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天然沉积结构性黏土的不排水强度性状

发布时间:2018-07-14 09:10
【摘要】:通过对福州天然沉积黏土原状样及不同初始含水率重塑样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讨土结构性对天然沉积黏土强度性状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性对天然沉积土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作用程度受固结压力大小影响可以分为3个阶段:固结压力小于屈服压力阶段,不排水抗剪强度主要由土结构性控制,与应力水平基本无关;土结构逐渐屈服阶段,固结压力大于屈服压力,不排水抗剪强度随固结有效应力的增大逐渐趋于重塑样的强度线;土结构性影响消失阶段,原状样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随固结有效应力的增长规律与重塑样相同。
[Abstract]:Through the triaxial consolidation undrained shear test of the natural sedimentary clay samples and the remolded sample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n Fuzhou, the influence of soil structure on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sedimentary clay and its mechanism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structure on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of natural sedimentary soi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 is less than the yield pressure,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 on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 is less than the yield pressure stage.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oil structure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tress level,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 is greater than the yield pressure, and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tends to the strength line of the remolded sampl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solidation effective stress. At the stage of disappearing of soil structural influence, the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of the undisturbed sample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remolded sampl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solidation effective stress.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240;41372309;41330641)
【分类号】:TU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珠江;土体结构性的数学模型──21世纪土力学的核心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1996年01期

2 卞夏;洪振舜;蔡正银;曾玲玲;;重塑黏土临界状态线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平;房营光;何智威;袁建滨;闫小庆;;不同固结压力下重塑土微孔隙特征变化的试验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2 叶昆荣;崔可锐;;安徽膨胀土的微观结构与其工程性质的关系研究[J];安徽地质;2011年01期

3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4 张培森;施建勇;;参数空间变异性对基坑周围土体变形影响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5 戴继;王铁宏;高广运;刘小敏;张季超;;由压缩试验分析砾质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特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6 常防震;陈宝;朱嵘;;粘土微结构特征与变形机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7 陈辉;刘明振;宋战平;;重塑及原状饱和黄土结构性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8 王建省,宁建国;冻土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及问题[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金旭;赵成刚;;非饱和原状土本构模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常明,肖树芳,夏玉斌;海积软土固结变形的结构性模型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展林;吴良平;丁红顺;;粗粒土组构之颗粒运动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2 程展林;吴良平;丁红顺;;粗粒土组构之颗粒运动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正汉;;特殊土的细观结构及其演化的CT-三轴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柳艳华;黄茂松;;循环荷载下结构性软粘土的边界面弹塑性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强;秦四清;杨继红;李曼;;应变软化介质本构方程的参数求解[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宁;高岳;;透明砂土三轴试验的颗粒流模拟[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吴恒;;深基坑支护工程现状及优化设计的若干问题[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9 卫振海;王梦恕;张顶立;;材料结构全状态函数本构关系模型研究[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10 蒋明镜;沈珠江;严丽雪;;人工制备结构性粘土性质研究[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浜葭;冻融和渗流耦合作用下风积土路基结构性演变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兰常玉;冻融循环与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邵玉娴;粘性土工程性质的温度效应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5 于艺林;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规律与数学模型[D];清华大学;2010年

6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柯;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层的振动响应和沉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高凌霞;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效应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君;土石坝结构稳定的静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生志;基于粘性土土性机理分析的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裴利剑;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洪林;海南某红土强度变形及结构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5 代凌辉;二塘沟水库深厚覆盖层上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应力与变形计算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6 崔向美;利用动扭剪试验研究黄土动力特性并初步探讨其结构损伤[D];长安大学;2011年

7 戴少平;考虑交通荷载的运营期高速公路软基沉降预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艳群;考虑渗流影响的花岗岩残积土的非饱和工程性质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9 邓东生;含瓦斯煤扩容状态力学行为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吕国军;地质灾害动态跟踪系统研究与开发[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伟;姚仰平;崔文杰;;K_0超固结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J];力学学报;2008年06期

2 周海祚;张富有;安彦勇;何毅;;利用CPTU对淤泥质黏土工程性质的评价[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年01期

3 杨建学;赵剑豪;;十字板剪切试验在某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08年12期

4 王凯;吴建政;安永宁;吴宁;;渤海湾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1期

5 吕俊青;赖正发;孙康;;用扁铲侧胀试验求解昆明地区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0期

6 郑俊杰;郭秋菊;郭嘉;;土性空间变异性统计模型的改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史成江;唐晓武;林廷松;;疏浚土作为填埋场粘土垫层防渗材料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1期

8 姚仰平;冯兴;李春亮;;UH模型有限元程序中初始超固结比的确定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浩然;王卫东;黄茂松;徐中华;;基坑变形预测的改进MSD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章定文;韩文君;刘松玉;;初始应力各向异性状态下圆柱孔扩张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清和;;厦门某滨海海底大滑坡分析[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冷伍明;赵善锐;;曲线极限法推算土工参数的相关距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3 武孟琼;王保田;;底部抽真空法在围垦工程中优越性研究(英文)[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寒鹏;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晓娟;滇池泥炭土工程地质特性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2 焦丹;软粘土电渗固结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琳;黄河口粉质土动力响应及海床滑动破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21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21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