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底框-斜向网格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2 17:52
【摘要】:通过对1/2比例底框-斜向网格复合墙体和相同尺寸的常规底框-密肋复合墙体进行拟静力对比试验,分析底框-斜向网格复合墙体的荷载-位移曲线特点和破坏过程,研究该复合墙体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和钢筋应变规律等。试验结果表明:底框-斜向网格复合墙体具有很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多重抗震防线的特点。与常规底框-正交网格复合墙体相比,相同截面尺寸及配筋的底框-斜向网格复合墙体的承载力增加了20%以上,刚度增加了约10%,耗能能力提高了约30%,同时位移延性系数减小了12%。
[Abstract]:Based on the quasi static test of 1 / 2 proportional bottom frame-oblique grid composite wall and the same size conventional bottom frame-multi-rib composite wall, the load-displacement curve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process of the bottom frame-oblique grid composite wall are analyzed. The hysteretic curve, skeleton curve,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degrad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ductility and strain of steel bar of the composite wall are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wall with bottom frame and oblique grid has good cooperative working ability and ful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seismic line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bottom-frame-orthogonal grid composite wall,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 wall with the same cross-s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i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0%, the stiffness is increased by about 10%,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is increased by about 30%, and the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is reduced by 12%.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金项目(B130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JBM0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28)
【分类号】: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姚谦峰,陈平,张荫,赵冬;密肋壁板轻框结构节能住宅体系研究[J];工业建筑;2003年01期

2 姚谦峰,袁泉;小高层密肋壁板轻框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1期

3 常鹏;姚谦峰;;密肋复合墙体受剪性能试验研究及弹塑性数值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4期

4 郭猛;姚谦峰;袁泉;李鹏飞;;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3期

5 姚谦峰,贾英杰;密肋壁板结构十二层13比例房屋模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2 孟宏睿;姚谦峰;;密肋复合墙体的弹塑性分析宏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3 丁永刚;朱芳振;姚谦峰;;框支密肋壁板结构墙梁受力机理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4 何明胜;汤建平;姚谦峰;;单层单跨型钢外框柱密肋复合墙体结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5 田英侠;姚谦峰;;密肋复合墙板抗侧刚度及承载力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6 熊耀清;姚谦峰;;轻质多孔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7 蔡辉腾;李强;蔡宗文;危福泉;;厦门常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8 陈亮;章劲松;;地面运动强度参数的选择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9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10 陈亮;章劲松;;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汉云;张燎军;;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带横缝高拱坝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3 乔红威;吕震宙;;平稳随机激励下随机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程志宝;石志飞;;周期性结构的应用:一种新型隔震基础[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赵云;宋健;;大跨网架在行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张炳q;张建经;赵岑;司长亮;;地震作用下河谷高路堤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7 楼梦麟;康帅;;土坝地震反应行波共振效应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张汉云;张燎军;宫必宁;;鞭梢效应对大坝抗震减震的影响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9 张石磊;陈少峰;王焕定;;多点激励人工地震记录合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10 屈铁军;朱祝兵;;软土地基汽轮发电机基础抗震性能实验[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付强;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刘佩;随机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彭小波;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陈龙伟;土体弱化与地震动关联性理论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攸青言;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雪婷;中日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贺钢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春光;分散筒结构性能及典型墙梁节点钢筋滑移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邹宝霞;立体库货架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裕超;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试验及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旭光;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复合隔震摩擦承压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9 韩亚强;装有粘弹性阻尼器混凝土框架结构消能减震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王毅;地震工程中的等效线性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猛;姚谦峰;;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新体系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2 黄炜;陈国新;姚谦峰;俞茂宏;荆罡;;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密肋复合墙体开裂荷载计算[J];工程力学;2008年07期

