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屋盖隔震设计与地震反应分析
本文选题:大跨空间结构 + 桁架 ; 参考:《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S1期
【摘要】:隔震技术在高层结构中发展较为成熟,在发达国家的地震高烈度区有较好的应用。隔震技术在大跨空间结构中已有所应用,但相关的研究及应用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地区的一类典型的钢结构大跨屋盖为对象进行隔震设计与分析。为减小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本文为桁架屋盖设计了隔震方案,通过地震作用时程分析研究了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表明,隔震设计能显著减小钢结构屋面的地震作用。合理的隔震方案不仅可以降低混凝土柱自身及屋盖与柱连接节点的设计难度,而且能降低平米用钢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Abstract]: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is more mature in high-rise structures, and has a better application in the high-intensity seismic area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ol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long span space structure, but the relativ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re relatively few.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typical steel structure with long span roof in the area with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 7 degrees or 0.15g a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espons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under earthquake, the seismic isolation scheme is designed for the truss roof, and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isolated structure is studied by seis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isolated structure and non-isolated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on of steel roof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isolation design. The reasonable isolation scheme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design difficulty of the concrete column itself and the connection joint between roof and column, but also reduce the steel content of square meters, which has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作者单位】: 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北拓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分类号】:TU352.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冬平;张志强;李爱群;刘康安;;大跨屋盖隔震结构弹塑性分析[J];建筑结构;2012年S1期
2 徐忠根,周福霖;我国首栋橡胶垫隔震住宅楼动力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忠根,周福霖;多层钢结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2 徐忠根,周福霖;底部二层框架上部多塔楼底隔震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3 李小军;蔡涛;;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4 王成;隔震结构应用设计与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8期
5 李娟;王社良;;层间隔震结构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年07期
6 徐忠根,胡敏茵,周福霖;房屋建筑中间层隔震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4年05期
7 白举科;陈龙珠;赵荣欣;;中间层减震结构地震影响实例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3期
8 白举科;陈龙珠;;复合地基褥垫层上结构水平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2期
9 梁芳慧;陈路;任立飞;;具有叠层橡胶基础隔震系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动力响应[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年09期
10 殷伟希;李云华;;近场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影响[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魏正昆;王成;;夹层橡胶垫隔震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2 白举科;陈龙珠;赵荣欣;;叠层橡胶支座位置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白举科;陈龙珠;赵荣欣;;叠层橡胶支座位置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唐廷;陈灿寿;王明洋;;地下爆炸地震波对地面结构的安全影响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紫东;考虑支座相关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建强;基础隔震结构多维及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3 霍林生;偏心结构利用调液阻尼器减震控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李向真;非规则房屋结构隔震体系的计算方法与动力性能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叶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LRB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文波;配电楼—电气设备系统的地震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方明星;基于等价输入干扰补偿的建筑结构抗震主动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8 徐明贵;平扭耦联LRB隔震体系静动力特性的研究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9 林治丹;考虑几何非线性的串联隔震体系随机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曲春绪;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的建筑结构H∞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邦照;基础隔震结构的性能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黄小健;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姚国伟;复合地基褥垫层减震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4 张田田;基础隔震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郭小东;设有夹层橡胶支座的底框隔震结构的分析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6 吴丽波;地铁车辆段大平台结构—上部住宅减震系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7 陈尚鸿;基础隔震结构在竖向荷载下的内力分析及伴生自由振动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龚洪兵;基础隔震与悬挂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付德宗;基础隔震偏心建筑的扭转效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张志公;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基础隔震性能分析与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杜东升;王曙光;刘伟庆;孙臻;;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设计方法及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徐庆阳;李爱群;张志强;王昌兴;;某大跨网架结构屋盖隔震整体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6期
3 刘伟庆,董军,王曙光,周有根,尹士公,蓝宗建;宿迁市文体综合馆基础隔震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2期
4 刘伟庆,王曙光,林勇;宿迁市人防指挥大楼隔震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02期
5 陈学伟;韩小雷;林生逸;吴培烽;何伟球;;中洲中心二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1期
6 徐忠根,周福霖;我国首栋橡胶垫隔震住宅楼动力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1期
7 樊剑,唐家祥;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8 朱玉华,吕西林;组合基础隔震系统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9 林旭川;陆新征;缪志伟;叶列平;郁银泉;申林;;基于分层壳单元的RC核心筒结构有限元分析和工程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斌;;多层建筑隔震设计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3期
2 杨波;;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工程大学城段Ⅱ4区结构隔震设计[J];科技资讯;2010年08期
3 魏雁滨;袁波;;太原市某综合住宅楼建筑隔震设计[J];山西建筑;2012年11期
4 张仙英;;隔震设计的技术分析[J];福建建材;2012年08期
5 王涛;;刍议建筑项目结构中的隔震设计[J];门窗;2012年11期
6 L·RJones;王倩梅;;桥梁消能隔震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1988年01期
7 郝丽华;;8度地区医院的隔震设计[J];山西建筑;2013年31期
8 孙建刚,王振,袁朝庆;储罐隔震设计简化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9 苏春生,赵亚敏,曾德民,苏幼坡;砌体结构隔震设计方法及应用[J];建筑科学;2002年06期
10 王曙光;杜东升;刘伟庆;;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红培;张卫兵;;隔震设计在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2 远方;王成;刁可;;隔震设计应用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3 马玉虎;朱炳寅;刘巍;;北京某工程隔震设计与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欧谨;刘伟庆;;某住宅楼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5 褚青青;孙柏锋;;高层隔震设计在高烈度地区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嵇蔚冰;李晨钟;唐海毅;戴凤萍;;某综合楼工程隔震设计[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7 游冰;黄吉奇;鲁文超;黄恒;胡明;;马尼拉四层老人院基础隔震设计[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成;麻建锁;;底框砖房隔震设计实例浅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崔冰 特约记者 杨峥;“隔震设计”首次应用于中石油站场建设[N];石油管道报;2012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曾佑蕊;从“楼坚强”解析隔震设计[N];中华建筑报;2013年
3 记者 杨方武 通讯员 崔冰 杨峥;中缅管道站场建设应用隔震设计[N];中国石油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红培;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及重建隔震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2 岳远真;某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方案比选及参数分析[D];广州大学;2014年
3 李婕;中、日、美三国抗震设计反应谱及隔震设计方法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4 蔡涛;大空间密肋结构隔震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付建;框架结构基础隔震设计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程卫山;地震动输入的优选与常规岛主厂房基础隔震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2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