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地下工程智能连续优化方法的实现Ⅱ:大型地下厂房空间分布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6 13:35

  本文选题:地下工程 + 优化分析 ; 参考:《水利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基于修正的Rabotnov损伤理论,建立了适合于依托工程岩体的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利用白云质灰岩室内三轴蠕变试验结果对本构方程进行了参数识别;将该模型编入到ABAQUS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对变质灰岩室内三轴蠕变试验过程进行三维数值仿真,数值计算得到的流变时程曲线与试验曲线较为一致。将文章第Ⅰ部分实现的地下工程"智能连续"优化方法应用于四川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地下厂房合理空间分布优化中,建立考虑围岩体流变特性、地下厂房分步开挖及其支护体系的参数化模型,通过优化分析得到适合于工程建设的最优空间分布施工方案,并将优化方案与设计方案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modified Rabotnov damage theory, a nonlinear creep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rock mas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triaxial creep tests in dolomite chamber. The model is programmed into Abaqus subroutine for secondary development,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riaxial creep test process in the metamorphic limestone is carried out. The calculated rheological time history curv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curve. In this paper, the "intelligent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ealized in part I of the paper is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powerhouse of the Monkey Rock Hydropower Station in Dadu River,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ased on the parameterized model of step excavation and supporting system of underground powerhouse, the optim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 scheme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obtained through optimization analysis,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optimization scheme and design scheme are compare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optimization scheme is verified.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基金】: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9096,41102193,41372289)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
【分类号】:TU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雪平,刘宗德,杨昆,安江英,蒲泽林;基于时间硬化理论的蠕变损伤计算模型[J];机械强度;2004年01期

2 董福品,刘永林,朱伯芳,张国新;混凝土大坝加高设槽方案的优选及应力仿真分析[J];水利学报;2003年06期

3 杨校礼,高季章,刘之平;基于水流数值模拟的抽水蓄能三岔管肋宽比最优化分析[J];水利学报;2005年09期

4 王伟;夏才初;朱合华;范明星;;双线盾构越江隧道合理间距优化与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5 伍国军;陈卫忠;曹俊杰;谭贤君;;工程岩体非线性蠕变损伤力学模型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6 吕爱钟;地下洞室最优开挖形状的确定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03期

7 冯紫良;地下洞室形状设计优化的一个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8 杨万斌,薛玺成;地下洞室的间距和断面优化计算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9 江权;冯夏庭;周辉;;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群允许最小间距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3期

10 孙焕纯,张巨勇,严国梅,张积珠;弹性平面孔洞形状优化复变函数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宁;朱合华;杨向东;崔茂玉;刘学增;;高水压下隧洞合理断面形状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2 张雷;叶勇;姚海明;周松;;地下连拱结构形状优化的分层演化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3 原华;张庆贺;赵飞;;大直径平行隧道及联络通道施工时机的确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4 张晋毅;;中洞法开挖的地铁车站施工力学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5 李灵杰;弹性平面孔距、孔径及孔形的优化设计[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房倩;张顶立;李鹏飞;刘艳;;基于施工安全性的海底隧道断面优化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朱泽兵;张永兴;刘新荣;赵宝云;;特大断面车站隧道爆破开挖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王后裕,陈上明,言志信,凌天清;地下洞室断面和间距优化计算的分布密度法[J];工程力学;2004年03期

9 杨春山;吴增伟;张雅宁;;盾构施工盾尾注浆硬化过程数值分析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赵雍;;将军沟隧道支护结构断面形式优化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卫华;刘际国;杨家松;侯永和;;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洞西端岩溶发育特征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龚建伍;雷学文;;水工隧洞近接施工相互影响与方案优化分析[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李波;肖洪天;;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岩石力学反问题研究中的应用[A];全国岩土工程反分析学术研讨会暨黄岩石窟(锦绣黄岩)岩石力学问题讨论会文集[C];2006年

4 唐治;潘一山;李忠华;郑树栋;朱丽媛;;巷道围岩应力空间分布仿真分析[A];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3 赵宝云;岩石拉、压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地下大空间洞室施工控制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4 刘小军;浅变质碎裂围岩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在隧道洞口工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5 杨海霞;地下洞室全过程优化设计建模理论与分析方法[D];河海大学;2002年

6 胡夏嵩;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7 方建勤;地下工程开挖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王向东;混凝土损伤理论在水工结构仿真分析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9 米德才;浅埋大跨度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10 董明钢;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云辉;隧道群联络斜井方案确定与施工设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举;地下水封油库洞室群应力应变规律与设计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董书明;隧道最优断面形状的有限元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栋;深部围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傅强;工程软岩蠕变理论及其支护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6 马玉扩;城门洞型洞室围岩——支护系统稳定性数值仿真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7 钱淑香;地下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及CAD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8 姚裕春;高水平应力软岩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及支护对策[D];西安科技学院;2002年

