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柔截面构件屈曲铰及钢框架破坏机构分析
本文选题:钢框架 + 薄柔截面构件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对H形薄柔截面构件组成的钢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性能及变形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H形薄柔截面钢构件的破坏机制、承载能力、变形及耗能能力等特性进行总结,表明薄柔截面构件延性虽弱,在抗震设计中仍可以被用于耗散能量。针对薄柔截面构件的承载和变形特性,阐述屈曲铰的特征和实现条件。通过引入屈曲铰,对薄柔截面构件钢框架的非线性发展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弱延性"构件组成的超静定框架可以实现非线性变形发展条件下的内力重分布,并使框架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延性。基于结构的最终破坏机构模型,对薄柔构件利用屈曲铰模型,采用极限状态分析法预测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并通过2个框架试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Abstract]:The ultimate bearing performance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a steel frame structure composed of H - shaped thin flexible cross - section members are studied . Firstly , the failure mechanism , bearing capacity , deform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bility of H - shaped thin flexible cross - section steel members are summarized ,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s of the buckling hinge are discuss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er - static frame composed of the " weak - ductile " member can realize the internal force redistrib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nlinear deformation development . Based on the structure - based ultimate failure mechanism model ,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rame structure is predicted by using the limit state analysis method ,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two frame tests .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038008)
【分类号】:TU3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以一;吴香香;程欣;;薄柔构件钢框架的承载性能特点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2 徐勇;陈以一;程欣;童乐为;林贤根;;轻型门式刚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0期
3 陈以一,周锋,陈城;宽肢薄腹H形截面钢柱的滞回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4 陈以一;马越;赵静;童乐为;;薄柔高频焊接H钢柱的实验和抗震承载力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开强;李国强;孙飞飞;方明霁;;多弹簧型钢梁柱单元若干问题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2 陈以一;吴香香;程欣;;薄柔构件钢框架的承载性能特点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3 王明贵;;谈《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的特点[J];工程质量;2010年11期
4 陈炯;姚忠;;钢结构单层厂房横向刚架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及其分析和建议[J];钢结构;2008年02期
5 陈炯;路志浩;;论地震作用和钢框架板件宽厚比限值的对应关系(下)——截面等级及宽厚比限值的界定[J];钢结构;2008年06期
6 陈炯;;对抗震钢框架板件宽厚比限值与相应的地震作用设计取值的细化和完善[J];钢结构;2008年12期
7 张爱林;徐敏;于劲;刘显旺;;十字形钢异形截面压弯构件的滞回性能研究[J];钢结构;2009年02期
8 贾连光,许峰,张绍武,郑永会,尹晓东;轻型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5年10期
9 于劲;张爱林;刘会军;徐敏;;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的抗震性能和板件宽厚比限值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3期
10 徐勇;林贤根;童乐为;程欣;;轻型门式刚架静力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爱林;于劲;;强震下十字形截面钢异形柱稳定性能和抗震设计对策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明贵;;《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简介[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爱林;李健;于劲;;钢异形柱框架结构时程响应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劲;钢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涛;端板连接弯矩—转角关系及半刚性钢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彭雄;冷弯薄壁C型构件屈曲滞回机理与简化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王振山;单层单跨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梁柱节点与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5 许峰;利用柱腹板屈曲后强度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付波;板件延性系数和面向抗震设计的钢截面分类[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逊彬;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梁的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邓椿森;高强度钢材压弯构件滞回性能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燕佳;门式刚架结构整体拟静力性能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士奇;冷成型薄壁钢构件拉压滞回性能数值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陆曦;冷成型薄壁C型钢压弯构件滞回性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6 周喜;圆钢管柱滞回性能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李华;钢筋混凝土局部约束热轧H型钢柱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8 邵方方;单层网壳结构中圆钢管的滞回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聂桂波;网壳结构构件空间滞回性能试验与精细化本构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开飞;单层网壳结构中圆钢管滞回性能的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以一;吴香香;程欣;;薄柔构件钢框架的承载性能特点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S2期
