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层间耗能分布研究
本文选题: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 + 能量反应 ; 参考:《工程力学》2014年05期
【摘要】:该文通过对5个不同结构特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选用一定数量的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研究了此类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滞回耗能与结构动力特性以及地震动参数的关系,以及滞回耗能在构件及层间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结构自振周期与地震波卓越周期比和地震动加速度幅值对结构滞回耗能影响较大,刚度特征值影响外框架与内筒之间滞回耗能分配,内核心筒中连梁和剪力墙的线刚度比与两者之间耗能分配比例呈线性关系;结构滞回耗能主要集中于底层剪力墙和中部连梁处。通过参数分析及回归拟合的方法得到能够反映结构刚度特征值、连梁与剪力墙线刚度比和结构周期等因素的滞回耗能层间分布规律的简化计算公式。
[Abstract]:In this paper, fiv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by using a certain number of seismic wa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tructur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steretic energy between members and layer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the natural period to the dominant period of seismic wave 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round mo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 value aff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ysteretic energy between the outer frame and the inner cylinder. The linear stiffness ratio of the connecting beam and shear wall in the inner core tube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ratio of energy consump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structure is mainly concentrated at the bottom shear wall and the middle connecting beam. By means of paramete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fitting, a simplified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layer is obtained, which can reflect the eigenvalue of structure stiffness, the ratio of linear stiffness of connecting beam to shear wall, and the period of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营市城乡规划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215,51108370)
【分类号】:TU973.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想勤;基于位移和能量的结构抗震性能探讨[J];人民珠江;2003年03期
2 蒋丽忠;董立冬;余志武;;基于滞回耗能的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3 毛建猛;谢礼立;;基于MPA方法的结构滞回耗能计算[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4 龙小燕;许欢欢;宋林波;许萍;;基于性能的抗震框架位移及滞回耗能反应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5 蔡秋琦;高磊;王君杰;;结构损伤指标研究综述[J];结构工程师;2010年04期
6 杨伟;欧进萍;;基于能量原理的Park & Ang损伤模型简化计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7 高磊;;结构损伤指标比较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何利;叶献国;;Kratzig及Park-Ang损伤指数模型比较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9 李永强;田璐;;基于滞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13期
10 王东升,司炳君,艾庆华,孙治国;改进的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及其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明葵;刘纲;;结构的滞回耗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肖明葵;王肖巍;边江;;抗震框架结构位移和滞回耗能响应随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3 王丽;闫贵平;闫志刚;;铅芯橡胶支座桥梁减震设计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4 王东升;司炳君;艾庆华;孙治国;;改进的Park-Ang地震损伤模型及其比较[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晓明;陈成意;丰定国;;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市阻尼耗能的研究[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哲锋;沈蒲生;;基于拟力法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黄宗明;孙勇;白绍良;;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破坏耗能比的因素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8 栾茂田;曹永U,
本文编号:1881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8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