旅游较适宜期(6-9月)存在的天气、气候障碍包括:紫外辐射强,空气含氧量低,雷暴天气活跃。
[Abstract]:Based on the monthl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of Lhasa from 1960 to 201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wind speed, precipitation, sunshine and so on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onthly mean meteorological data,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THI) and the wind efficiency index (K)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monthly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degree and grade of Lhasa city were determined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THI and 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urist climate of Lhasa is seldom seen in the months when the tourist climate is very comfortable, and the comfortable period occurs in June-September from May to May and June-September, and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the tourist climate is extremely uncomfortable. 2) the suitable period for Lhasa tourism is June to September. Climate disorders include: strong ultraviolet radiation, low oxygen content in the air, thunderstorms are active.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地环境风险评估-以青藏高原为例"(41161093)资助
【分类号】:P463.3;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建昌;;大九寨核心景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长安;葛全胜;方修琦;席建超;;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3期
4 凌良新;陈永;谢松元;张奇锋;;潮州市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广东气象;2008年03期
5 李啸虎;李晓东;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苗青;祁明霞;;新疆热点旅游城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分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6 杨尚英;关于旅游气候学的几个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7 席建超;赵美风;吴普;王凯;;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8 冯家沛;云台山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气象科学;1996年04期
9 姚娟;王磊;;乌鲁木齐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旦曲;卫东;拉巴;;拉萨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西藏科技;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佰顺;蒲金涌;辛昌业;袁雅萍;;天水市近60年阴晴天日数的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2 王俊国;陈文潮;魏连新;王东君;王丽华;张博;;辽西北建平降水特征及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3 姚小英;蒲金涌;刘晓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杨尚英;胡静;;气象灾害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5 刘成;;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6 汪治桂;王建兵;;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垂穗披碱草返青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迟鹏;张升堂;;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李秀娟;刘喜元;张更乾;吴钦高;乌兰;李晓伟;;2010年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对呼伦贝尔岭西地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9 袁立新;;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10 周幼婵;王传辉;周顺武;;贵港地区气温日较差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洪;陆扬;苏骏;;黑瞎子岛植物园建筑风环境分析[A];BIM与工程建设信息化——第三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辛明月;王丽;卢小凤;;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振国;;以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探讨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的发生机制[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贾长荣;郭应祥;王立安;任迎丰;;济源市近郊森林气候环境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覃晓朗;胡毅;毕波;;荔波县喀斯特地区气候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梁平;龙先菊;韦波;袁芳菊;;剑河县关口农场钩藤种植气候条件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晓俊;;贵定云雾茶的气候适应性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仁莉;;湄潭县夏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御措施[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董凌;刘诚;程雪青;蔡雄辉;;特种观测温度与常规观测温度的对比分析及预报[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10 苏少燕;廖国栋;吴国华;;几种典型试验站的气候特点对比[A];第四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激光制导信息场仿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苏华;建筑物动态能耗分析用气象仿真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曹华梁;全天候户外景象长波红外成像建模与合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新荣;东北地区晚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植硅体气候指示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唐喜庆;海上医院医疗环境评价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7年
7 宋福强;热带引种植物物候和生长量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年
8 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张海东;气候变化对我国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高程达;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CO_2浓度和土壤CO_2通量[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燕;贵州避暑旅游品牌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季青;闽东南沿海地区热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锦;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姜宗香;重庆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游人舒适度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国君;中国CH_4柱浓度时空分布及排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殷正雄;水资源及其变化的区域环境影响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江英;中国农业水资源供给的时空格局[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双;柴达木盆地尕海湖沉积岩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1年
