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锚支护体系竖向土拱效应分析与桩后土压力计算
本文选题:基坑 + 桩锚支护 ; 参考:《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针对桩锚支护桩后竖向土拱效应,利用土拱力学平衡条件分析了土拱的形成机理、几何特性与其对土体应力分布的影响。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监测得到不同阶段下土体的应力场分布,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和经典理论计算值的比较,验证竖向土拱的存在。基于竖向土拱效应,采用斜土层单元法,推导了桩后土体应力分布表达式,并与经典理论计算值和模型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体自重应力曲线在2层锚杆间发生衰减,桩侧土压力在锚杆支点处出现相对峰值,锚杆上部形成了竖向土拱,对土体应力重分布影响显著。采用考虑竖向土拱效应的斜土层单元法得到的土压力分布规律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2条曲线同深度处桩侧土压力最大差值不超过15%,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土压力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soil arch effect of pile and anchor supporting pil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soil stress distribution of soil arch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oil arch mechanics equilibrium condition. The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of soil in different stages was obtained by indoor model test, and the existence of vertical soil arch was verified by comparing with field monitoring data and classical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vertical soil arch effect,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expression of the soil behind the pile is derived by using the inclined soil layer element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ed values of classical theory and model tes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gravity stress curve attenuates between the two layers of anchors, the relative peak value of soil pressure on the pile side appears at the anchor fulcrum, and the vertical soil arch is form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anchor rod,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ress redistribution of the soil. The soil pressure distribution law obtained by using the inclined soil layer element method with consideration of vertical soil arch effec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test. The maximum difference value of soil pressure on pile side is not more than 15 at the same depth of two curv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oil pressure calculated by this method is not more than 15. The force has high accuracy.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4140)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2217650)
【分类号】:TU4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平;秦四清;张勇;邹登亮;;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主动区土压力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2 章瑞文;徐日庆;郭印;;考虑挡土墙墙体平移的墙后分层填土主动土压力分布[J];水利学报;2008年02期
3 吕庆;孙红月;尚岳全;;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发育规律[J];水利学报;2010年04期
4 赵恒惠;挡土墙后粘性填土的土压力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1期
5 周健;张刚;曾庆有;;主动侧向受荷桩模型试验与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6 陈锦剑;吴琼;王建华;夏小和;;开挖卸荷条件下单桩承载力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7 向先超;张华;蒋国盛;涂鹏飞;;基于颗粒流的抗滑桩土拱效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蒋良潍;黄润秋;蒋忠信;;黏性土桩间土拱效应计算与桩间距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03期
9 李成芳;叶晓明;李有文;;考虑土拱效应预应力锚拉桩土压力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6期
10 刘忠玉,马德遂,何盛东;层状填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存宝;李元鑫;戴玉双;朱哲明;;车辆荷载和静荷载对路肩式挡墙影响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2 赵振华;薛晓辉;周亦涛;郭亚宇;;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现场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3 吴昌将;张子新;;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群桩土拱效应的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4 耿建勋;耿永常;张克绪;;水平土拱效应在护壁桩设计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5 梁文文;王成;;抗滑桩的桩间土拱效应问题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6 孙强;赵俊平;王媛媛;胡秀宏;;基于摩擦学原理的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7 姚代禄;挡土墙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8 张翼;闵乔;;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分布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2期
9 秦艳婷;王士杰;杜光乾;朱常志;;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间距的确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胡晓军;王建国;;弹性抗滑桩锚固段内力计算的反力荷载法[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强;张晓科;李厚恩;;考虑水压效应的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2 李元海;彭辉;靖洪文;;数字照相量测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柯才桐;陈奕柏;高洪波;谢洪波;;条形荷载下黏性土主动土压力计算[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4 朱朝辉;;建立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间距计算公式的尝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强小俊;桩承地基路堤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史海莹;双排桩支护结构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4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张磊;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俊飞;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刁钰;超深开挖对坑底抗压桩竖向承载力及沉降特性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陈洋;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与实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9 周佳媚;隧道洞门结构土压力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胡晓军;边坡加固工程支挡结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志凯;挡土墙后地震主动土压力的拟动力学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3 魏业清;利用抗滑桩进行滑坡支护的设计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明瑞;门型抗滑桩支护滑坡时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杨辉;预应力管桩水平承载特性分析及接桩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6 王战宏;深基坑支护中土压力计算及数值模拟[D];海南大学;2011年
