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固硫灰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和性能
本文选题:无机非金属材料 + 固硫灰 ; 参考:《材料研究学报》2014年01期
【摘要】:进行掺固硫灰活性粉末混凝土(RPC)配合比的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养护制度对掺固硫灰RPC强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以及固硫灰对RPC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固硫灰、硅灰、高效减水剂、中级石英砂、P·O42.5R及湿热养护工艺,可配制出抗折强度26 MPa、抗压强度140 MPa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湿热养护可促进掺固硫灰RPC的水化,形成较致密的结构,其早期强度比标准养护高30 MPa左右,但高温使早期形成的AFt转变成AFm,故后期的强度有所倒缩;与标准养护相比,湿热养护促进掺固硫灰RPC的早期收缩,降低了其后期干缩,但总体收缩率仍大于标准养护;固硫灰的膨胀性特性可有效改善RPC自收缩大的缺点。
[Abstract]:The effects of curing system on the strength and shrinkage of RPC and the effect of sulfur fixing ash on the shrinkage of RPC were studied by orthogonal design test of the mixture ratio of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RPCs) doped with sulfur fixing as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with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26 MPA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140 MPa can be prepared by using the sulfur-fixing fume, silica fume, superplasticizer, intermediate quartz sand PO42.5R and hydrothermal curing process, and the hydration of RPC with sulfur-fixing ash can be promoted by hydrothermal curing. A dense structure was formed, the early strength of which was about 30 MPa higher than that of standard curing, but the high temperature changed the early formed AFt into AFM, so the strength of the later stage was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curing, the wet and thermal curing promoted the early shrinkage of RPC. The dry shrinkage was reduced in the later stage, but the overall shrinkage rate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andard curing, and the swelling property of the sulfur fixing ash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large autogenous shrinkage of RPC.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A04B04(11zg410105)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11zs2116资助项目~~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英,侯文萍,王向东;差热分析在水泥水化研究中的应用[J];水泥;1997年05期
2 夏艳晴;严云;胡志华;;固硫灰免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施韬,叶青;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新型建筑材料;2003年05期
4 何峰;黄政宇;;活性粉末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参数的选择[J];新型建筑材料;2007年03期
5 高燕;吕淑珍;段新勇;贾会霞;吴从亮;;固硫灰对水泥性能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远;马保国;鄢佳佳;温小栋;;功能梯度盾构管片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研究[J];商品混凝土;2008年06期
2 杨淑敏;张伟;亚生卡日·尼亚孜;;差热分析在硅酸盐工业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赵海君;严云;胡志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水泥工程;2008年01期
4 梁英,程德铭,冯庆革,李浩璇;回转窑与立窑熟料混合配制水泥的水化特性研究[J];水泥;2001年02期
5 蔡安兰,严生,许仲梓,邓敏;高C_3S水泥系统的力学性能及干缩性能[J];水泥;2005年07期
6 施惠生;郭晓潞;黄小亚;;矿物外加剂及测试方法对硬化水泥浆体自收缩值的影响[J];水泥;2010年06期
7 徐秀香;代国忠;李卫平;;土层锚杆水泥浆液改性试验与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王克文;;大西客运专线活性粉末混凝土(RPC130)配制试验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1年S1期
9 高润东;赵顺波;李庆斌;陈记豪;;干湿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劣化机理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建亮;陈景;王军;黄义雄;李杰;;低水化温升自密实高强混凝土性能研究[J];施工技术;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纪宪坤;周永祥;;固硫灰渣用于土壤固化领域研究[A];2011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保国;王明远;鄢佳佳;温小栋;;功能梯度盾构管片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研究[A];2007'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志然;沈春晖;潘牧;袁润章;;石墨与高铝水泥基复合材料双极板的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4 吴秀文;张林涛;马鸿文;袁柯;;由粉煤灰合成铝硅介孔分子筛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志然;沈春晖;潘牧;袁润章;;石墨与高铝水泥基复合材料双极板的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谈云志;喻波;郑爱;付伟;张华;万智;;石灰稳定红黏土强度的长期碳化效应[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朋改非;康义荣;;高温对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A];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8 宣金琦;赵立群;陈宁;;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对预拌抹灰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姗姗;配置钢筋或GFRP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立闻;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动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卢忠远;微纳粉体对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高英力;超细粉煤灰高性能公路路面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及抗裂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田倩;低水胶比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水泥基材料的收缩及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蔡安兰;高性能水泥干缩的测试方法及机理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7 沈春晖;水泥/导电填料模压复合材料双极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春雷;基于水分转化模型的淤泥固化机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彭波;蒸养制度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守德;碳纤维硫铝酸盐水泥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机敏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城;磨细固硫渣作为大流动性混凝土掺合料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同乐;活性粉末混凝土损伤后的耐久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额吉乐;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及开裂抑制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刘小平;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爆裂行为及高温作用后渗透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晓亮;C_3S电热辅助微波法制备及其水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史邓明;高强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的性能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苏雷;纤维素醚改性水泥浆体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金勇刚;石灰石粉—粉煤灰—水泥胶凝材料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吕海涛;利用抛光砖废料制备建筑吸声板材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春常;混凝土碳化及氯含量对钢筋锈蚀速率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中友;;利用石英尾砂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8年03期
2 张燕;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结构工程应用及发展空间[J];山东建材;2004年01期
3 覃维祖;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J];石油工程建设;2002年03期
4 黄利东,邢锋,邓良鹏,黄沛洪;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谢友均;马昆林;刘运华;龙广成;石明霞;;蒸养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3期
6 陈毅卓,阎贵平,安明U,
本文编号:1917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1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