9 王文权;大跨软岩地铁隧道施工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 马士伟;单线铁路隧道全环整体模筑衬砌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廷辉,尤旭东,李文勇;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地铁运营隧道的保护技术[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刘伟,靳晓光,陈少华;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的探讨[J];地下空间;2004年03期

3 黄润秋;许强;;突变理论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3年01期

4 金尧,孙训方,孙亚芳,邓勇,刘洪杰,屠勇;考虑加载历史影响的蠕变律[J];机械强度;2001年02期

5 李玲,李玉梁,陈嘉范,黄继汤;圆形截面三岔管内的流场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6 李益民,束国刚,梁昌乾;电站高温部件蠕变寿命预测方法现状[J];热力发电;1994年02期

7 戴波,吴旭;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群开挖施工[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03期

8 万里飘;;有压引水隧洞间岩体厚度的确定[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03期

9 薛玺成,孙湄,薛乾印;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非均质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反分析与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9年03期

10 陈卫忠,朱维申,李术才;节理岩体断裂损伤耦合的流变模型及其应用[J];水利学报;199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涛;肖明;刘钢;;改进变尺度法在地下工程位移反分析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2 张玉敏;朱付广;;地下厂房围岩块体稳定分析及支护优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3 李景龙;李术才;李树忱;;地下工程的风险分析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4 袁艳平;程宝义;朱培根;马喜斌;;ANSYS二次开发技术与浅埋工程传热模块开发[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年04期

5 魏永耀;成月佳;刘建;龚绪龙;;模糊聚类分析在地下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6 朱维申,王平;动态规划原理在洞室群施工力学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2年04期

7 赵红军;;地下厂房吊装及洞棚装饰工作平台的施工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2期

8 马德富,吕芳黎,张杰;地下工程堵漏防渗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1997年08期

9 毛国才;信息化施工技术在城市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2003年05期

10 华安增;地下工程周围岩体能量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轩辕啸雯;严金秀;;我国大陆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现状[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2 李术才;;岩石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3 冯夏庭;朱维申;;智能岩石力学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4 陈雯;邓建辉;周小文;;关键块体理论与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在锦屏一级地下厂房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康春生;黄有申;赵钢;郑云泽;刘立;;HCSA膨胀剂在沈阳长岛仙女湖大型地下工程中的应用[A];混凝土膨胀剂及其裂渗控制技术——第五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柳建国;;地基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展望[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吴静波;毛善庆;;灌浆技术在地下顶管工程中的应用[A];地面岩石工程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王建勇;方斌;;地下工程岩石力学及工程灾害控制[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范振中;;钢-混凝土组合梁优化分析及基于WINDOWS的CAD设计软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姚源道;刘忠义;;地下工程堵漏防水出现问题的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峰;地下工程用除湿空调机通过技术鉴定[N];中华建筑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魏瑶;张掖路改造11月底竣工[N];兰州日报;2006年

3 十二局集团二公司党委书记 何雪光;发育专项施工能力 推动企业科学发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4 杨峰;地下工程用除湿空调机通过技术鉴定[N];中华建筑报;2004年

5 本报综合;无锡:地下工程用地出台新办法[N];建筑时报;2008年

6 徐朝晖;宾虹路开发地下工程可行吗?[N];金华日报;2008年

7 黄克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N];中国文物报;2009年

8 晓丹;《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发布[N];中国建材报;2010年

9 记者 王元晖;全市拉网式排查在建地下工程[N];厦门日报;2008年

10 刘坚 刘杨堂;大市口地下工程年底前全部完工[N];镇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绍虎;地下工程并行优化反演分析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3 于洪丹;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4 姜谙男;大型洞室群开挖与加固方案反馈优化分析集成智能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5 谢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沉降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王志新;地下工程中土参与作用的结构承载力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绍峰;相邻结构连接阻尼器的减震控制优化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8 杨海霞;地下洞室全过程优化设计建模理论与分析方法[D];河海大学;2002年

9 朱训国;地下工程中注浆岩石锚杆锚固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华玲;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宁宁;岩石非定常参数流变数值计算程序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颜伟;岩石蠕变的FEM和PCA模拟算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3 胡发亭;土工格栅长期蠕变行为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4 张波;软土的蠕变—固结特性及软土地基固结有限元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5 夏钧;R410A条件下四通换向阀PTFE密封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焦春茂;岩体非定常流变模型的有限元计算及位移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瞿万波;边坡抗滑桩作用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8 闫军南;岩体的弹脆塑性损伤分析及锚杆支护数值模拟[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文军;燃气热泵系统优化与经济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孙爱花;大型节理岩体洞群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70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70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6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