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应变软化本构关系的岩-土接触元直剪试验数值模拟
本文选题:应变软化 + 接触 ; 参考:《岩土力学》2014年S2期
【摘要】:关于含应变软化本构关系的岩-土接触面特性的研究手段较为有限,基于FLAC可实现具有应变软化接触的本构数值分析。利用该模型对接触面直剪试验进行模拟,并对接触单元剪切强度参数演化与剪切应力-位移关系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模拟结果再现了接触面的渐进性破坏过程及内部剪应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了摩擦角的增减变化主控剪切应力-位移关系曲线的形式特征。
[Abstract]:The method of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oil interface with strain softening constitutive relation is limited. Based on FLAC, the constitutive analysis with strain softening contact can be realized. The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irect shear test of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ar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contact element are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appear the progressiv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variation of internal shear stres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friction angl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urve of shear stress-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中建股份科技研发课题(No.CSCEC-2011-Z-35)
【分类号】:TU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任光明,聂德新,左三胜;滑带土结构强度再生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年03期
2 胡黎明;马杰;张丙印;;直剪试验中接触面渐进破坏的数值模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年06期
3 王恭先,刘进举;顺层滑坡薄层滑带的抗剪强度特征与指标的试验和选择[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年06期
4 漆泰岳,陆士良,高波;FLAC锚杆单元模型的修正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3期
5 王水林;王威;吴振君;;岩土材料峰值后区强度参数演化与应力-应变曲线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6 蒋明镜,沈珠江;结构性粘土剪切带的微观分析(英文)[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增辉;李晓昭;赵晓豹;肖琳;武伟;;隧道围岩温度场分布的数值分析及预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许德;邵龙潭;;理想弹塑性锚杆拉拔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3 姚涛;邵龙潭;;三轴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在黄土力学特性研究中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杨天勇;余先华;;金沙江大陆底滑坡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2期
5 陈国兴;刘雪珠;;循环荷载下南京片状细砂的动应力—应变关系[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6 侯世伟;路德春;杜修力;;土体剪切带的模拟与机理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7 刘茂;赵其华;;滑带土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综述[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8 邓茂林;许强;蔡国军;胡泽铭;刘汉香;;重庆武隆鸡尾山岩质滑坡软弱带微观特征[J];工程勘察;2012年04期
9 蔡裕恩;;论岩土参数测试中物探技术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8年14期
10 姜淑花;张嘉翔;;云南昭待高速公路玄武岩古滑坡滑动面力学参数分析[J];中外公路;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静涛;王常明;周波;;辽西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蒋明镜;沈珠江;严丽雪;;人工制备结构性粘土性质研究[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蒋明镜;沈珠江;;土体应变局部化(剪切带)的研究现状[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李胜军;朱芳清;阎达;;预应力锚杆加固海河堤岸的承载力分析[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彭立才;蒋明镜;朱合华;林奕禧;黄良机;;珠海地区软土微观结构类型及定量分析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群义;红层路堑边坡稳定性与防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罗强;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与锚固设计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金柱;软黏土地基大应变流变固结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谢晔;碎裂岩体工程特性的等效研究及工程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助贫;三轴试验土样变形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张信贵;城市区域水土作用分析与土的结构强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7 丁利;软土结构性与砂墙地基因结理论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3年
8 张超杰;结构性软土一维弹粘塑性固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张彬;深基坑水土压力共同作用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张东明;岩石变形局部化及失稳破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桑伟锋;真空预压加固吹填土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健;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系统的成样方法对细砂静三轴试验结果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许德;预应力锚杆加固基坑的稳定与变形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宇翔;交河故城崖体锚杆加固数值模拟与设计参数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羊群芳;基于湿陷、震陷、液化灾害的黄土微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刚;矿山开采引起的地应力变动过程及矿柱回收时可能发生的力学失稳模式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强菲;黄土的完全软化强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李明波;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左岸坝肩岩体渗透结构模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容地;砂砾石与结构物接触面的静力特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芳枝;强风化泥质软岩的工程特性及其本构模型参数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义祥;工程粘性土微观结构的定量评价[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1年02期
2 张咸恭;聂德新;韩文峰;;围压效应与软弱夹层泥化的可能性分析[J];地质论评;1990年02期
3 黄茂松;贾苍琴;钱建固;;岩土材料应变局部化的有限元分析方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4期
4 郝海金,赵军,冯军,赵俊,漆泰岳;预应力加长锚杆的应用[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年Z1期
5 沈新普,,岑章志,徐秉业;弹脆塑性软化本构理论的特点及其数值计算[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6 赵启林,牛海清,卓家寿;应变软化材料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7 郑宏,葛修润,李焯芬;脆塑性岩体的分析原理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1期
8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9 沈珠江;岩土破损力学:理想脆弹塑性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10 张嘎,张建民;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单调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水林;吴振君;李春光;汤华;;应变软化模拟与圆形隧道衬砌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06期
2 王水林;郑宏;刘泉声;郭明伟;葛修润;;应变软化岩体分析原理及其应用[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3 赵启林,王景全,孙宝俊;考虑材料应变软化的弹塑性有限元解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05期
4 刘杰民;;二元扰动有限元法和应变软化材料的数值模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5 张强;王水林;葛修润;;圆形巷道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6 李兆霞;一个综合模糊裂纹和损伤的混凝土应变软化本构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7 姜谙男;;深部开挖围岩非均匀破裂应变软化数值模拟[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8 张淳源;应变软化混凝土内蕴时间非弹性本构关系(英文)[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03期
9 张帆;盛谦;朱泽奇;张勇慧;;三峡花岗岩峰后力学特性及应变软化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10 殷有泉,张宏;模拟地震的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8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启林;吴天寿;卓家寿;;考虑材料软化特性的结构分叉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2 黄磊;卢义玉;夏彬伟;贾亚杰;黄飞;;深埋软弱岩层钻孔围岩应变软化弹塑性分析[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3 张崇厚;刘西拉;;多轴受压状态下混凝土的宏观裂缝与应变软化行为[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4 郭瑞平;李广信;阪上最一;;土应变软化性状的弹塑性模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徐嘉谟;;等距性断裂形成条件和机理的研究[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朱焕春;李浩;O'Conner C;;脆性岩体的高应力破坏与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立宁;基于应变软化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机理及局部破坏范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符新军;饱和粉土质砂应变软化特性的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李正立;考虑损伤及应变软化特性的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968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9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