3 郑山锁;动力试验模型在任意配重条件下与原型结构的相似关系[J];工业建筑;2000年03期

4 姚谦峰,张荫;新型建筑结构住宅体系发展与应用[J];工业建筑;2002年08期

5 姚谦峰,袁泉;小高层密肋壁板轻框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1期

6 王爱民;姚谦峰;吴敏哲;黄炜;荆罡;;密肋复合墙体压弯剪复合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2期

7 姚谦峰,林得泉;格构板轻型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1996年08期

8 姚谦峰,周铁钢,陈平,赵冬;密肋轻型节能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1999年07期

9 傅秀岱,马峰,杨永哲;新型钢筋混凝土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姚谦峰,贾英杰;密肋壁板结构十二层13比例房屋模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志远;采用端部约束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妮;孙红虎;李皓;;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2期

2 张品乐;李青宁;;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J];建筑结构;2010年12期

3 张微敬;钱稼茹;孟涛;冯葆纯;;带现浇暗柱的预制圆孔板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S2期

4 艾兵;吴敏哲;杨玉东;;宽肢异形柱-砌块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英民;于婧;夏洪流;;施工缝对框架柱抗震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6 夏训成;卢哲安;彭自强;;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3期

7 王秀芬;王铁成;;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05期

8 郭猛;姚谦峰;袁泉;李鹏飞;;框架-密肋复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3期

9 许淑芳;冯瑞玉;张兴虎;李守恒;张锐;王琼梅;范仲暄;姜维山;;十层钢筋混凝土空心剪力墙结构1/2.8比例模型房屋抗震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艾兵;吴敏哲;郭棣;王立新;;4层宽肢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J];工业建筑;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顺;张王丽;沈煌萤;韩添石;;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玉顺;沈煌莹;张王丽;韩添石;;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3 李兵;王强;陈鑫;;钢筋混凝土高剪力墙拟静力试验及滞回模型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4 李玉顺;韩添石;张振文;沈煌萤;;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白国良;岳健广;刘付浩;;H型钢空间钢桁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建海;;新抗规实施后底框结构设计小结[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7 高惠瑛;张铁军;黄声明;于威宇;;福建省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与现状分析[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白国良;吴涛;卞琳;朱丽华;;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侯国艳;冀志江;李海建;;农作物秸秆建材作为抗震房屋用材的分析[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10 侯国艳;冀志江;李海建;;农作物秸秆建材作为抗震房屋用材的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守勇;新农村规划建设需注意房屋抗震性能[N];东方城乡报;2008年

2 钱铮;日本 建筑定期做“体检”[N];人民日报;2008年

3 陈进周;抗震型管材渐受业内关注[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扬帆;震灾悄悄影响市民生活[N];无锡日报;2008年

5 甄书秀;房子如何防震备受关注[N];中国质量报;2008年

6 陈熹熹邋汪晓霞;住宅抗震性能成关注热点 抗震能力可否要写进合同[N];经理日报;2008年

7 林佳;我省全面筛查建筑抗震性能[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8 瞿学江;抗震系数考验震荡楼市[N];宁夏日报;2008年

9 五合国际(5+1 Werkhart)结构工程师 刘平;从震害谈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下)[N];中华建筑报;2008年

10 记者 杨振军;科学规划 提高新建房屋抗震性能 优化空间结构[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训成;火电厂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黄选明;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于劲;钢异形柱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4 高慧婷;Fe/Zn复合材料及液压阻尼器抗震性能数值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施刚;钢框架半刚性端板连接的静力和抗震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刘肖凡;箱形转换层上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来;方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汪明栋;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弹塑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9 林明森;T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梁连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谷岩;纤维石膏速成板—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远峰;考虑施工缝影响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2 葛贝德;压型钢板—竹胶板组合墙体抗震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陈俊;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性能及层刚度比的影响规律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杨建兴;钢管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胡北;装配整体式钢骨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李伟;墩柱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数据库架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7 张臻;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拼装柱的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舒平;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高峰;免拆模保温混凝土承重墙体系墙片单元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10 石学粮;钢丝网墙片单元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60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60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f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