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破坏机理研究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复合地基 ; 参考:《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05期
【摘要】:为了研究垫层与刚性桩相互作用破坏机理,通过钢化玻璃模型箱进行了刚性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利用先进的数字照相量测技术处理桩顶垫层土体颗粒的变形场,对在加载过程中垫层土体颗粒的位移场进行全面观测与分析,并且开发二维离散元方法颗粒流程序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破坏机理进行了模拟,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土体的破坏模式,利用塑性平衡理论推导出垫层破坏时桩顶应力、桩间土应力及桩土应力比的求解公式,并将理论公式求解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桩顶应力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可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垫层破坏模式的建立对于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受力机理的揭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ushion and rigid pile, the model test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toughened glass model box, and the deformation field of soil particles on top of pile was treated by advanced digital photographic measurement technology. T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cushion soil particles during loading is observed and analyzed, and a two-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particle flow program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cushion layer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analysi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indoor model tests, and the failure mode of cushion soil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the pile top stress is deduced by using plastic equilibrium theory. 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soil stress and pile-soil stress ratio between pil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value of pile top stress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data,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engineering precis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ushion failure mode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revealing the stress mechanism of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长安大学理学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G07B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项目(2013CB036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0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HD2012JC044)
【分类号】: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池,朱浮声,王述红,董天文;复合地基的褥垫层设计[J];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池跃君,沈伟,宋二祥;垫层破坏模式的探讨及其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J];工业建筑;2001年11期
3 朱小军;赵学亮;龚维明;徐国平;;复合地基垫层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4 王年云;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的探讨[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周健;李魁星;郭建军;张姣;;分层介质中桩端刺入的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6 李元海,朱合华,上野胜利,望月秋利;基于图像相关分析的砂土模型试验变形场量测[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7 周龙翔,童华炜,王梦恕,张顶立;复合地基褥垫层的作用及其最小厚度的确定[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8 毛前,龚晓南;桩体复合地基柔性垫层的效用研究[J];岩土力学;1998年02期
9 亓乐;施建勇;曹权;;刚性桩复合地基垫层合理厚度确定方法[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10 亓乐;施建勇;侯仟;;复合地基桩体对垫层的刺入量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吉求;静力触探法估计浅基础的承载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2年02期
2 陈兵;复合地基中优化设计参数的方法[J];安徽建筑;2002年03期
3 谢志英;韩晓涛;崔小勇;;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性状有限元分析[J];安徽建筑;2007年05期
4 梁圣彬;;土压力的理论研究[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5 沈均;何思明;吴永;;滚石对垫层材料的冲击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6 郑东明,邓安福,吕镇江;CFG桩复合地墓褥垫层效用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1999年02期
7 王仕传;凌建明;;刚性挡土墙非线性主动土压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8 梁发云;李镜培;;刚性承台下垫层-桩-土相互作用的近似解析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9 马少坤;于劲;刘怡林;;填土路基和桥涵下无重土地基承载力的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0 张述涛;李镜培;李雨浓;;成层地基中静压桩挤土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小涛;王水林;党发宁;丁卫华;陈厚群;;基于图像测量的岩土破损信息的判读[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闫澍旺;董伟;刘润;尹汉军;樊之夏;;海上采油桩基固定平台动力沉桩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黄世雄;周健华;程知言;;复合地基中桩体刺入变形量的分析[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洪宝宁;丘雨均;蔡迈秋;黄明道;;特殊地质构造引起高速公路软基病害的分析与防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唐娴;;基于颗粒流程序的沥青混合料颗粒接触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6 郭玉明;梁莉;吴亚丽;;农业物料力学测试技术研究进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孙伟;沈家军;张弘怀;洪宝宁;何小元;;土体表面三维位移测试的新方法[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李元海;彭辉;靖洪文;;数字照相量测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肖世伟;陈则连;郭超;;CFG桩复合地基桩间距对路堤稳定影响离心模型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3分会场:软土路基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闫富有;时刚;;沉井下沉过程刃脚的极限土阻力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训海;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何永强;强湿陷性黄土地区挤密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申文明;埋地管涵—土相互作用及管涵结构横纵向受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潘天娓;浅海重力式平台结构静动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刘俊飞;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机理与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许国安;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损伤机理及破裂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孙建;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郭超;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变形协调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9 雷晓雨;CFG桩复合地基非等承载力设计[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李中国;基于结构—土相互作用的高填方锚索桩板墙设计理论的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燕;刚性桩复合地基褥垫层设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赵何;碎玉米秸秆卷压特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贾延财;浅海重力式平台负压箱桶形基础的地基稳定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方俊林;粉煤灰场地预制管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垠翔;夯实水泥土楔形桩及圆柱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对比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钟飞云;赣州市城市中心区岩土工程条件及桩基承载力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飞;上向水平分条分层废石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上官方;涵洞填土等沉面及其对涵洞土压力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闫超;刚性桩复合地基水平荷载下三维数值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张良;CFG桩复合地基在南阳地区的应用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池,朱浮声,王晓初;复合地基复合模量的理论修正[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王凤池,朱浮声,王述红,董天文;复合地基的褥垫层设计[J];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李进军,黄茂松,史三元,杜海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与褥垫层厚度关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3年04期
4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5 池跃君,宋二祥,金淮,高文新;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1年04期
6 池跃君,沈伟,宋二祥;垫层破坏模式的探讨及其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J];工业建筑;2001年11期
7 岂连生;低强度混凝土桩与振密砂石桩复合地基试验与应用[J];建筑结构;1999年08期
8 王年云;复合地基上褥垫层设计的理论分析[J];建筑结构;1999年12期
9 杨军,阎明礼,唐建中,吴春林;褥垫层在复合地基中的作用[J];建筑科学;1991年02期
10 芮嘉白,,金观昌,徐秉业;一种新的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及其应用[J];力学学报;199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炜;竖向荷载下基桩承载性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荣传;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砂土模型试验细观机构参数测量[D];同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炳蓉;黄菊华;;垫层在复合地基中作用的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许富华;;对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的剖析[J];山西建筑;2006年14期
3 郭院成;李明宇;李永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桩土应力比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潘海潮;谢义华;季志平;;振冲碎石桩在砂土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1期
5 崔春义;李军;栾茂田;孙占琦;;带垫层桩体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参数化数值分析[J];中国港湾建设;2009年06期
6 赵拓;杨昌民;王维玉;;爆破荷载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7期
7 程海涛;柳学花;;桩间土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计算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外公路;2010年04期
8 王晓琴;黄海彬;杨吉新;;排水—粉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理论和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9期
9 赵明华;刘敦平;张玲;;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工后沉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10期
10 施耀忠;刘江波;杨宇;;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水平加筋材料复合地基极限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炳蓉;黄菊华;;垫层在复合地基中作用的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刘瑞钾;张大鹏;崔双立;李志祥;刘丛;;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3 蒋军;朱向荣;潘秋元;;砂性地基中挤密砂石桩加固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设计[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陈龙珠;梁发云;黄大治;王国才;;长-短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5 阎群英;;压灌桩复合地基技术探讨[A];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科技论文集[C];2004年
6 谢定义;张爱军;;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计算机模拟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闫澍旺;崔n
本文编号:2053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5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