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结相互作用对框架结构倒塌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框架结构 + 土结相互作用 ; 参考:《工程力学》2014年03期
【摘要】:在结构的强震倒塌研究中,结构底部土体的变形会影响上部结构的非线性性能和倒塌机制。该文以一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利用纤维梁模型模拟梁、柱的非线性反应,并根据ATC-40的土体弹簧模型分别考虑软弱土、中软土、中硬土的影响。分析表明,考虑土结相互作用后,结构顶点位移变大,由此产生的结构侧移会加大结构的整体二阶效应,同时结构的变形明显集中于首层,对结构反应不利;从结构的破坏形态来看,不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结构的破坏始于首层柱底,而考虑土结相互作用后,首层柱顶首先屈服破坏,在上部结构塑性性能未充分发挥前,结构底层发生倒塌破坏,结构的抗倒塌能力降低。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strong earthquake collapse, the deformation of soil at the bottom of the structure will affect the nonlinear performance and collapse mechanism of the superstructure. Taking a 10-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beams and columns i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fiber beam model, and the effects of soft soil, medium soft soil and medium hard soil are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the soil spring model of ATC-40.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of soil junction,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vertex becomes larger, the resulting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will increase the overall second-order effect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is obviously concentrated on the first floor, which is unfavorable to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According to the failure pattern of the structure, the soil junction interaction is not considered, and the structure failure begins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column, but after the soil junction interaction is considered, the top of the first layer produces the failure first, and before the plastic property of the superstructure is not fully developed, The collapse failure occurs at the bottom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anti-collapse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is reduc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山东建筑大学土木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8184,51222804)
【分类号】:TU375.4;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陆新征;林旭川;叶列平;李易;唐代远;;地震下高层建筑连续倒塌数值模型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11期
2 陆新征;缪志伟;江见鲸;叶列平;;静力和动力荷载作用下混凝土高层结构的倒塌模拟[J];山西地震;2006年02期
3 孙柏涛;张桂欣;;汶川8.0级地震中各类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统计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志伟;陆新征;王载;黄盛楠;叶列平;;某钢框架偏心核心筒弹塑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2 陆新征;张炎圣;江见鲸;;基于纤维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破坏模拟[J];爆破;2007年02期
3 陆新征;叶列平;江见鲸;张炎圣;;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大型高架桥梁破坏模拟[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3期
4 陆新征;施炜;张万开;叶列平;马玉虎;;三维地震动输入对IDA倒塌易损性分析的影响[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6期
5 杜永峰;唐能;;串联隔震结构震损倒塌动态模型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1期
6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7 刘祥庆;刘晶波;;基于纤维模型的拱形断面地铁车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J];工程力学;2008年10期
8 张正威;宋二祥;陈肇元;;核爆冲击波作用下高层建筑倾覆机理分析[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9 刘晶波;刘祥庆;薛颖亮;;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的Pushover方法适用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1期
10 聂建国;王宇航;;基于ABAQUS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纤维梁模型的开发及应用[J];工程力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亚勇;高孟潭;叶列平;陆新征;钱稼茹;;基于大震和特大震下倒塌率目标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方案[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3 姚震宇;陆新征;叶列平;缪志伟;;高强配筋框-剪结构的抗震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晶波;刘祥庆;李彬;;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静力弹塑性方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晶波;李彬;刘祥庆;;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Pushover方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姚震宇;陆新征;叶列平;缪志伟;;高强配筋框-剪结构的抗震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晶波;刘祥庆;李彬;;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静力弹塑性方法[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晶波;李彬;刘祥庆;;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Pushover方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陆新征;张炎圣;江见鲸;;考虑行波效应大型高架桥梁地震破坏的仿真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杜永峰;唐能;;近断层地震下串联隔震结构分析及倒塌仿真[A];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仕香;混凝土结构落层倒塌碰撞的试验研究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丰彪;面向对象的界面元方法及其与有限元的时域耦合分析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3 李易;RC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左琼;基于冗余度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评估[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张华英;平移建筑隔震体系分析与性能化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陶慕轩;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楼板空间组合效应[D];清华大学;2012年
