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刚度退化和滞回耗能的圆钢管混凝土柱损伤模型
本文选题:损伤模型 + 钢管混凝土 ; 参考:《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05期
【摘要】:由于现有的钢管混凝土柱损伤模型中存在损伤计算不收敛、缺乏对构件不同性能水平量化分析等问题,本文结合64个圆钢管混凝土试件,以试件钢管破坏现象、承载力变化和侧移等指标,建立了钢管混凝土柱试件损坏程度、破坏现象与损伤指数对应关系,并提出基于刚度退化与滞回耗能指标的S-E双参数损伤模型(S与E分别为stiffness和energy的缩写),最后通过低周反复试验试件、低周疲劳试验试件以及一榀框架结构试验试件验证了S—E损伤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损伤模型计算曲线与试件实际损伤曲线吻合良好,能合理评估构件不同阶段的损坏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地震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的损伤评估提供参考。
[Abstract]:Because the existing damage model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is not convergent in damage calculation and lack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members, this paper combines 64 concrete filled circular steel tube specimens to analyze the failure phenomenon of steel tube. The damage degree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lure phenomenon and damage index are established. The S-E two-parameter damage model based on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index (S and E is abbreviated to stiffness and energy respectively) is proposed. The rationality of S-E damage model was verified by low cycle fatigue test and a frame structur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on curve of damag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damage curve of the specimen, and it can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damage degree of members at different stage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n damage assessment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earthquake action.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University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0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2012010010074) 市属高校“羊城学者”(12A001D)科研项目 省科技计划(2013B020200016)科研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分类号】:TU39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松;;高性能钢管混凝土柱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湛,甄永辉;钢管高强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性能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3 张春梅,阴毅,周云;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4 韩林海,姜绍飞,曹宇清,袁彦声,阎善章;大轴压比情况下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J];钢结构;1999年04期
5 ;侧向循环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柱的性能[J];钢结构;2012年08期
6 邱法维,杨卫东,欧进萍;钢管混凝土柱滞回耗能和累积损伤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7 于海祥,武建华,张国彬;一种新型的混凝土结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伊新富,方鸿强;钢管高强混凝土压弯构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4年02期
9 杜修力;欧进萍;;建筑结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J];世界地震工程;1991年03期
10 吴轶;杨春;郑俊光;张春梅;周云;;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国伟;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郭蓉;加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杜喜凯;往复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柱性能试验及理论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蓉;王铁成;赵少伟;王晓伟;;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地震损伤模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欧进萍,邱法维;耗能-隔震柔性底层钢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组合框架的实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02期
3 尚作庆;黄承逵;常旭;徐士_";;钢管自应力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4 刘良林;王全凤;沈章春;;基于损伤的累积滞回耗能与延性系数[J];地震;2008年04期
5 李刚,程耿东;钢筋混凝土框架发生局部破坏后抗震可靠度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陈守煜;牛云格;王子茹;;基于可变模糊集的钢混结构地震损伤评估原理与方法[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7 于清;陶忠;吴颖星;;钢管高性能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10期
8 李磊;郑山锁;王斌;邓国专;王维;;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的循环退化效应[J];工程力学;2010年08期
9 郑山锁;侯丕吉;张宏仁;王斌;于飞;国贤发;;SRHSHPC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10 廖彦波;聂建国;杨进;;双圆夹层钢管混凝土在钻井隔水导管中的应用[J];钢结构;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维维;郭耀杰;王小波;;钢管混凝土柱-梁节点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巨型框架隔震悬挂结构动力响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朱昌宏;带约束拉杆方形和矩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短柱承载力与延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左志亮;带约束拉杆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受压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国伟;钢管混凝土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杨伟;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性能设计及整体抗震能力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江枣;竖向组合构件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李磊;混合结构的数值建模理论及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品乐;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葛金刚;强震作用下单层网壳结构倒塌机理及抗倒塌措施[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亚伟;钢杆件轴向荷载作用下低周塑性双重破坏机制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赵金锋;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张洁;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弯刚度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梁禧;方钢管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康银庚;基于Pushover方法的混凝土梁式桥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俊霖;考虑填充墙作用的RC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分析[D];西华大学;2011年
