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现浇板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01 22:37

  本文选题: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 + 现浇板 ; 参考:《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以现浇板对空间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了空间框架结构的水平低周反复抗震试验.对框架结构的破坏情况、滞回曲线,以及现浇板纵向钢筋应变、梁端弯矩和现浇板受拉有效翼缘宽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现浇板参与工作,框架无法形成"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现浇板框架结构的耗能能力较好;现浇板纵筋应变随层间侧移角的增大而增大,表明板参与框架结构受力的程度逐步增强;现浇板的参与使得框架梁端弯矩提高.最后利用拉压杆模型对现浇板受拉有效翼缘宽度进行推导,所得公式与实际情况符合良好,能够有效反映现浇板参与结构抗震工作的情况,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使用.
[Abstract]:Taking the effect of cast-in-place slab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patial frame structure a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the horizontal low-cycle repeated seismic test of spatial fram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The failure of frame structure, hysteretic curve,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strain of cast-in-place slab, beam bending moment and effective flange width of cast-in-place slab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can not be formed because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cast-in-place slab,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cast-in-place slab frame structure is better, and the strain of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of cast-in-situ slab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ateral angle between lay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slab in the stress of frame structure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moment at the end of frame beam increase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ast-in-place slab. Finally, the effective flange width of the cast-in-place slab is deduced by using the tension-compression bar model, and the formula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the cast-in-place slab participating in the seismic work of the structure, and can be us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3A07-04)
【分类号】:TU375.4;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士举;蒋利学;张伟平;顾祥林;;现浇混凝土框架梁端截面有效翼缘宽度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9年02期

2 蒋永生,陈忠范,周绪平,鲁宗悫;整浇梁板的框架节点抗震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吉荣;何世龙;;现浇板钢筋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2 杨红;吴晶晶;王志军;;模型化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2期

3 王洪涛;谢礼立;;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有限元模型及并行计算效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4 石宏彬;孙景江;;计算模型对框架结构梁柱内力影响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5 车轶;尤杰;;中欧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设计比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林挺伟;;钢纤维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扁梁柱板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1期

7 赖丽清;;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机制的实现与影响因素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2期

8 林挺伟;;板与次梁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扁梁柱板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J];福建建设科技;2010年04期

9 蔡龙;杜宏彪;金仁和;;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强柱弱梁”的对比和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2期

10 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志利;隋杰英;公衍文;;整浇楼板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后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2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3 翟长海;李爽;孙扬;谢礼立;;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影响[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小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地震破坏机理的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韦锋;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性态的识别[D];重庆大学;2005年

3 王素裹;强震作用下现浇RC楼板对框架结构破坏形态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4 马千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6 阎红霞;楼板和填充墙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陶清林;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丽园;现浇RC楼板对框架梁抗弯刚度和受弯承载力影响的分析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晓鹏;现浇楼板对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言付;考虑楼板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4 杨志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影响因素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扬;楼板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庆梅;高层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何娟;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盼;异形柱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内力调整系数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左胜军;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强梁弱柱”现象的震害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10 曾斌;结构概念设计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蒋永生;卫龙武;陆建忠;鲁宗悫;;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梁端人工塑性铰新方案的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2 傅学怡;;汶川、台湾建筑震害启示——改进规范的几点建议[J];建筑结构;2008年07期

3 肖从真;;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与思考[J];建筑结构;2008年07期

4 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4期

5 叶列平;曲哲;陆新征;冯鹏;;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4期

6 蒋永生,陈忠范,,周绪平,鲁宗悫;整浇梁板的框架节点抗震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胜难;某框架结构现浇板裂缝成因分析[J];安徽建筑;2003年01期

2 蒋虹;程扬;;浅议现浇板的构造要求[J];山西建筑;2006年02期

3 朱萍;;浅谈现浇板裂缝补强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6年24期

4 杨业梅;方金生;;现浇板裂缝的防治[J];科技资讯;2006年32期

5 陈芳;;住宅建筑现浇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科技信息;2006年07期

6 杨雪峰;;现浇板裂缝原因分析及预防[J];山西建筑;2009年29期

7 赵瑞平,孔维明,孟广印,樊剑侠,赵炜;温度作用下现浇板开裂的原因分析[J];土工基础;2002年04期

8 孟胜国;浅议卫生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3年03期

9 张宏标;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与防治[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年01期

10 王峰,曹满政;混凝土现浇板裂缝控制技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军;杨磊;;屋面现浇板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贾强;王子卿;李士彬;;砖混结构混凝土现浇板收缩裂缝的数值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贾永明;边玉龙;;浅谈现浇板上负筋保护层厚度的质量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9卷)[C];2008年

4 马忠诚;涂劲;吴振声;;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效翼缘宽度[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5 马爱民;许小新;李向战;;屋面现浇板无粘结预应力筋施工技术[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6 张相孝;王小权;;浅议混凝土现浇板、砖砌女儿墙微裂缝[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7卷)[C];2007年

7 刘赛峰;;某结构工程在高温干燥季节施工的技术措施[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8 崔庆怡;陈社生;;关于混凝土现浇板早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A];第十一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9 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2008年

10 蒋利学;;现浇楼板对主框架梁的影响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金城建筑有限公司 崔延江;竹胶板在住宅楼现浇板支模中的应用[N];山西科技报;2003年

2 李国栋 雍军;现浇顶板裂缝的防治办法[N];伊犁日报(汉);2005年

3 蔡瑞平;三维现浇板防裂技术实践[N];建筑时报;2006年

4 唐福林;住宅现浇板裂疑产生的原因与防治[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5 谢仁明 陈卫东 翁永江 杨军;试论现浇板受力钢筋保护层控制块[N];建筑时报;2004年

6 汪胜 雍仕禄;现浇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N];伊犁日报(汉);2008年

7 曹巍巍 毛炬凯 张建初;如何防治多层住宅现浇楼板裂缝[N];中国建设报;2004年

8 枝思;如何判断建筑质量的优劣[N];中华建筑报;2006年

9 袁s

本文编号:1965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65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