7 宋贞霞;考虑河谷场地效应的拱坝—地基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8 肖成安;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文明;考虑应变率效应的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宇航;曲线梁桥钢管混凝土桥墩的扭转效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能;近断层多维地震激励下串联隔震结构倒塌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明君;混凝土板柱结构的落层倒塌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凤鑫;基于构件损伤因子的高层框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李艳;空间钢框架连续倒塌动力响应仿真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5 于志江;秦皇岛新一代雷达站抗倒塌措施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宋亮亮;拱桥三维建模及倒塌模拟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7 丁玉欣;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8 张鸣;CS板式结构体系整体性及倒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管桦;某大型升船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10 黄振兴;钢框架抗连续倒塌的等效荷载放大系数及易损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贾金河,于亚伦;应用有限元和DDA模拟框架结构建筑物拆除爆破[J];爆破;2001年01期
2 宣纲,顾祥林,吕西林;强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过程的数值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6期
3 孙柏涛;闫培雷;胡春峰;张明宇;;汶川8.0级大地震极重灾区映秀镇不同建筑结构震害概述及原因简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4 周健,屈俊童,贾敏才;混凝土框架倒塌全过程的颗粒流数值模拟[J];地震研究;2005年03期
5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汪训流;缪志伟;;混凝土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模型、方法及算例[J];工程力学;2006年S2期
6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往复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7年12期
7 陆新征;李易;叶列平;马一飞;梁益;;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8 秦东,范立础;钢筋混凝土结构倒塌全过程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9 陆新征,江见鲸;世界贸易中心飞机撞击后倒塌过程的仿真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梦甫;框架-剪力墙结构自由振动的模态综合解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2 汤昶,杨伟军;框架结构基于抗震可靠性的损失估计与优化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 杨永江;一梯两户多层异形柱框架结构住宅[J];住宅科技;1997年02期
4 张永胜;姬慧;;爆炸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安全优化设计[J];兵工安全技术;1998年03期
5 廖河山;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简化分析方法[J];建筑结构;1999年06期
6 苏原;住宅建筑框架结构中的几个问题[J];住宅科技;2000年10期
7 吴应雄;框架结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的分析与控制[J];福建建筑;2001年01期
8 邵长栋,李卫红;框架结构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建筑技术开发;2001年07期
9 于春雷;框架结构节点核心区施工要点[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S1期
10 朱光钧;;多层住宅建筑设计与结构形式的选择——砖混结构与框架结构在多层住宅中应用的综合分析与比较[J];电器工厂设计;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冯强;林峰;;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葛轶强;张其林;;半刚架模型在抗震分析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建国;;框架结构爆破倒塌的有限元动态模拟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杨智广;费鸿禄;张立国;郭宝义;;不同结构建筑在同一场地的爆破拆除[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5 吕超兵;刘茂龙;吴超;张季超;;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6 白代春;范幸义;;基于RC框架结构的优化程序设计[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何金胜;王社良;;楼板面外刚度对框架结构抗震分析的影响[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赵艳林;韦树英;;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塑性极限分析的有限线半解析法[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9 韩淼;李守静;刘健兵;;设防水准对典型框架结构土建工程造价的影响[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10 张晓波;叶献国;;汶川地震出现的“强梁弱柱”现象探讨[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洪光;沈阳最高框架结构拐角楼成功爆破[N];中煤地质报;2007年
2 记者 朱波;5层大楼5天“搬家”57米[N];长江日报;2008年
3 同济大学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邱玉东 同济大学上海同设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季万江 上海华东建设发展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赵德良;海尔斯蜂巢轻质墙体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N];中华建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吴小敏;购房留意抗震级别[N];韶关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孙崇政;我市多层建筑结构或可改变[N];汉中日报;2008年
6 甄书秀;房子如何防震备受关注[N];中国质量报;2008年
7 造造 编辑;鲁班软件实战练兵场(43)[N];建筑时报;2007年
8 李武英;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N];建筑时报;2008年
9 ;泡沫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N];现代物流报;2008年
10 记者 商海军;黑河中学易地建设稳步推进[N];黑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义;地震激励下在役RC框架结构力学行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2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石宏彬;框架结构填充墙影响及强梁弱柱成因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5 王斌;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构件及其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晓峰;框架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陶清林;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多尺度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颜昌武;岩质边坡地基与上部结构及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9 刘传卿;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黄雅捷;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性能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萍;混凝土结构基于静力弹塑性方法的研究和应用[D];新疆大学;2005年
2 王春波;摩擦耗能支撑框架结构减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3 王赫;受压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龚洪兵;基础隔震与悬挂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孙扬;楼板对R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莲花;地震区异型柱框架结构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刘春良;桁架和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杜志强;基于性能的RC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杨迪雄;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的控震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10 贾飞宇;框架结构基础隔震层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本文编号:2006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0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