9 马亚杰;高原环境下REM睡眠剥夺大鼠海马GRP78与Caspase-12的表达及药物干预[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成爱芳;青海湖北侧刚察县土壤水环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鼎煌 ,陈健 ,崔森 ,李重和;北京居住楼区绿化的夏季辐射效益[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2 胡毅,朱克云,江毓忠;成都及附近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郭洁;峨眉山旅游气候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刘继韩;秦皇岛市旅游生理气候评价[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1期
6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刘永存;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7 张谊光;气候资源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8 吴丽娜;厦门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其利用[J];福建地理;2001年03期
9 熊亚丽,周亚军,刘燕,叶爱芬,吴兑,邓雪娇,游积平,林爱兰,谷德军,刘春霞;广州市环境气象预报系统[J];广东气象;2004年03期
10 王欣睿;景元书;;我国东部城市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比较[J];广东气象;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欣睿;景元书;;我国东部城市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比较[J];广东气象;2005年04期
2 王雁;吴宜进;熊安元;刘义;;湖北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综合评判[J];贵州气象;2009年02期
3 程爱珍;梁玉红;谭斐;韦华红;;广西巴马长寿之乡气候环境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1期
4 唐文君;闵敏;景元书;;长江三角洲夏季气候舒适度模糊评判[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年06期
5 王宝钧;宋翠娥;;张家口市气候资源避暑效应评价——兼与承德市、秦皇岛市的比较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王明娜;孙彦坤;;哈尔滨地区冬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综合评判[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旦曲;卫东;拉巴;;拉萨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西藏科技;2008年02期
8 张玉兰;高红贤;马慧萍;;宁夏旅游气候资源及舒适度评价[J];陕西气象;2007年05期
9 李环姣;董婕;丁金梅;董华英;;西安市春夏季高校宿舍室内小气候观测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余忠水;薛改萍;;1955~2007年拉萨市夏季夜雨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J];西藏科技;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玉华;;贵州旅游气候资源评价[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2 林宏建;郑细华;王辉;黄源泉;;龙川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与利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3 毛剑飞;;东阳市夏季舒适度初探[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二卷(气象分卷)[C];2005年
4 吴有训;王克强;杨保桂;李敬义;胡文运;程雪生;;黄山冬季旅游气候资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刘杰;朱德贵;赵群剑;黄亚萍;戚泽伟;张艳梅;王震宇;刘书华;蒋仕华;;“中国凉都·六盘水”论证研究报告[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孙士型;居志刚;;三峡坝区相对湿度的气候特征及预报思路[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7 景元书;周青;;江苏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模糊评判[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娟;蔡娈卉;曹阳;董计成;曹成;张书伟;;如皋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9 杨睿敏;张小峰;徐愫莲;;汉中旅游气候资源特征分析[A];陕西省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贾长荣;郭应祥;王立安;任迎丰;;济源市近郊森林气候环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扎西 记者 张黎黎;拉萨市率先实现县县有气象站[N];西藏日报;2010年
2 记者姜永育;雅安打造“生态气候”旅游产品[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刘毅;北京奥运天气舒适度好于雅典[N];人民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巴桑;拉萨市政府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李春生;湿度对闷热也有重要“贡献”[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辽宁省2005年度气候公报[N];辽宁日报;2006年
7 ;雾霾及其危害[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葛霄邋刘佳;打造特色 做出品牌[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袁长焕;热浪又伴酷暑来[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辽宁省2007年度气候公报[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莉;基于粒子分档技术的云模式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马龙;科尔沁沙地地表环境演变及其与水文气象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3 肖致美;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因素、来源解析及灰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5 李国栋;兰州城市气候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陈怀亮;黄淮海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与水资源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杨帅;华北暴雨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刘煜;末次冰期冰盛期和中全新世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赵国强;我国北方典型生态区气候变化对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10 李岩瑛;祁连山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飞;海南岛旅游气候资源及其影响力评价[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成芳;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张玉兰;中卫沙坡头旅游气候资源及旅游气象服务指标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4 秦琰琰;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大气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徐文静;GTS电子探空仪碳湿敏元件性能测试结果及其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唐南军;L波段探空系统相对湿度的观测误差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余君;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气温、相对湿度观测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潘小乐;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散射特性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刘玲;合肥城市化进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10 陈潇潇;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3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7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