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稳定计算的强度折减法与超载系数法
本文选题:破坏模式 + 强度折减法 ; 参考:《中国煤炭》2014年S1期
【摘要】:为了对比边坡稳定性有限元计算中强度折减法与超载系数法的不同,建立了典型边坡模型,岩土本构按理想塑性的Drucker-Prager准则确定,边坡失稳准则按计算收敛性确定。选用等效塑性应变作为塑性状态的表征量。将强度参数除以一个数,使边坡在重力作用下达到临界破坏状态,这个数是折减系数法的稳定系数,此时边坡的破坏模式是弧形滑动。将重力乘以一个常数,使边坡在改变后的重力作用下达到临界破坏状态,这个数是超载系数法的稳定系数,此时边坡的破坏模式是坡面崩落。这两种稳定系数计算各自成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进行稳定性比较;两种稳定系数计算的临界破坏状态的破坏模式可能不同。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nd the overload coefficient method in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of slope stability, a typical slope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geotechnical constitutive model is determined by the Drucker-Prager criterion of ideal plasticity, and the slope instability criter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omputational convergence. The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is used a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lastic state. By dividing the strength parameter by a number, the slope reaches the critical failure state under the action of gravity. This number is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redu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and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slope is arc sliding. By multiplying the gravity by a constant, the slope can reach the critical failure sta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d gravity. This number is the 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overload coefficient method. In this case, the slope failure mode is slope caving. The two kinds of stability coefficients can not b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failure modes of the critical failure states calculated by the two stability coefficients may be different.
【作者单位】: 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
【分类号】:TU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颖人;赵尚毅;邓楚键;刘明维;唐晓松;张黎明;;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发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12期
2 陈祖煜;建筑物抗滑稳定分析中“潘家铮最大最小原理”的证明[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王根龙;伍法权;李巨文;;折线型滑面边坡稳定系数计算的极限分析上限解[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萍;陈洪;;对强度折减法中折减系数的讨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唐芬;郑颖人;;边坡渐进破坏双折减系数法的机理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3 杨臻;郑颖人;张红;王谦源;宋雅坤;;岩质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与强度参数的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4 邱陈瑜;郑颖人;宋雅坤;;采用ANSYS软件讨论无衬砌黄土隧洞安全系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5 张红;郑颖人;杨臻;王谦源;;黄土隧洞安全系数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6 杨波;郑颖人;唐晓松;李安洪;;人工智能在双排全长式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7 唐晓松;郑颖人;段永胜;李安洪;;人工智能在埋入式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8 肖强;郑颖人;叶海林;;静力无衬砌黄土隧洞稳定性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9 唐秋元;赵尚毅;郑颖人;周峰;施毅;;岩质边坡锚杆设计计算方法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10 郑颖人;;隧洞破坏机理及设计计算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颖人;;岩土材料的破坏与极限分析方法的发展[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薛雷;孙强;秦四清;刘汉东;黄鑫;;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李明;梁力;刘冬霞;王伟;;珲春紫金矿尾矿坝安全稳定性计算[A];2010年第三届尾矿库安全运行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卫兵;郑颖人;雷文杰;;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三维有限元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明毅;郑惠峰;吴余生;陈胜宏;;乌江沙陀水电站厂房坝段深层抗滑稳定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颖人;赵尚毅;梁斌;宋雅坤;雷文杰;;抗滑桩设计新方法——有限元强度折减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7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唐晓松;;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8 胡登灿;;粘性土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比较[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强;刘耀儒;常强;冷旷代;周维垣;杨若琼;;结构变形稳定与控制理论及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10 王先军;常晓林;周伟;;应用变形分析研究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小红;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槽衬砌结构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5 陈宾;郴州地区残坡积土工程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及控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柴红保;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徐兴华;公路边坡信息综合管理与安全评判决策[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国华;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临界层间距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克建;济南燕翅山山体变形机理及治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荣闯;基坑开挖的数值模拟及变形预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赵文建;百色膨胀土堑坡开挖的演化规律及柔性支护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杨;尾矿坝抗滑稳定可靠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欧阳君;土石坝结构稳定的静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小乐;四川木里金矿边坡稳定性仿真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唐亮;类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功;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洞群稳定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周彪;应用FLAC3D研究分析尾矿堆积坝渗流稳定性[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尚毅,郑颖人,唐树名;路堑边坡施工顺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2 宋雅坤;郑颖人;赵尚毅;雷文杰;;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三维边坡中的应用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3 蔡美峰;朱青山;乔兰;李长洪;王金安;谭文辉;;大顶铁矿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4 孙海燕;丁咚;;薄板样条函数及复杂曲面的数学表示[J];测绘工程;2006年02期
5 唐晓松;郑颖人;邬爱清;林成功;;应用PLAXIS有限元程序进行渗流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4期
6 谢谟文;寻找边坡三维最危险滑动面的简单蒙特卡洛方法[J];地质学报;2004年04期
7 栾茂田,武亚军,年廷凯;强度折减有限元法中边坡失稳的塑性区判据及其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8 朱本珍;孔剑华;朱大勇;闻年喜;;对滑坡剩余推力计算方法的改进[J];工程勘察;2005年05期
9 郑颖人,赵尚毅,张鲁渝;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10期
10 郑颖人,孔亮;广义塑性力学及其运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郑颖人;胡文清;王敬林;;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及其在隧道与地下洞室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颖人;赵尚毅;;滑(边)坡支挡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冠超;;边坡求解的强度折减法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2期
2 张肆红;路晓光;;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06期
3 来国英;付永刚;王建新;;强度折减法在高边坡支护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杨光华;钟志辉;张玉成;李德吉;;用局部强度折减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5 薛雷;孙强;秦四清;刘汉东;黄鑫;;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潘岳;李爱武;;对“基于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重叠顶板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及应用”的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7 赵延林;;“对‘基于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重叠顶板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及应用’的讨论”的答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李宗伟;尹大娟;;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邹济韬;李云安;;双强度折减法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年06期
10 康增柱;韩云山;董彦莉;赵一萌;;边坡主要因素对强度折减法计算精度的影响[J];江苏建筑;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吴舒界;;变模量强度折减法及其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汉东;薛雷;李维朝;;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薛雷;孙强;秦四清;刘汉东;黄鑫;;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马天辉;唐春安;李术才;王汉鹏;梁正召;;八字岭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强度折减法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健;高永涛;吴顺川;谢玉玲;胡杰;;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改进强度折减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变模量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何润洲;;再议极限平衡与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对比[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程晔;赵明华;曹文贵;;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的强度折减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孔不凡;阮怀宁;;边坡稳定的离散元强度折减法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李林科;张爱军;侯春娇;;基于强度折减法与极限平衡法的加筋高挡墙边坡稳定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杭;基于线性与非线性破坏准则的边坡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陈卫兵;考虑岩土材料流变特性的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有成;强度折减法在斜坡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2 钟志辉;边坡分析的局部强度折减法及其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袁灿;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浅变质岩风化层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肖武;基于强度折减法和容重增加法的边坡稳定分析及工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王成龙;强度折减法边坡稳定分析失稳判据研究及龙潭港岸坡稳定性计算[D];河海大学;2007年
6 王永刚;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北京地区土钉支护边坡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翁敬良;基于改进广义Hoek-Brown准则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强度折减法[D];湖南大学;2010年
8 陈晨;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吴昊;植被根系护坡力学效应分析途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30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3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