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高碱含量水泥净浆的显微结构特征及碳化速率

发布时间:2018-05-25 22:20

  本文选题:硬化水泥净浆 + 碳化 ; 参考:《硅酸盐学报》2014年08期


【摘要】:将硬化后的水泥净浆分别浸泡在NaOH饱和溶液和水中,干燥后测定孔结构参数和碳化速率,评价孔结构特征相近时高碱含量对水泥净浆碳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灰比为0.3、0.4及0.5时,硬化水泥净浆孔结构特征相近时,碱含量越高,碳化速率越慢;NaOH溶液浸泡后的水泥净浆,孔结构和密实度均与同条件水中浸泡过的水泥净浆相近,水泥净浆内尚未出现氢氧化钠碳化后可能出现的碳酸钠晶体,未对水泥石孔结构产生影响。碳化由表向里进行过程中,水泥净浆的碳化区易出现微裂缝并延伸到试件内部,致使水泥净浆的各部位碳化深度不均匀,说明使用酚酞溶液的呈色反应评价水泥混凝土的碳化程度时应结合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X射线衍射技术。明确了碳化不仅可以降低混凝土的pH值,而且由于碳化区易于出现裂缝使钢筋表面暴露于空气中,增加了钢筋腐蚀的概率。
[Abstract]:The hardened cement paste was soaked in NaOH saturated solution and water,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carbonation rate were measured after drying, and the effect of high alkali content on the carbonation rate of cement paste was evaluated when the pore structure was simil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alkali content, the slower the carbonation rate of cement paste after soaking in NaOH solution when the ratio of water to cement is 0.3o 0.4 and 0.5, and the pore structure of hardened cement paste is similar. The pore structure and compactness are similar to the cement paste soaking in the same condition, and the sodium carbonate crystal after carbonation of sodium hydroxide has not appeared in the cement paste, which has no effect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c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arbonation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inside, the carbonation zone of cement paste is prone to appear micro-cracks and extend to the inside of the specimen, which results in uneven carbonation depth in different parts of cement pas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lor reaction of phenolphthalein solu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X-ray diffraction to evaluate the carbonation degree of cement concrete. It is clear that carbonation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pH value of concrete, but also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orrosion of steel bar due to the cracks in carbonization zone and the exposure of steel bar surface to air.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189,51278255) 宁波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013C51006)资助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祝龙,梁乃兴;丁苯类聚合物乳液对水泥水化硬化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1999年01期

2 王复生,关瑞芳,秦晓娟,吴波,王英姿;新拌水泥浆体流变性能及流变模型的探讨[J];硅酸盐通报;2004年06期

3 朱宝林,黄新,马保国,朱洪波;低水灰比大流动度水泥净浆流变参数的测试方法[J];混凝土;2005年06期

4 孙明清;赵开锐;王小英;李卓球;洪敏;;水泥净浆梁通电时的变形效应[J];硅酸盐学报;2006年02期

5 肖佳;邓德华;元强;潘武略;陈烽;;硅灰对水泥净浆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改善作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费治华;乔艳静;田倩;;减水剂品种对水泥浆体的收缩性能研究[J];化学建材;2008年01期

7 费治华;崔东霞;姚海婷;;不同种类减水剂对水泥浆体干缩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1年02期

8 姜哲;刘建忠;刘加平;;低水胶比下矿物掺合料对净浆流动性与流变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1年05期

9 赵俊梅;;硅酸盐水泥及掺UEA-H高性能膨胀剂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9期

10 苏秀文;郑喜财;;水泥凝结时间的准确测定[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庆元;;水泥净浆流动度试验方法的探讨和应用[A];预制混凝土木桩学术论文集[C];2004年

2 戴银所;陆春华;许仲梓;;掺粉煤灰水泥净浆吸波性能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管学茂;张海波;勾密峰;;表面改性对橡胶水泥石性能影响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复生;张小涛;;水泥净浆流变性能的测定方法及流变特性的探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张国防;王培铭;张永明;;纤维素醚改性水泥浆体物理性能的研究[A];首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殷慧;董必钦;丁铸;邢锋;;水泥胶凝体系水化进程研究[A];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康明;朱洪波;王培铭;;矿渣粉与粉煤灰对水泥收缩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汤海荣;程振兴;周黎明;左国民;齐丽红;孔令策;;沙林在水泥环境中的催化降解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左彦峰;王栋民;熊卫锋;扈士凯;李俏;龙俊余;范德科;;聚羧酸系超塑化剂对水泥颗粒表面电位的影响[A];2007年全国混凝土外加剂新技术、新产品(转让)交流会会议交流资料[C];2007年

10 罗云峰;林东;李伟中;郭林;李寿冬;;补平用水泥净浆强度对基体强度检测结果的影响[A];南方七省(区)硅酸盐学会第25届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林宗寿;影响水泥净浆结粒的因素有哪些?[N];中国建材报;2011年

2 薛庆 郭延辉 郭京育 赵霄龙;后张预应力孔道灌浆专用外加剂及其工程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6年

3 王建樊;纤维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与前景(之一)[N];中国建材报;2007年

4 张明良;可再分散乳胶粉——瓷砖粘结系统的解决方案[N];中国建设报;2004年

5 江西萍乡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吴方贵 邓茂萍;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方法[N];中国建材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榆;混凝土断裂及阻裂理论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黄凤远;天然高分子基混凝土减水剂合成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冯竟竟;水泥基材料高温微细观劣化与损伤过程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4 沈春华;水泥基材料水分传输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罗忠涛;水泥基钙—硅铝质复合材料水化机理及协同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赞群;混凝土硫酸盐侵蚀基本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马骁;基于无机聚合物水泥的新型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苏捷;混凝土受压与受拉性能的尺寸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王林;粘土矿物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俊华;水泥净浆组合圆环试验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沈,

本文编号:1934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34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4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