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构研究
本文选题:长汀 + 客家民居 ; 参考:《华侨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社会快速变革及全球文化密切交流为我们带来便利快捷的生活,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生活方式。城市不能停歇的扩张、仓促的更新脚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不断产生,,这些迫切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根植于大地的传统民居。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吸取中原文化,在长期与自然界磨合实践中产生的顺应自然,忠实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及客家历史的物质载体。其中所包含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及文化价值是千百年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这些冲击,客家民居的保护更新多呈现出混乱及建设无序的状态,急需吸收其建造经验,研究总结其建构过程,总结提取本质,进而对振兴地域社会经济文化,保护地域特征,延续地域文脉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的视角,在研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考察与访谈。基于建构理论认为建造由地点、类型、建构三者持续交汇作用产生了最终的形式,从以下两大部分对长汀古城客家民居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三四五章分别叙述了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造三要素的内涵及其意义。首先,从客观角度对长汀古城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传统文化思想、宗族社会特点、伦理道德及审美观念进行了梳理;再次,归纳了闽西客家府第式民居的类型,总结其民居平面建筑形制、外部造型及空间元素构成特色等;最后,去除表象,直达内里,运用建构的视角着重对长汀古城客家民居材料、结构与构造方式等要素进行细致剖析,并对其细部节点,各种装饰特色,情感与审美的植入进行研究探讨。 第二部分,总述三要素(地点、类型、建构)之间逻辑关系具体是如何产生及相互影响,并对其最终产生的长汀客家民居形式进行细致描述与研究,再对由这些成分因子组成的古城进行了格局及特色分析。最后,思考三要素的现代提取,回归正本,正视“形式只是结果”的理论,呼吁建造的逻辑才是地域建筑再创作的源泉。
[Abstract]:Rapid social change and close cultural exchang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rought us a convenient and fast life, as well as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life. Cities can not stop expanding, hasty renewal steps, new materials, new structures, new technologies continue to produce, these urgent opportunities and severe challenges are constantly impacting the traditional houses rooted in the earth. Hakka resid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residence. It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Hakka people absorbing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dapting to nature and reflecting local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and Hakka history. The technical value, the artistic value and the cultural value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accumula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e face of these impacts,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akka dwellings often presents a chaotic and disordered state of construction. It is urgent to absorb it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study and sum up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sum up the essence of its extrac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egion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tec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inuation of regional context play an important and positive role. In this paper, Changt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of location, type and construction has produced the final for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akka residence in Changting ancient city from the following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Hakka residence construction in Changting ancient city are described respectively. First of all,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andform features,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s, clan social characteristics, ethics and aesthetic concepts of Changting ancient city are combed. This paper sums up the types of Hakka Fudi style folk houses in the west of Fujian, sums up the flat architectural form, exterior modeling and space element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olk houses, and finally, removes the appearance, goes directly to the interior, and focuses on the materials of the Hakka houses in the ancient city of Chang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The structure and mode of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detailed node, various decorative features, emotion and aesthetic implantation are studied and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log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elements (location, type, construct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 form of Changting Hakka dwelling is described and studied in detail. Then, the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ity composed of these factors are analyzed. Finally, thinking about the modern extraction of the three elements,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facing up to the theory that "form is only the result", and calling on the logic of construction is the source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re-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24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瑛;;传统客家民居的特色解读及其现代价值[J];农业考古;2010年01期
2 陆元鼎;;客家民居研究概况与建议[J];国际学术动态;2001年03期
3 董静;;再访客家民居 长汀沈家大院[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1年07期
4 肖复兴;;客家活化石——客家民居小探[J];群言;2011年08期
5 黎岩;;深圳龙岗区客家民居保护规划获公众广泛赞誉[J];城市规划通讯;1999年18期
6 叶荣;曲水楼[J];古建园林技术;2002年03期
7 李婷婷;以梅州客家民居为例谈建筑三要素拓扑论[J];山西建筑;2005年20期
8 伊曼璐;;民居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记客家民居钟家大瓦房测绘调研[J];价值工程;2011年07期
9 陈睿;;赣南客家民居探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4期
10 隋春花;;客家民居的旅游价值及其体验旅游项目设计[J];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深圳市龙岗客家民居保护规划[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李兴发;;客家民居的生态意识[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吴庆洲;;客家民居意象之生命美学智慧[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4 黄丽珠;;广东传统客家民居与现代民居的文化意识[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5 梁锦梅;;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6 冯秀珍;;易学哲学与客家围龙屋[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探求龙岗村镇住宅新模式[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彭水清;佟庆;;基于深圳地域文化的客家民居保护利用[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胡斌;陈蔚;熊海龙;;四川洛带客家传统聚落建筑与文化研究[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10 何郑莹;裘行洁;徐建刚;;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保护规划初探[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金钟 实习记者 蒋琳琳;西平镇打造“客家民居”[N];绵阳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小清 通讯员 王芸;筹资百万建客家民居[N];韶关日报;2010年
3 陈震云 李婷婷;客家屋:千年不倒的文化载体[N];广东建设报;2005年
4 刘晓迎;客家民居建筑特色新考[N];三明日报;2010年
5 李美娟;信丰发现 明末客家民居遗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6 王彬权;王寨华;信丰发掘明代 客家民居遗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7 通讯员 徐长青、严振洪 记者 王绍雄;赣南发现明代客家民居遗址[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彬权、王寨华;信丰发掘明代客家民居遗址[N];江西日报;2002年
9 记者 甘超强 特约通讯员 曾海生;和平林寨古村初妆示人[N];南方日报;2011年
10 王仰华邋陈发胜;明确定位 做好规划 保护名城 拓展新区[N];闽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惠花;典型区域土壤侵蚀的地理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桅;发展的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木永跃;民族文化遗产管理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刘强;长汀生态恢复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毕安平;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慧;汶川地震灾区历史文化名城灾后价值分析与保护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何依;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傅玉兰;博物馆群运作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文婷;长汀古城客家民居建构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2 唐琳;梅州客家民居历史建筑的再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静;四川客家民居建筑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燕凌;赣南、闽西、粤东北客家建筑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5 田非;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田野;榆林古城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谭祺;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张庆;黄河影响下的商丘古城空间格局探微[D];郑州大学;2010年
9 陈小凡;潮州古城发展演变及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费广实;聊城古城保护模式及更新策略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8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96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