7 张搏;潘集寨滑坡稳定性与治理方案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郑贝贝;考虑挡墙位移及有限土体影响的土压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徐升;滑坡与桩锚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毛晓光;双排式—小直径钻孔抗滑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与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晓明;柱板结构挡土墙板上的土压力计算方法[J];地下空间;1999年02期
2 刘晓平;何海胜;;柔性挡土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3 阮波,冷伍明,李亮;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王元战,黄长虹;关于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问题[J];港工技术;2003年02期
5 贾海莉,王成华,李江洪;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与护壁桩的桩间距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6 樊向阳,莫群欢,张继红,夏群,陈波;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7 魏琅;高层建筑深基坑边坡支护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8 王元战,王海龙,张文忠;挡土墙土压力分布[J];中国港湾建设;2000年04期
9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陈立新,王士川;抗滑桩的弹塑性理论分析[J];工业建筑;199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页开;挡土墙上土压力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新文;;桩后土拱与桩间土拱联合作用探讨[J];四川建筑;2006年06期
2 张军发;刘永安;;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01期
3 张军发;刘永安;;抗滑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02期
4 杨令强;孙春阳;杨克坤;;抗滑桩与土相互作用分析与优化设计[J];岩土工程界;2008年07期
5 郭院成;郭呈祥;叶永峰;;基于水平土拱效应的排桩支护结构合理桩间距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6 覃正刚;;考虑土拱效应的桩参数取值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12期
7 鲁长亮,黄生文,朱树彬;桩承土工加筋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及其优化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5期
8 陈娟;吴西臣;;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确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3期
9 应宏伟;蒋波;谢康和;;考虑土拱效应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分布[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10 王玉平;;全埋式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登亮;孙强;李厚恩;史哲;;基坑工程中土拱效应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卢坤林;胡成;杨扬;;同时考虑位移影响和土拱效应的土压力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东;周顺华;王炳龙;;粘土拱效应离心模型试验[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张建勋;陈福全;简洪钰;;被动桩中土拱效应问题的数值分析[A];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加瑞;朱伟;钟小春;;砂土拱效应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童广勤;苏爱军;冯明权;;基于土拱效应的桩板式挡土墙的挡土板结构设计[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7 张云军;宰金珉;王旭东;;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桩土拱效应探讨[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8 加瑞;朱伟;钟小春;;砂土拱效应的挡板下落试验及机理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邹新军;杨眉;;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土拱效应分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10 琚晓冬;冯文娟;朱金明;;桩后土拱作用范围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2届机械学院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芳;预应力锚拉桩三维土拱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蒋波;挡土结构土拱效应及土压力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刘静;基于桩土共同作用下的抗滑桩的计算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长冬;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5 杨明;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抗滑加固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杨宇;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7 章瑞文;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吴明;深基坑工程若干土力学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彭述权;砂土挡墙破坏机理宏细观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高登;扩建垃圾填埋场中间衬垫变形与稳定性状及其工程控制措施[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胜涛;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2 高翔;考虑土拱效应的桃园至巴中高速公路K103~920~K104+300段边坡桩板墙设计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樊友全;悬臂桩土拱效应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江罗成;基于土拱效应的双排抗滑桩内力与位移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范付松;堆积层滑坡抗滑桩土拱效应数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6 王树州;抗滑桩支护滑坡中土拱效应机理及临界桩间距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龚小钧;点锚设计中的三维塌落拱原理及其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8 张军;抗滑桩支挡结构土拱效应及工程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林;基坑坑角土拱效应分析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侯键;基于土拱效应的挡土墙土压力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39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3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