7 王军;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隋海燕;圆钢管高强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9 阎宇;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方钢管混凝土柱损伤模型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邹挺;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二维与三维地震损伤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卓,段小雨;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及特点[J];重庆建筑;2005年01期
2 江近仁,孙景江;砖结构的地震破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1期
3 欧进萍,牛荻涛,王光远;多层非线性抗震钢结构的模糊动力可靠性分析与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4期
4 刘伯权,白绍良,徐云中,黄宗明;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4期
5 余勇,吕西林;方钢管混凝土柱的三维非线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6 韩林海,陶忠,闫维波;圆钢管混凝土构件弯矩-曲率滞回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7 韩林海,陶忠;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延性系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8 韩林海,陶忠,阎维波;圆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荷载-位移滞回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9 李斌,薛刚,张园;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10 王来,王铁成,陈倩;低周反复荷载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宝坪;;深圳赛格广场地下室全逆作法施工技术简介[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威;钢管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工作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2 尧国皇;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复杂受力状态下的工作机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3 郭蓉;加固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向在兴;仅按重力荷载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能力及加固方法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游经团;矩形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3 贲庆国;钢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累积损伤分析及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秋景;;对局部应变法疲劳寿命估算中若干损伤模型的评价[J];轻型汽车技术;1998年04期
2 胡英国;卢文波;陈明;严鹏;周创兵;;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比选与改进[J];岩土力学;2012年11期
3 张国彬,龚云平,于海祥,武建华;基于两次POA的整体损伤模型[J];重庆建筑;2005年08期
4 何明,符晓陵,,徐道远;混凝土的损伤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5 林有智;傅高升;李雷;陈剑虹;;钛合金非线性疲劳损伤工程模型研究[J];船舶力学;2013年11期
6 陈文玲,李宁;含非贯通裂隙岩体介质的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7 郭进;王君杰;黄勇;;Park-Ang损伤模型在弯矩-转角层面的三维拓展[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4期
8 李子青;二维混凝土正交各向异性损伤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1998年03期
9 齐娜;贺子奇;;混凝土受弯截面卸载损伤模型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29期
10 章伟韬;曹宇;梅翔;陈海容;范开;;小鼠紫外线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及T4N5给药实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阙海萍;刘少君;;大鼠脊髓原代神经元培养和损伤模型的建立[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2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拥军;周重建;施杞;;大鼠颈神经背根节压迫性损伤模型的设计与建立[A];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胡英国;卢文波;陈明;严鹏;周创兵;;岩石爆破损伤模型的比选与改进[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郭丽丽;王阶;陈雯;周婷婷;;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时间与损伤模型的合理评价[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沈忆文;赵子琴;陈忆九;阎祖康;顾云菊;吴文庆;廖燕萍;;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FBs)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陈琢;焦新福;叶望云;舒沪英;;血瘀证大鼠红细胞损伤模型的研制与运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张曦;陈幸华;司英健;刘耀;高蕾;高力;彭贤贵;王庆余;;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模型的建立[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郑黎燕;王国华;阙海萍;郁毅刚;马振莲;李欣;刘少君;;Nogo及其NgR受体在神经细胞及损伤模型中的表达[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唐占英;周泉;李晨光;王拥军;周重建;施杞;;大鼠颈神经背根节压迫性损伤模型的设计与建立[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锐;鞠躬;;还原论式大鼠脊髓急性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祁玉婷;急性高原缺氧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脑线粒体差异蛋白表达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2 张沛;基于GTN损伤模型的钢节点断裂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 刘文涛;考虑混合强化准则的GTN损伤模型[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侯丕吉;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柱地震损伤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1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5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