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
[Abstract]:In order to protect the timber structure of ancient Tibetan architecture, the damage identification theory of beam and column members in many structure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damage types and mechanism of beam and column members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structure, three different damage states of the beam and column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vibration response sensitivity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discrete physical parameters on the convergence and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the modified regulariz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identification eq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overcome the influence of measurement noise, and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damage of the beam and column components of the timber structure of Tibetan ancient building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ctu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this type of structure. Basis.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51338001,91215302)
【分类号】:TU36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宏男,李东升;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估、健康监测及诊断述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3期
2 徐伟华;吕中荣;刘济科;;基于振动响应的杆结构损伤检测[J];固体力学学报;2010年01期
3 欧进萍,肖仪清,黄虎杰,段忠东,张涛,李维星;海洋平台结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J];海洋工程;2001年02期
4 李惠;周文松;欧进萍;杨永顺;;大型桥梁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5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明清古建筑木结构典型抗震构造问题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年02期
6 徐伟华;刘济科;吕中荣;;基于振动响应的弦结构损伤检测[J];振动与冲击;2009年06期
7 刘宗政;陈恳;郭隆德;陈振华;陈雁;;基于环境激励的桥梁模态参数识别[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0年03期
8 马乾瑛;王社良;朱军强;;大跨空间结构智能监测优化设计及信号处理[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1年03期
9 吕中荣;罗绍湘;刘济科;;利用响应灵敏度修正Gascogine天桥的有限元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陆铮;光纤光栅用于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J];住宅科技;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多田;张伟林;;结构无损检测与小波分析方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晓形;;运营期隧道带裂缝二衬承载力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3 王娟;杨娜;杨庆山;;适用于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周建庭;向毓志;郝垎;沈小俊;周志祥;蒋震;董志清;李红镝;周勇;谭隆友;;在役大跨径桥梁基于远程监测的可靠性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殷学竟;王仲刚;陈高瞻;陈名;;一种基于PoE网络的结构振动监测系统及其工程应用实例[J];重庆建筑;2009年05期
6 王金桥;战家旺;张宝和;;简支多片空心板梁桥模态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6期
7 杨扬;;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概述[J];四川兵工学报;2008年01期
8 宫亚峰;刘寒冰;程永春;李祥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监测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李宏男,李东升,赵柏东;光纤健康监测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6期
10 裴强,郭迅,张敏政;桥梁健康监测及诊断研究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和振;李华军;黄维平;;基于动力响应测试的海洋平台结构损伤诊断[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2 李华军;杨和振;;海洋平台结构参数识别和损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A];工程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屈文忠;蔡元奇;朱以文;;基于频响函数和主成份分析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王慧;刘正士;;基于HHT方法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华军;杨和振;;海洋平台结构参数识别和损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6 王兴林;艾军;杨杰;;土木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7 易和;张季超;郭曼丽;陈大宾;;广东科学中心结构服役性能研究及展示[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姜绍飞;;结构健康监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9 孙威;阎石;焦莉;宋钢兵;;基于压电波动法的混凝土裂缝损伤监测技术[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10 黄盛楠;刘英奎;陆新征;叶列平;;大型连续刚构桥梁模型试验及损伤评估[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嵘;水泥基压电智能器件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易学锋;单反数码相机精密位移测量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金恩平;空间网格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今朝;大跨斜拉桥断索危险性理论分析及健康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王延伟;基于物理参数辨识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王为;光纤光栅在船舶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何俊;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金晓飞;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结构安全及精度控制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杨小森;大跨度斜拉桥全寿命健康监测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基于GIS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薛明玉;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廖艳程;岩土工程中的小波(包)分析理论及其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雨连;服役中后期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估及剩余寿命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夏敬婵;基于结构模态参数和SVM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沈岚;基于LabVIEW的光纤应变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洽亲;2010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结构健康监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江定宇;大跨度桥梁的精细化损伤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伍水平;自然激励下结构健康监测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马少春;桥梁基于失效包络图理论的可视化安全评估[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宾慧中,路秉杰;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J];安徽建筑;2003年03期
