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局部构造形式影响的焊接节点抗震性能分析
本文选题:钢结构焊接节点 + 局部构造形式 ; 参考:《工程力学》2014年10期
【摘要】:钢结构梁柱节点的局部构造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显著,该文研究已有焊接节点构造形式的优缺点,依据等强设计原则,提出新型的节点构造形式。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考虑构件局部屈曲,对节点施加初始缺陷,并依据已有的钢框架焊接节点试验验证所建立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新型节点与标准节点、加强型节点和削弱型节点在承载力、断裂性能、滞回性能、退化特性、破坏形态以及累积损伤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新型构造形式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型节点在不改变节点刚度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塑性铰外移,且节点破坏形态与断裂性能滞回性能稳定,在断裂性能与累积损伤方面表现良好。
[Abstract]:The local structure of Liang Zhu joints of steel structure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welded joints are studied, and a new type of joint structure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 strength design.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ANSYS, which considers the local buckling of the members and imposes initial defects on the joints. 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established finite element model are verified by the tests of welded joints of steel fram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between the new joint and the standard joint, the strengthened joint and the weakened joint in the aspects of bearing capacity, fracture performance, hysteretic property,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 failure form and cumulative damage.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new structural joints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joint can realize plastic hinge displacement without chang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joint, and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joint failure and fracture performance is stable, and the joint has good performance in fracture performance and cumulative damag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J08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218,5110837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06120110003) 陕西省科研项目(2012K12-03-01,2010JK633,2011KTCQ03-05)
【分类号】:TU3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庆山;李波;杨娜;;梁腹板开圆孔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9期
2 石永久;王萌;王元清;;钢框架不同构造形式焊接节点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3 叶列平;陆新征;马千里;程光煜;宋世研;缪志伟;潘鹏;;屈服后刚度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成清;赵世春;;基于IDA的网壳结构动力失稳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李波;杨庆山;;梁腹板开圆孔节点的分析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陆新征;叶列平;;基于IDA分析的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1期
4 李波;杨庆山;茹继平;杨娜;;梁腹板开圆孔的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1期
5 曲哲;叶列平;;计算结构非线性地震峰值响应的等价线性化模型[J];工程力学;2011年10期
6 贾连光;孙宏达;王春刚;;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年07期
7 张绍武;王昊焱;冯莹;孙长征;;既有结构增设早屈型抗侧力分支体系的性能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年04期
8 石永久;王萌;王元清;;不同焊接节点构造形式钢框架整体抗震性能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11期
9 贾连光;李庆文;刘永方;;蜂窝梁抗剪性能分析与计算[J];工程力学;2012年S2期
10 邢国华;付国;刘伯权;;钢绞线(丝)网-聚合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贾连光;李庆文;刘永方;;蜂窝梁抗剪性能分析与计算[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2 郝建兵;吴刚;吴智深;;基于震后残余位移的结构可修复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薛强;考虑二阶效应的钢框架抗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萌;强烈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的损伤退化行为[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路遥;钢框架梁柱改进型刚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2 孙宏达;蜂窝式梁—柱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陈辉明;底层架空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隽华;主要构件腹板开孔后强度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周卉;无内隔板矩形钢管柱式框架节点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6 杨保证;基于椭球面强度模型的方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梁节点断裂分析及试验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7 吴国栋;钢框架改进型节点受力性能及断裂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8 罗熠;考虑地震动谱形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9 刁莉莉;翼缘开孔削弱型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昊焱;既有结构增设早屈型抗侧力分支体系的性能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叶列平;Asad U Q;马千里;陆新征;;高强钢筋对框架结构抗震破坏机制和性能控制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1期
2 经杰,叶列平,钱稼茹;基于能量概念的剪切型多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03年03期
3 叶列平;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04年06期
4 石永久,李兆凡,陈宏,王元清;高层钢框架新型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03期
5 邓椿森;施刚;张勇;石永久;王元清;;高强度钢材压弯构件循环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S1期
6 赵永峰;童根树;;修正Clough滞回模型下的地震力调整系数[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7 杨庆山;梁腹板开圆孔的钢框架抗震节点[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秀丽;多层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邵永新;李君英;李一兵;;水动态异常与局部构造的关系[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玮;双箱钢梁桥局部构造对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91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91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