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结构型钢混凝土连梁的抗震性能研究
[Abstract]:At present, the proportion of shear wall structure is more and more high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shear wall structure, the performance of continuous beam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The ductil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In the design of shear wall structure, the continuous beam is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for the bending and failure of the joint wall. In the design of connecting concrete beams, the cross section of continuous beams is limited. In recent years, the type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However, as the continuous beam form of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whether it can meet the rules or no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wo shear wall structures of concrete continuous beams and type steel concrete beam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eel concrete structur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re introduced. The effect, failure and force mechanism of continuous beam in shear wall structure are explained. Then, the PKPM/SATWE software and principl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s are introduced. At last, the structure of a high-rise residential shear wall is mixed in common mixture. The structur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under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the concrete beam and the steel concrete beam.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the two continuous beam structure mode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wo continuous beams in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ntinuous beam can replace the common concrete beam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The seismic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is improved slightly, its elastic deflection is greatly reduced, because its steel content can be larger, so it is easier to meet the shear ability of the continuous beam under the smaller section. Building up more space will provide more help for more functional design of structure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73.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广零;卢晋福;王国玉;;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3期
2 郑之俊;王杰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3 贺广零;卢晋福;王国玉;;型钢混凝土临界保护层厚度研究[J];建筑科学;2006年06期
4 陶兵;彭伟;杨雨嘉;;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的比较[J];四川建筑;2008年04期
5 张根俞;梁书亭;朱筱俊;;某综合楼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结构设计与分析[J];建筑技术;2009年05期
6 徐庆奎;;型钢混凝土构件受扭性能的试验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7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09年S1期
8 马春明;;浅议型钢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和施工技术[J];科技风;2009年07期
9 余洁;秦浩;;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地震反应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10 袁雅光;;绍兴皇冠假日酒店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J];结构工程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东亚;陆道渊;李承铭;乔伟;;某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晋春;宋彦琦;宛光辉;;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设计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曾志攀;;型钢混凝土框架柱计算程序的编制及应用[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4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截面配钢分析[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宗平;赵鸿铁;薛建阳;康希良;;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聂建国;郭子雄;;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研究[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佑发;崔波;;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的优化设计[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潘波;钟燕平;李学劲;徐恺;;多牛腿型钢混凝土大型节点施工技术[A];2013年全国钢结构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俊华;赵银海;唐跃锋;刘明哲;;火灾后型钢混凝土轴压柱剩余承载力试验[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10 李焱;杨建江;秘志伟;;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和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之政 记者 贺慧宇;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N];中国建设报;2006年
2 全荣;日本东京晴空塔采用的新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任佳;BIM技术解工程机电难题[N];中国建设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宇光;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关系及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刘义;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雪松;翼缘狗骨式削弱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李玉荣;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框架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朱健;内埋型钢混凝土墙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崔大光;型钢混凝土梁柱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王维;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何明胜;型钢混凝土边框柱密肋复合墙体试验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浩;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弹塑性分析及地震反应特性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2 向皓;某型钢混凝土转换层桁架的受力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守筠;大跨度型钢混凝土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4 曾贤谋;型钢混凝土悬臂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任亚平;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勋桂;型钢混凝土框架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孙岩波;装配式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8 胡小会;型钢混凝土界面滑移及本构关系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8年
9 韦希;型钢混凝土与钢组合结构动力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俊;型钢混凝土支护桩弯剪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52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52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