2 周乾;闫维明;杨小森;纪金豹;;汶川地震古建筑震害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周乾;闫维明;周锡元;纪金豹;;中国古建筑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周智,欧进萍;土木工程智能健康监测与诊断系统[J];传感器技术;2001年11期
5 李宏男,阎石,林皋;智能结构控制发展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6 高赞明,孙宗光,倪一清;基于振动方法的汲水门大桥损伤检测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7 孙鸿敏,李宏男;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8 吴志雄;;某木结构古民居的加固[J];福建建设科技;2006年05期
9 周乾;闫维明;;古建筑榫卯节点抗震加固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10 周乾;闫维明;李振宝;纪金豹;;古建筑木结构加固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涛;基于环境激励的大跨度桥梁模态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京京;方有亮;;高压线塔结构的损伤识别[J];山西建筑;2010年10期
2 林立香;李万举;霍达;滕海文;;结构损伤识别的一阶曲率模态比值[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3 王振林;聂国华;;曲率模态和小波包变换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振动与冲击;2008年01期
4 侯健;黄庆华;王社良;;基于小波变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识别[J];工业建筑;2007年05期
5 尹骏晖;李伶;杜青;;基于神经网络和柔度曲率的简支梁损伤识别[J];山西建筑;2011年21期
6 陈海胜;;基于小波变换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7 赵鸿铁;张风亮;薛建阳;马辉;张锡成;;古建筑木结构屋盖振动台试验及数值模拟[J];工业建筑;2011年08期
8 胡良红;刘效尧;;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钢桁梁桥损伤识别[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袁颖;林皋;闫东明;周爱红;;基于残余力向量法和改进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袁颖;林皋;周爱红;闫东明;;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应用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健;赵东;;基于受迫振动特性的木地板损伤识别与试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海旺;薛飞;秦冬祺;;木结构斗拱的动力特性分析和应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祥;尹宝树;杨德周;;波浪在波流相互作用中对底应力及流速的影响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陈可锋;季小强;李鑫;;海平面上升对江苏沿海潮波影响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杨欣;程文;川端信义;;公路隧道火灾热气流运动规律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裴文兵;;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其相关的原子物理过程[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东明;;不可压混合层中一种增强混合的新方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金晓林;;电子回旋共振放电的数值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张晓晴;黄小清;汤立群;;泡沫铝填充圆管三点弯曲性能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10 陈勇梅;黄西成;;流体动力学帽状剪切实验数值模拟[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艳华;日本木材和木结构技术将亮相木制环保住宅博览会[N];建筑时报;2009年
2 谋华 吉书 本报记者 杨华春;木屋一排排 既是住家又是酒店[N];成都日报;2009年
3 王晨辉;浙江制造抗震“积木房” 可抗7级地震[N];中华建筑报;2009年
4 严轩;木结构设计国家标准开始实施[N];中华建筑报;2004年
5 蔡军 特约记者 张建军;木结构—住宅产业的生力军[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6 记者 曹玉芳;天津举办木结构及混合建筑研讨会[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记者 丁艳彬;上海保障性住房将引进加拿大木结构[N];中国建设报;2009年
8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田心;北京住宅轻言木结构[N];中国建设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李秋怡 曾实;全木结构向峨小学吸引目光[N];四川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静华;7天完成“一户建”[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喜新;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2 严春吉;液体射流分裂雾化机理及内燃机缸内工作过程的模拟[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3 何志伟;复合期权与路径相关期权定价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郭永红;超细粉再燃低NO_x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5 胡国权;淮河试验时期的能量与水份循环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吴一红;管阵流体弹性不稳定性研究及流体诱发振动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1991年
7 陈黎明;电弧加热发动机的设计与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8 肖金花;波纹管传热强化及其轴向承载能力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9 周素云;激光等离子体中有着自生磁场的密度通道的分析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武文斌;金属板件等离子体弧柔性成形技术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俊;基于曲率模态的拱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李琦;基于环境激励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爱丽;模态曲率差值法在拱肋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建荣;钢桁架拱桥结构基于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法[D];重庆大学;2010年
5 王义远;简支梁损伤识别曲率模态方法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范小军;梁桥的动力损伤诊断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7 郭宗江;基于应变模态的桁架结构损伤识别[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8 姜治明;基于Hilbert-Huang的井架损伤识别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李俊萍;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D];华北工学院;2002年
10 李成;基于结构模态参数损伤识别的数值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972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197260.html