2 张跃峰;低层居住建筑中的轻钢龙骨体系[J];钢结构;2001年02期
3 刘歌青,石永久,王元清,陈宏,张勇;纯框架体系在多层轻钢住宅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12期
4 王元清,石永久,陈宏,张勇,李少甫;现代轻钢结构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01期
5 陈以一,周锋,陈城;宽肢薄腹H形截面钢柱的滞回性能[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4期
6 陈以一;马越;赵静;童乐为;;薄柔高频焊接H钢柱的实验和抗震承载力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期
7 陈以一;吴香香;田海;童乐为;;空间足尺薄柔构件钢框架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香香;多层薄柔钢框架的抗震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海清,朱召泉;二阶效应对钢框架结构分析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尹志刚,周瑞忠;综合考虑节点半刚性、材料非线性与二阶效应的钢框架计算[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陈志华,王小盾,李树海;钢结构住宅的构造及技术经济分析[J];钢结构;2004年03期
4 赵金城,沈祖炎;考虑塑性区扩展的钢框架二阶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5 赵金城,沈祖炎,沈为平;钢框架结构抗火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97年02期
6 徐满华;考虑P-△效应的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近似计算[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年05期
7 陈玉欣;张志国;;钢框架梁柱连接分类系统[J];山西建筑;2005年22期
8 周锐;杨易涛;;量子粒子群算法在钢框架优化设计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09年05期
9 霍志刚;徐志山;;浅述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J];科技风;2009年07期
10 何林;刘坚;彭水淋;何明基;皮海平;;钢结构高等分析综述与实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以一;吴香香;程欣;;薄柔构件钢框架的承载性能特点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8年
2 何林;;钢结构高等分析综述与实用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蔡益燕;;浅谈高层钢框架的抗震设计[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克穷;;节点板域厚度对钢框架静动力反应的影响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四)——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徐爱红;陈宏;;高层钢框架栓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完海鹰;方勇;;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7 尚洁娟;;钢框架体系梁柱刚性节点抗震性能探讨[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勇;章梓茂;;钢框架梁柱节点的半刚性连接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宋杰;李阳;王亚琴;;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大型钢框架铸钢节点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陶勇锋;;基于性能的多高层钢框架结构优化设计[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保川;科技创新铸就名牌工程[N];中华建筑报;2006年
2 杨保川;科技铸就的名牌[N];建筑时报;2006年
3 MICHAEL WEBB;绿色建筑就是做简易的常识性的事情[N];广东建设报;2006年
4 盖爽邋吕利霞;四大创新助墙体液压爬模施工技术达国内先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方洪;“上挂下托”技术破解国内巨型钢框架结构施工难题[N];中华建筑报;2007年
6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张树君;钢结构住宅国家建筑标准设计[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钟巍邋金俞槐;南京新百超高层钢结构封顶[N];建筑时报;2008年
8 ;轻型钢结构设计轻量化的主要途径[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9 盖爽邋吕利霞;中海广场液压爬模技术国内领先[N];建筑时报;2008年
10 孙放;新技术应成为钢结构住宅“脊梁”[N];中华建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兵;钢框架梁柱端板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2 赵宝成;偏心支撑钢框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3 戴绍斌;钢框架—混凝土筒住宅结构性能与配套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吴香香;多层薄柔钢框架的抗震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5 郁有升;钢框架梁翼缘削弱型节点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卢小松;梁柱半刚性连接的M-θ关系及其对钢框架性能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柳长江;钢框架梁柱四角钢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李晓东;H型截面钢框架抗火性能的试验研究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万祯;钢框架梁柱栓焊刚性连接的滞回性能、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建议[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李丕宁;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研究和设计的若干问题[D];广西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睿;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及近似计算方法[D];重庆大学;2002年
2 计静;地震作用下单层钢框架动力稳定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3 庄继勇;干熄焦钢框架的可靠性评定与加固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4 叶学林;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稳定计算[D];福州大学;2004年
5 刘中伟;钢框架削弱梁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万建;单层平面钢框架的整体弹塑性稳定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7 舒磊;高层偏心支撑钢框架的优化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田俊杰;轻型钢结构体系节点半刚性连接性能及框架极限承载力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4年
9 杨苏;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的数值模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鲍伟丽;大连世界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及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9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09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